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刊授黨校》

真理精神永續

洪武子

2019年02月27日10:52    來源:刊授黨校

從井岡山革命先烈為理想不怕犧牲的斗爭史,我想到了當前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我們的自信從哪裡來?我們講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歸根結底就是要講清楚黨的真理力量從哪裡來。講清楚為什麼廣大人民群眾選擇共產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由歷史的啟示中,看清怎麼走,我們還要往哪裡去。


在中國的紅色信仰裡,井岡山已經成為一座紅色的聖山。“不畏浮雲遮望眼,此身須達更高層”。半個月的時間並不算長,但有機會從紛繁的事務工作中走出來,在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全身心學習,確實能讓人較快地融入革命歷史、真理探尋之中,通過學思踐悟有所提升。

2018年11月1日,當我從古田匆匆出發,第四次趕赴井岡山時,千裡閩贛路依然令我心潮澎湃。從井岡山到古田是當年朱毛紅軍走過的一段坎坷歷程,是人民軍隊定型的重要過程,是建黨建軍基本原則確立的重要過程,也是這支軍隊政治工作奠基的重要過程。

踏上這條路,就踏上了一條回憶之路,百年時光如同一部電影在我的腦海中一幕幕閃過。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1840年以來遭遇列強瓜分,泱泱大國經受了百年屈辱。面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面對麻木的眼神,幾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激起了多少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但同時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壯志未酬身先死”?

俱往矣,今日鮮血染紅之中國已煥然一新,改革開放巨大成就早已今非昔比。而心呢?是否隨著時代世事之變而更顯暢然?業未竟,心之力是否已衰減,革命之志是否飽滿如昨?正是帶著這樣一堆問題,開啟了我的井岡之行。

從1927年開始,井岡山天然成了一座讓人緬懷、令人懷想的山,哪怕90多年后的今天,在井岡山的感受和觸動依然很大。

山還是那座山,人不一樣了,時和事也不同了。但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北山的革命烈士陵園﹔不管是在小井紅軍醫院,還是在毛主席、朱總司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居裡……你總能聽見什麼感受到什麼,那些歷史的回聲時而高亢、時而低回,時而優雅、時而悲壯,而每一聲都敲在了我的心裡。

走過路過看過聽過感受過,所有的感慨都集中在了小我與大我的重重交織之中,由此我萌生了一連串源頭性的思索。所有的信息指向,如同滿地的葉子、一樹的枝丫,都回歸到了根脈,那就是理想、信念、信仰和價值。

無論何時,理想與現實都將不可避免地遭遇沖突,尤其在那些特殊的年月,矛盾沖突更加激烈,常常要在生與死、血與火之間進行痛苦的抉擇。這些抉擇發生在生命的十字路口,要麼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要麼是風已過而樹更靜。

在急劇動蕩的現實中,偉人也好,凡人也罷,都無一例外地遭遇了認識局限困境。他們的認識和實踐在特定的時間、空間狀態中必然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相信了,每一個人隻有在不斷學習總結、不斷實踐過程中才能逐漸接近真理、掌握真理。

於是,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如何才能發現真理,又不斷掌握新的真理,進而永遠追隨真理?繼而,我又不得不感悟:當一種真理被選擇,如何進一步堅定信仰、心懷大愛,進而義無反顧?

我想所有這一切歸根結底就是要樹立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價值取向,並為之奮斗終生的問題。它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或其他一切外在的東西。歸根結底是為了一種道、一個夢或一種生命的遠方。

在小組交流發言中,高手過招、互相啟迪、受益良多。正是這些天的學習,讓我深入思考了黨史的本質。我的學習體會是,黨史客觀上是有其立場的,其主體是黨的歷史,所以是為黨的領導、黨的建設服務的。它根本上是和黨的宗旨,以及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的。它反映的是黨自身建設和帶領人民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的重要過程。

我進而又認為,黨史研究的靈魂,首先是在黨的領導之下,使歷史過程得以真實呈現,並使歷史的經驗能夠達到規律性的認知和把握,以史鑒今、資政育人。

從井岡山革命先烈為理想不怕犧牲的斗爭史,我想到了當前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我們的自信從哪裡來。我們講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歸根結底就是要講清楚黨的真理力量從哪裡來,講清楚為什麼廣大人民群眾選擇共產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由歷史的啟示中,看清怎麼走,我們還要往哪裡去。今后我們還要依靠什麼樣的真理力量,來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當前主要就是要從歷史經驗中總結概括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重要理論,講清楚在中國這樣一個底子薄、基礎差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我們需要走好哪幾步,以及如何建立一整套指導今后一百年乃至更長時間段,切合中國發展實際的理論體系。

