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紀念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開展12周年

2019年04月17日09:5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原標題:紀念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開展12周年

2007年,紅軍后代捐獻通江紅軍小學暨扶貧助學基金發放儀式在四川通江舉行。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供圖

有的地方你多次去過,也隻不過是去過而已﹔有的地方你隻去過一次,就注定與你的人生有緣。對於我,遠在千裡之外的四川通江就是這樣的地方。

第一次去四川省通江縣是在2007年9月。當時我在北京電視台做一檔公益節目,從網上搜到一則消息:四川通江正在籌建紅軍小學,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方強副理事長一行從北京前往通江,不巧趕上暴雨,多處暴發洪水,滑坡現象不斷,但是他們依然冒險前行。

紅軍小學是什麼樣的學校?為什麼要建在通江?建校為什麼那麼急切?這一切都吸引了我,經欄目組批准后我到通江進行採訪。

到達通江,一副大型石刻標語即刻吸引了我的眼睛,“赤化全川”四個大字高高地鐫刻在沙溪鎮的紅雲岩上。據說這是中國最大的紅軍石刻標語,其字高5.5米,寬4.7米,筆劃凹槽處可臥一人,即使在三、四十裡外也能清晰看到字體,遒勁的筆力顯示著傲然的氣勢。

這幅大型紅軍標語使我展開遐想,眼前不禁梭鏢閃亮,戰旗獵獵。是的,這裡曾是紅軍之鄉,是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蘇區。我久久地凝視著標語,頓時對這塊土地產生了深深的敬意,我甚至感到這裡的每一塊山石都是共和國的基石,這裡的每一條河流,都是今天時代洪流的源頭。

我們驅車向紅軍小學籌建地——沙溪鎮秦家院小學走去,泥土路坑窪不平,我們在車裡顛來顛去,路上不時有驢車往來,路邊散落著低矮的民房,田野裡有赤著上身的農民勞作,一切顯得那麼原始。看慣了城市風景的我,視覺就像由山頭一下跌到低谷。

秦家院小學是一個村級學校,30萬建校款項已經到賬,正在籌備施工。20幾個孩子仍擠在原來的教室上課。所謂學校只是一間西房,十幾平米的面積,隻有進門處有一框老式木格窗戶,太陽偏西的時候,屋中才能透進陽光,屋頂還有幾處透天,這樣的教室冬天該有多冷?雨天又該如何上課?——這裡可是有著巨大貢獻的革命老區啊!怎麼現在還是這樣?一種欠賬感扎著我的心!

孩子們很少見到電視記者,對攝像機充滿好奇,下課了一窩蜂地圍過來要看究竟,臟兮兮的小臉爭著湊近鏡頭,我說:哪個小朋友過來?我問幾句話。頓時他們一溜煙兒的都跑開了。老師優選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接受採訪。我預設了多種誘導方案,事實証明想的復雜了,農村的孩子也有善於表達的。女孩兒一臉稚氣,梳著兩個麻花辮,興奮地說:紅軍后代來這裡建設紅軍小學,我們會有漂亮的學校,非常感謝他們。我追問一句:怎麼感謝呢?她眼神一愣,我當即責怪自己為難孩子了,沒有想到她馬上眼珠一轉從容地說:“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樣的睿智讓我內心一動。我採訪那個男孩:“想象一下新的學校是什麼樣子?”男孩子不是那種活潑型,也不屬於見人不敢開口的發悶型,略作思考便說:“有寬敞明亮的教室,有寬闊的操場,學校像花園一樣。”啊,這正是我需要的,新的學校已經豎立在在孩子們的心中!

