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要聞聯播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合肥:人才磁場創新高地

2019年04月20日09:4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合肥:人才磁場創新高地

這段時間,“科技創新”是安徽合肥最熱的關鍵詞。

4月11日,安徽省召開“科技三會”——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如此密集地召開科技會議,在合肥乃至安徽省歷史上並不多見。

4月24日,全國首座以創新為特色的主題型場館“安徽創新館”將正式開放。展館內重點布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展廳,集中展示量子信息、聚變新能源等大科學裝置,匯聚了1000余個創新項目。“安徽創新館還將承擔交易對接、全球路演和創新孵化的功能,成為安徽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基地和支點。”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籌備組負責人陳林介紹,開館時還將舉辦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這將是科技界的又一場盛宴。

2017年1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復。安徽合肥與北京懷柔、上海張江成為中國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憑借豐富的科教資源,濃厚的創新氛圍,合肥不斷提升的產業實力,形成一個“強磁場”,吸引了一大批有志於創新創業的人才。而人才的集聚,又催生了科技創新的“核聚變”效應。

從“引人”到“養人”

2018年,北京人汪穹宇來合肥創辦了安德科銘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之所以選擇合肥,因為我的本科是在中國科技大學讀的,合肥是我夢想起飛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合肥有望成為‘中國IC之都’。”汪穹宇的3個合伙人都是中國科大同學,目前正率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迎風起舞”。

中科美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吳仲城團隊更年輕,平均年齡不到28歲。他們研發的公車管理與公務出行雲服務平台,把網約車模式引入公務用車,開啟了公務用車“雲時代”,產品已經覆蓋全國18個省市。“如果不是合肥市成立的天使基金會關鍵時候拉了一把,我的公司就‘蔫’了。”談起創業的經歷,吳仲城至今心存感激。2014年,合肥市面向中小微企業的天使基金會成立,2015年,吳仲城獲得400萬元的投資,隨后又追加了1000萬元,正是這一筆投資讓他挺過了“黎明前的黑暗”,事業如日中天。

“合肥這座城市養人。”在採訪中,不止一家企業發出這樣的感慨。

“引進人才既要‘一見鐘情’,又要‘日久生情’。”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如是說。

為了打造“養人”的環境,合肥已持續努力十幾年。

中國科技大學落戶合肥時,合肥薄弱的產業基礎,與中科大的基礎性研究成果難以匹配,有人評價為“二線城市一流科研”,中科大的畢業生很少願意留在合肥。

近年來,為最大限度發揮對創新人才的“磁吸力”,合肥在人才政策上真金白銀投入。2017年6月推出“人才新政20條”,直接對標滬杭等一線城市。2018年4月26日,出台《關於進一步支持人才來肥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如果說前一個政策是為了吸引人才,那麼后一個政策就是為了滋養人才。“未來5年,合肥市將安排不少於14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經費,支持各類人才來肥創新創業,聚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合肥市高新區管委會人事勞動局主任朱珩說。

此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在醫療服務、子女教育、人才落戶等方面享受優待,高達50萬元的住房或租房補貼、5年免費人才公寓、買房不限購……在政策高地的支撐下,合肥正朝著人才高地的目標加快邁進。

4月15日下午,在合肥高新區國際人才城服務中心大廳內,安徽新華學院老師陳業慧看起來心情很愉快。根據高新區相關人才政策,陳業慧可以評定為D類高層次人才。“我家的學區不在高新區,孩子跨區上學很麻煩。后來我聽說高新區有個支持引進人才政策,就在網上提交了材料,隻要審核通過,孩子上學的問題基本就解決了。”陳業慧說。

“她這種情況應該沒有問題。”服務窗口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相關人才隻要符合條件,提交的材料齊全,“一般5個工作日就可以處理好,然后交到市裡審核”。

“養人”的合肥讓創新人才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數據顯示,合肥現擁有高等院校56所、在校生60多萬人,擁有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中央駐肥科研機構8家,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400家,院士工作站59家,博士后工作站111家,在肥服務兩院院士總數達123名。目前,全市共集聚各類人才173.3萬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才86萬人。