我覺得要實現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理論體系的重大突破,研究方法很重要。而如何看待黨走過的歷程,如何總結過往、立足當下、開啟未來,對完善現實理論體系將起到基礎性的重要作用。就其研究角度來看,可包括哲學和人文兩大方面。

若從哲學角度來把握黨史研究,我覺得主要是“怎麼想、怎麼講”的問題。一是要清醒地看到客觀存在的“認識局限困境”。正視非絕對理性、不完全性、不完美性、思維定式、經驗陷阱等,也由於認識的不完美性,所以實踐也必然不完美,隻能朝著趨向完美去努力,或以次美追求卓越。二是要明確辯証唯物主義歷史觀需要把握的一些關系,如客觀與主觀、聯系與斗爭、矛盾與發展、共性與個性、重點與兩點、全息與多維、全局與局部、歷史與現實、偶然與必然、抓大與放小、見微與知著、長期與短期、階段與過程、有限與無限等。總之,黨史研究是有選擇的客觀講述。

另一方面,若從人文角度來把握黨史研究,我以為主要是“講什麼、做什麼”的問題。從人的各類社會活動現象來看,人文一般被認為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基因、一種朴素的習慣和意識,也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科學、優秀、健康的部分。作為一種社會潮流、一種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並更為穩定的價值觀及其規范,所以指引著人的潛在意識和活動,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恰恰體現了一定的歷史思維。一要把握繼承和發展的關系。立足傳統,觀照當下,把握文化慣性,突出時代主題,講清人和事,人與自然、國際與國內、理想與現實,步伐與節奏、研究與宣傳、講史與鑒今、資政與育人等的關系。二要把握好爭論與糾樹的問題。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切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要合理引導、適當管控。要把握好群體與個體、原則性與靈活性、研究與宣傳、聚焦與回應、被動與自覺、否定與修正、甄別與篩選、久久為功與不厭其煩等關系。

“風景這邊獨好”的井岡山激發了我一系列的理性思考,這些思考綿綿長長,一環扣著一環。當我們系著紅色的飄帶,行走在當年紅軍走過的老路時,青石板、老柏樹,往日的小溪流潺潺流遠,革命者不息的信念扑面而來。他們的理想是如此純真,以至於燃燒了近一個世紀,還溫暖著我們的心靈。

我想,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信仰的堅守,雖然立足於當下的現實,但其根本的支撐還是理想。有了不變、不息的理想和信念,在遭遇漫漫長夜、種種現實難關時就有了一盞明燈。堅持偉大的可預見的理想,是信仰的底氣和靈魂,而這多少有點像用生命在寫一首壯美的詩篇。當你選擇一種為了人類而不懈奮斗的崇高事業,其實就從內心裡樹立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想別人比自己更多,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大多數人的善念或義舉,可以說就是為國家蒼生社稷、為后人而譜寫的宏大詩章。

半月的時光,讓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胸襟和氣度更加折服,也更能感同身受,特別是對毛主席的理解似乎又進了一層。那是對毛主席當年所處境地的一種深刻感知。我不能不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想:偉人在困境中做什麼,想什麼,他是如何面對生活中遭遇的種種?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克服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難,並用畢生的時光和精力去從事推翻反動勢力、解放全中國、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事業?不管是在主席落難時,還是在革命成功后,他常常居安思危,謀劃全局。他沒有私心雜念,一心為公,矢志不渝。當我想到孩童時期的岸英在上海思念父親,以及楊開慧英勇就義、慷慨赴死的場景時,我又怎能抑制得住自己滾滾的淚水。大國與小家,孰重孰輕,孰能放孰不能放,當我設身處地去想主席當年為夫為父,在妻離子散時,他是如何的撕心裂肺時,我明白了生命的取舍。

耳畔還回蕩著老師們講課的激情話語,他們學有所長、無私奉獻,深深地啟迪了我們。正是在多種體驗的交織下,我逐漸形成了一個判斷,就是中國共產黨走到今天,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美好篇章。

真理之所以芳香四溢,歷久彌新,因其每每指引當下和未來。隻有擁有真理、用好真理,才能少走彎路、事半而功倍。什麼是歷史的偉力,什麼是不可阻擋的洪流?答案自然而然地浮出了水面,學史必懂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在這座山的骨子裡,仿佛立著高高的民意,我想這也是一種中國人的骨氣。這是中華民族的魂,也是血脈傳承的根。

攀附著這些精神之蔓,我仿佛回到了那個非常特殊的年代,既有革命烽煙的穿越,也有讀書學習的純真體驗。我想我一定是被感動了、淨化了。如我們培訓班的同學說的那樣,仿佛我們被激活了,有激情、有活力了。

(作者系古田會議紀念館副館長)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黃瑾)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