革命老區孩子們揮手道別。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供圖

為深入了解孩子們生活,我還去了一名叫何迎春的同學家裡。她的家就在沙溪鎮,房子在當地來說還不錯,是三間紅磚瓦房,只是城市裡早已普及的冰箱彩電一樣也沒有。她的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種地料理家務。何迎春10歲左右,屬於典型的農村孩子,任憑我怎麼啟發和誘導,就是低著頭一言不發。但在做家務上已經是母親的好幫手,她嫻熟地把一些菜葉剁碎,倒入鍋裡熬豬食,喂雞喂豬,一刻也不停閑,使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貼切的俗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何迎春的家離學校有五裡多地,每天都是徒步上學,我們決定隨她親身體驗一下。何迎春沒有書包,用一個塑料袋裝上書便上路了。九月的陽光還是燥熱的,何迎春沒有像城市裡的孩子一樣用傘遮陽,她的小臉黝黑,也許和每天在陽光下走來走去有關。一會兒走入一片樹林,我想:這回好了,可以躲避直晒。卻不想林中蚊子肆虐,我們成了它們爭相享用的大餐,很快臉上、腳脖子、手腕處,所有暴露的地方被咬了許多包。隻此一回就讓我痛苦不堪,可小迎春卻是天天要在這樣的路上行走!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也坐落在沙溪鎮,離學校大約六、七裡地,次日我隨孩子們到那裡過隊日,孩子們把親手做的一朵朵白花挂在蒼翠的鬆枝上,白花如雪,綻開了他們對於革命先烈的思念。

在陵園肅立,我耳旁沒有了風聲,沒有了鳥鳴,眼前仿佛出現了無數烈士的身影,他們帶著斑斑血跡圍攏過來,向我微笑、問好。突然淚水涌出我的雙眼,巨大的愧疚感堵塞我的咽喉,使我說不出一個字!是的,新中國已經走過58年的歷程,半個多世紀這塊鮮血浸透的土地,還沒有擺脫一個讓人困苦的“窮”字,孩子們仍在危房裡上課,這是怎樣的欠賬啊!

我終於明白了,紅軍后代為什麼要冒著山洪暴發的危險把建設紅軍小學的款項早日送到通江﹔終於明白了,籌集社會資金在革命老區建設紅軍小學,改善教育條件,是一項多麼急需做的事業。我在這裡做了一個人生重要的決定:我也要投身紅軍小學的公益事業,為改善革命老區的教育事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北京后,我如願成為紅軍小學建設工程辦公室的一員,開始奔赴全國各省市的革命老區建設紅軍小學,三年后的2010年10月,我又因紅軍小學的緣分,以央視特聘編導的身份再次來到通江。

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這時紅軍小學建設已經在全國27個革命老區建設100所紅軍小學,大大改善了革命老區的教育條件,同時也成為我國著名的青少年紅色教育品牌。中央電視台決定拍攝建黨九十周年獻禮片《紅星閃閃——紅軍小學風採錄》。當時我已是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的宣傳部長,因為熟悉紅軍小學的情況,又因為我有電視台工作的經歷,所以央視攝制組特聘我為編導。

通江是我踏上建設紅軍小學公益之路的出發點,再來通江心裡很是興奮。在路上就反復想:沙溪鎮秦家院建成的紅軍小學是什麼樣子?同學們都好嗎?

車在村中剛停下,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向小學。記憶中的小學已無處可尋,老師帶我們參觀了新建設的學校。學校是七間嶄新的平房,五間是教室,另兩間分別是圖書館和老師辦公室。教室裡是嶄新的桌椅,面向院子的牆是一排明亮的窗戶,講台旁有立式的電風扇,學校的院子既是操場,比一個籃球場大些,操場上有籃球架和乒乓球桌。

用城裡人的眼光看,這裡沒有音樂教室,沒有電化教育室,沒有塑膠操場,顯得小和土氣,但是村民很知足,我採訪了幾位家長,他們連連說:“很好了!很好了!”老區人民就是這樣的質朴!我想見見何迎春以及被我採訪過的同學,可惜他們已經畢業了,是呀,三年的時光過去了,孩子們怎麼可能還在這裡等我呢!

(作者韓勝勛 系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曾出版《韓老師講故事》、《孝心少年風採錄》、《韓老師朗誦詩選》等文學著作。)

(責編:任佳暉、高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