曾經留不住人才的合肥,逆襲成為集聚人才的“香餑餑”。

“沉默長跑”后的突然加速

“創新是合肥最主要的特色之一,是骨子裡帶的基因,京東方在合肥的發展受益於這種創新環境,吸引了產業鏈上下游70余家企業到合肥集聚。”京東方集團副總裁、合肥區域總經理張羽頗為感慨。

10多年前,京東方落戶合肥時,合肥在年度可用財力隻有100多億元的情況下,為京東方提供90億元資金支持,並在全國首創了政府領投、社會資本參與的新型投融資模式。如今,京東方在合肥投資超千億元,先后建成國內首條液晶面板6代線、8.5代線和全球首條10.5代線,實現了顯示技術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合肥也成為世界最大的新型顯示面板生產基地,打破了中國長期以來的“缺屏之痛”。

劉慶峰依然記得,當年他和中國科大10多位同學在學校附近一間出租房創業的艱難,關鍵時期得到了中科大與合肥市的支持,於是有了科大訊飛,並發展成“中國聲谷”,成為首個國家級智能語音產業集聚區。

1998年,黃汪放棄高薪從華為辭職,轉戰合肥創業。2009年,黃汪組建華恆電子科技公司,我國第一款量產的平板電腦智器Q5,在他手上誕生。

“2013年是我創業以來最艱難的一年,由於受全球智能手機的影響以及公司發展資金的短缺,我們的平板電腦業務發展受阻。”黃汪對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充滿感激,“創新貸為公司解決了資金缺口,省、市發改委、經信委、科技等部門都給予了很多政策扶持,幫助我們渡過了難關。”

合肥高新區的望江西路被人稱作“上市大道”:一路往西,高新創新園、科大先研院、正在建設中的量子創新研究院、科大高新園區以及雙創基地中安創谷等盡收眼底。沿著這些道路,兩邊集中了10多家上市科技公司。

另一條雲飛路,也被園區的人叫作“量子大道”,國盾量子、國儀量子、本源量子、中創為量子……沿線密集布局著一批量子領域骨干企業。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區,在合肥高新區,隨著量子通信等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轉化,一個新興的量子產業集群正在這裡形成。目前,合肥高新區擁有主營量子技術企業5家,量子關聯企業20余家,直接從事量子領域的科研人員達600人,近3年累計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論文達151篇。合肥市量子信息產業相關專利佔全國12.1%,排名僅次於北京,位居全國第二。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已經成了安徽省科技創新的“一號工程”。

創新的能量一旦聚合,產業的發展必然呈“核聚變”的增長態勢。

“墨子號”遨游太空,牽手“京滬干線”開啟洲際量子通信新時代﹔量子產業異軍突起,中國聲谷拔節壯大,生物醫藥突破不斷……安徽省著力下好創新“先手棋”、走活高質量發展“一盤棋”,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打造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隨著統籌項目建設、科研攻關、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一個初具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城市,正在中國的中部崛起。

“別了,波士頓!你好,科學島!”自2009年以來,王俊峰、劉青鬆等8位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后紛紛回國,先后投奔位於合肥西北郊的“科學島”。島上最吸引他們的是一套大科學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對科學家來說,大科學裝置不僅是“國之重器”,也是科研取得突破的基礎設施和必要條件。

“合肥科學島上的科研伙伴、科學裝置、工作氛圍,包括島上的自然環境,都很吸引我,我感覺在這裡更能發揮所學。”被譽為“哈佛八劍客”之一的任濤說。回國短短幾年,“哈佛八劍客”不僅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其中4位科學家還發起成立了一家新藥研發公司,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建立起世界最大的激酶靶點檢測細胞庫,還研制出25種新藥,目前已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

目前,合肥市著力打造智能家電、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五大產業。2018年,合肥全市生產總值7822.9億元,增幅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居第6位。10年間合肥接連趕超8座省會城市,一匹“黑馬”正伴隨著“東方硅谷”“創新之都”的美譽大踏步而來。(記者 常河)

 

(責編:扶婧穎、李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