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深觀察)

下一代人工智能在哪裡

人民網記者  丁雅誦

2019年03月31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會議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如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算法、大數據、5G等為公眾所熟知,“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成為科技創新的“超級風口”。

在當前新一代人工智能階段,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加快發展人工智能,逐漸從“追趕”到“跟跑”,在部分領域技術還實現了“領跑”。可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方向在哪裡?我們如何實現“彎道超車”甚至“換道超車”?這都值得深入思考。

“根據人工智能發展規律,每隔十幾年往往會出現引領人工智能整體發展的新因素,而當下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紅利釋放時間有限,可能很快就會觸碰到發展的瓶頸。因此,我們必須搶佔下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先機,在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走在前面、佔領制高點。”在江蘇高校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舉辦的“未雨綢繆:語言與下一代人工智能論壇”上,來自計算機科學、語言學、神經科學、腦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形成這樣的共識。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江蘇師范大學教授楊亦鳴認為,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人類智力、意識、思維的重要性,但很少意識到這些都是以語言為基礎的。“語言作為思維的物質載體參與了整個高級認知功能,以這種觀點為基礎重新考慮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論,有可能走出下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路子。”

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是使機器達到人類理解自然語言的水平。“當前人工智能採用的深度學習算法,在‘感知’智能上已取得突破性成果,但其‘認知’能力還十分有限。要讓計算機能夠具備理解自然語言的能力,找符合語言和大腦實際的下一代人工智能,關鍵是開展語言認知的腦機制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學教授吾守爾·斯拉木表示。

那麼,作為下一代人工智能突破口之一的語言及其腦機制研究,應當怎樣進行?楊亦鳴說:“現有的語言腦機制研究在認知與行為層面很豐富,對系統功能與結構的研究也較多,但是在細胞層面的研究幾乎為零,在分子層面也局限於少量基因與語言障礙的關聯研究。所以,必須貫通分子到行為認知的語言機制解釋,才可能對語言的腦機制有原創性發現,從而為人工智能研究帶來變革。”

在腦機制研究之上,對計算機軟硬件進行重新設計也十分關鍵。“軟件是人工智能的載體,傳統軟件只是信息管理,今后的軟件應該感知多維信息,並在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包含觀察、判斷、決策和行動的管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廖湘科表示,如果可以在數學和物理驅動的計算機上,加入生命元素和語言機制驅動,那麼將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創新。

此外,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能力,探究下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方向,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孫茂鬆表示:“人工智能需要多學科、多領域聯合攻關、協同創新,更需要培養具有前瞻性眼光,貫通語言學、腦機制、計算機等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的復合型人才,如此才能從根源上領跑。”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31日 05 版)

(責編:宋晨、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