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民心愈近 友誼愈深

中意民眾友好交往碩果累累

2019年03月24日11: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人民網羅馬3月23日電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中國和意大利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古絲綢之路讓遠隔萬裡的中國和古羅馬聯系在一起。中意兩國1970年建交以來,牢固的傳統友誼歷久彌新。為此,本報記者近日專程走訪了羅馬當地的學校和華僑華人。

“學習中文讓我的眼界更開闊了”

“北京歡迎你”主題照片牆上,寫著“我們愛漢語老師”﹔手工制作五星紅旗﹔畫著世界地圖的紙上寫著馬可·波羅、利瑪竇、絲綢之路的介紹﹔修飾精美的武術、太極圖案……這些充滿濃郁中國文化元素的板報,是意大利羅馬國立住讀學校4層走廊裡的一處亮麗風景。課間休息時,學生們紛紛駐足觀看。

在這所學校裡,大多數高中生對中國文化十分熟悉,因為中文是他們高中5年的必修課程之一,這些板報大多是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制作完成的。

高中五年級男生喬瓦尼已經能夠用中文寫詩了。板報牆另一側的中文圖書館是他常去的地方,面積雖不很大,但裡面整齊地擺放著各種中文圖書。喬瓦尼說:“學習中文讓我的眼界更開闊了。”

從2009年開始,結合隸屬於羅馬大學孔子學院的孔子課堂項目,這所學校開設五年制中文國際理科高中。中文、中國文化、中文歷史與中文地理課是高中的核心課程。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高中四年級時會選擇去中國進行為期半年或一年的留學。

羅馬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張紅說,能在一所理科學校開設中文課程,主要是基於意大利對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發自心底的認同。“一位意大利的本土老師告訴我,她用意大利語教孩子們讀《三字經》《詩經》,就是因為內心喜歡中國傳統文化。”

“保安隊得到當地居民和僑胞稱贊”

看著華人商店門口不時走過身著統一制服的保安隊員,羅馬華助中心主任陳正溪十分欣慰。

這支保安隊一共8人,由意大利人和華僑華人身份的實習警員、退休人員組成,分4組,每天上班時間在華人商業區巡邏。“可別小看這支保安隊,他們對小偷、搶劫有很大震懾作用。”陳正溪說,去年,羅馬華助中心和當地警局協調,成立了這支隊伍,使當地治安狀況大為好轉。意大利當地居民、僑胞都對華助中心和警局此次聯手合作大加稱贊。

羅馬華助中心成立於3年前,如今核心成員已達10余人。當華僑華人遇到法律糾紛案件時,華助中心會幫助介紹相應律師﹔當中國學生到意大利留學,華助中心會積極聯系,讓他們在異國他鄉感受到家的溫暖﹔當僑胞遇到生活困難,華助中心會加大慰問、幫扶力度。同時,中心還利用各種平台,長期支持中文教育事業、支持成人教育等。

去年6月,羅馬華助中心向當地一家慈善機構捐贈了44箱共2萬多件物資,包括帽子、襪子等。陳正溪說,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捐贈這些物品,既力所能及地幫助更多有困難的人,又有助於在當地提升華人良好形象。

“中國文化藝術歷史悠久讓人驚嘆”

這些天,在羅馬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設計中國”展覽上,每當觀眾對一件帶有中國苗族元素的服裝感興趣時,來自意大利的龍基女士都會走過來,耐心解釋這件服裝的創作靈感。

這件咖啡色衣服,由龍基和一家中國設計公司合作完成。衣服上鑲嵌著中國苗族的老繡品,她最喜歡。尤基說:“中國文化藝術歷史悠久,讓人驚嘆。中國設計師非常友好,我們建立了深厚友誼。”

作為兩個擁有最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的國家,中意的文化資源都很豐富。龍基說,她正和中國設計師一起努力,設計出更多交融中意文化的作品。她相信隨著時間流逝,中意消費者會越來越喜歡這些作品。

“中國很多文化元素已經融入意大利人的生活中。”展覽協辦方海堯控股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彭訓文)

(責編:楊亞瀾、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