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言
2019年02月25日13:16 來源: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
最近參加了一個座談會,有基層同志在會上建議,希望多攝制一些基層干部群眾歡迎的、最好是關於身邊人身邊事的黨教片。聽了這個建議,筆者不由深思。近年來,各地攝制了很多好作品,課件數量不可謂不充足,為什麼基層黨員還會有“不解渴”之感呢?筆者以為,現在的黨教片雖然數量多、質量好,但具體到基層某一區域,本土課件卻相對偏少,不能充分滿足需求。特別是在“鄉土課件”或者說在百姓身邊人、身邊事的挖掘和拍攝上,我們一直限於多種因素,投入力量不足,造成了主觀創作與客觀訴求的對位偏差。創新創作思維,強化群眾意識,應是黨教制片今后的一個努力方向。
多一點本土化。為基層黨員干部提供有關他們身邊人、身邊事的遠教課件,是符合受眾收看心理的。新聞消息離受眾距離越近,受關注的程度越高,傳播學原理早已揭示了這個規律。黨教片的目的在於教育人、引導人,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帶感”。身邊人身邊事可以縮短距離感、提高真實感,淡化旁觀感、強化參與感,是最佳的取材方向之一。當然,黨教課件是全方位的,不可能也不應當局限於某個地區、某個范圍。我們在追求傳播效率的同時也要強調傳播范圍,所以也不可能隻盯著身邊的一小塊,放棄具有更大社會影響面的選題。這就要求我們要協調好傳播范圍和傳播效率的辯証關系,在“普遍”和“個性”之間均衡取舍。目前我們的創作顯然更加傾向於傳播范圍,傾向於比較廣泛的主題化制作。今后我們要合理分配創作資源和精力,強化本土化制作,在選題上更加關注基層,以形成一定時間段之內的選題均衡性。
加一點鄉土情。僅僅本土化還是遠遠不夠的。基層干部群眾其實更希望看到他們迫切關注的內容。比如村干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承擔著繁重任務,對扶貧工作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等實際案例,是格外感興趣的。又比如蔬菜種植戶,他們對實用技術和各地致富能手的金點子、好路徑非常關注。需求千差萬別,但卻有一個共性,就是要求內容與自身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除了要強化本土意識,還要強化受眾意識,要明確基層干部群眾最集中的學習需求是什麼,在創作選材上要搔到基層的“痒處”。制片工作者在創作時,必須有一個鄉土情懷,要了解基層,對農村充滿感情,懂得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了鄉土情懷,自然就會更多地、更精准地創作出基層需要的好作品。
帶一點泥土味。本土化也好,鄉土情也罷,都是方向性的,而泥土味則是實踐性的。泥土味就是說做出來的作品應帶著露珠、冒著熱氣、散發著泥土氣息,來自基層、來自生活,原汁原味、真材實料。當前制片工作有個現象,就是比較追求特技,追求主題宏大。這本身並沒有錯。不過,在追求這些的同時忽略了泥土味,就容易導致作品與受眾的隔閡。比如,有的片子畫面優美、特效精良,但看過就忘﹔有的片子調門夠高、氣勢磅礡,但沒什麼新鮮感。特效很重要,但不能喧賓奪主,那樣會很空洞﹔調門很重要,但不應居高臨下,那樣會有距離感。說穿了,黨教片最終還是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無論特效好不好,畫面要講鮮活的故事﹔不管調門多麼高,要用群眾喜歡聽的語言。
童子能歌柳詞,老嫗亦解白詩,老百姓喜歡的詩篇才能膾炙人口。黨教片同樣是如此。其實有的時候,我們應換位思考,假如我們是觀眾,會喜歡看什麼?我們喜不喜歡自己現在的作品?常這樣想一想,有助於我們發現創作的新天地。
(《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