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一所西部高校的百年家國情懷

2019年04月07日08:47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一所西部高校的百年家國情懷

從培養出4位院士的著名地理地貌學家李吉均,到中國草業科學學科帶頭人任繼周、南志標﹔從中國細胞生物學奠基人的鄭國锠院士,到“臟腑學說”創始人、中西醫結合事業的先行者許自誠﹔從老校長江隆基臨危授命帶領蘭州大學步入“黃金時代”,到蘭大版“中國合伙人”隆基集團順應改革大潮闖出創業奇跡……

今年,是蘭州大學建校110周年。從3月開始,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共和國蘭大人”主題宣傳活動在當地啟動,一批批蘭大師生扎根西部、為國家和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校友們的事跡,在當地掀起了學習弘揚愛國奮斗精神的熱潮。

中國高等教育的“西部傳奇”

在人口地理學上,從黑龍江的黑河到雲南的騰沖,有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直線”。

3月25日上午,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在一次與新聞媒體的座談會上細說校史滄桑,身后的大屏幕上,這幅用“直線”標記的中國版圖徐徐展開。

人們發現,與東南端知名學府的星羅棋布相比,蘭州大學在“直線”西北端顯得很“孤獨”。

蘭州大學創建於1909年,始為甘肅法政學堂,此后數度更名擴建,於1945年定名為國立蘭州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蘭州大學被相繼確立為全國綜合性大學、全國重點大學。1996年以來,先后躋身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並於2017年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榜單。

走過跌宕起伏的110年,蘭州大學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挺立西部大地,為各行各業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他們扎根西北邊疆、扎根祖國大地,鑄起以“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為特質的蘭大精神,以“蘭大人”的勤懇與擔當,成就了一段中國高等教育的“西部傳奇”。

目前,蘭州大學建成6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7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省部級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化學等1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草學、敦煌學等特色學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自然地理學等國家重點學科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走出了一條在欠發達地區辦高水平大學的奮進之路。

邊疆紅柳,獨樹一幟

在蘭州大學校園內外,一個有關“劉紅柳”的故事廣為傳頌。

紅柳,是一種誕生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生命力頑強的植物。通常高不過二三米,卻根系發達、最深10余米,壽命可達百年以上,耐旱、耐熱,對沙漠地區的干旱、高溫及嚴寒有超強適應力。

1958年,蘭州大學生物系畢業的劉銘庭主動請願,要求到新疆工作,開始了與紅柳結緣60年的漫漫科研生涯。

如今的劉銘庭,已86歲高齡,還在勤奮工作,被人們尊稱為改造荒漠的“劉紅柳”。

為了研究荒漠,劉銘庭曾繞塔克拉瑪干沙漠走了7圈,全長40多萬公裡﹔將中國的檉柳(紅柳)植物研究推向了世界領先水平。多年來,他共獲聯合國表彰獎勵3項、國家級表彰獎勵8項、省部級表彰獎勵28項,是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領域獲得國際獎項最多的科學家。

在劉銘庭的推動下,在新疆已恢復紅柳林400多萬畝,而每1萬畝紅柳林年攔阻流沙量可達15萬立方米左右。

退休后的劉銘庭,人工繁殖名貴藥材肉蓯蓉(又名大芸)獲得成功,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送上“金鑰匙”。

劉銘庭是一株荒漠裡的“紅柳”,也是無數“蘭大人”將自己的根須深扎在祖國西北大地的真實寫照。

蘭州大學黨委書記袁佔亭說,劉銘庭的身上,“充分體現了蘭大人潛心科研、不懈追求、堅忍不拔的精神”﹔也能從他的經歷中深刻體味到“獨樹一幟做到極致”的科研精神,和“一條道走到黑”的學術倔強。

而在“共和國蘭大人”主題宣傳活動中,通過展現幾代“蘭大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奮斗歲月,振興中華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祖國的生動實踐深入人心。

大學之大,乃精神之大

有人說,從蘭州大學出來的人都有一種“特殊”氣質。

近年來,在撫順、沈陽、大連、西安等地出現多家以“隆基”命名的光伏企業,正在成為行業的世界標杆。

如今,“隆基系”正在朝著“全球最具價值的太陽能科技公司”的目標邁進,而鐘寶申、李振國、李春安、張承臣、趙能平、陳寧等5位蘭大校友並肩奮斗的經歷,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蘭大版“中國合伙人”故事。

這個故事與已故的老校長江隆基有關,與一種精神血脈相連。1986年,蘭大新生入學。雖無緣謀面,但是已故的老校長江隆基的事跡和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剛入校門的青年人,鐘寶申、李春安等幾位同學在江隆基的塑像前約定,“今后做企業,就取名叫‘隆基’”。此后30年,中國光伏行業多了一段創業傳奇。

鐘寶申在一次訪談中將這種精神概括為三個詞——擔當、開拓、專注。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測控技術部研究員李恆年,蘭州大學1985級數學系校友。他曾連續奮戰69天,讓價值10多億元、在太空中瀕臨失效的衛星起死回生﹔他也曾為一個問題專注20年,使我國航天器機動軌道確定能力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他系統建立了同步衛星共軌控制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成功運用於我國和其他國家多顆衛星共軌控制……

李恆年說,正是這種無畏困難、不懼條件艱苦,默默鑽研的精神,讓一代代蘭大學子成為各自領域內優秀人才。

“大學之大,重在精神之大。”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郭錦詩表示,蘭州大學雖地處西北一隅,百年來面臨諸多挑戰困境,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牢記家國使命,弘揚奮斗精神,始終屹立於中國頂尖大學之列,體現出艱難跋涉的“自強不息”,對教育事業的“堅守奉獻”,是始終牢記家國使命和責任的“奮斗創新”,是變地域劣勢為學科優勢的“獨樹一幟”。(記者 康勁)

(責編:王珂園、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