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見字如面”:習近平寄出的中南海“手信”

2019年02月17日10: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見字如面”:習近平寄出的中南海“手信”

“見字如面”:習近平寄出的中南海“手信”

(近觀中國)“見字如面”:習近平寄出的中南海“手信”

“全家‘福安’、一生‘長樂’!”最近,這句嵌入兩個福建地名的新春祝福火了,成為2019年春節拜年流行語,它來自習近平給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潘維廉的回信。

記者梳理公開報道發現,自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他至少給海內外普通個人或群體去信36封。這些信不僅是習近平與本國民眾及外國友人真誠互動的獨特渠道,也是深入淺出闡釋治國理念的“微型窗口”。

“見字如面”。在書信往來中,習近平從一個個細節“落筆”,“見人、見事、見情”,在表達情感、理念和期待的同時,主動回應外界訴求與關切,實現了對“嚴肅、理性”政治議題的“靈活、感性”表達。對收信人來說,這些來自中南海的“手信”有態度、有溫度,帶著暖意與誠意。

資料圖:2018年2月15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主任王志民邀請郭宏晞、羅顥凝同學等26位香港“少年警訊”成員來到中聯辦大樓,向他們轉交了習近平主席的回信,轉達了習主席對香港青少年的關心和問候。中新社記者 徐冬冬 攝

“見人”:側重青年群體

6年多來,從小學生到年近百歲的教授,從農民到企業家,從海外學生到國際友人,都曾收到習近平的信。雖然收信人年齡和地域跨度很大,但細分之下仍有側重。

青少年是收到習近平回信最多的群體,收信人包括在校大學生、入伍大學生、大學生村官、海外留學生、中小學生等。在這些信中,習近平逾20次提及青年。他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

不少收信人與習近平頗有淵源,相當一部分來自他曾考察過的地方,有的書信往來不止一封。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大陳島視察,看望島上的老墾荒隊員。2010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回信。2016年,台州市椒江區12名小學生以“大陳島墾荒隊員后代”的名義給習近平寫信,習近平則回信勉勵他們努力成長為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

有時,習近平也會主動寫信。2018年6月,得知已在耄耋之年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入黨,習近平去信對牛犇說,“6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進步,決心一輩子跟黨走,這份執著的堅守令人感動”。

資料圖:2014年1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與朗塞斯頓市斯科奇-歐克伯恩小學的小學生共同植樹。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見事”:釋放重要信息

習近平的信,不僅直觀體現關切,也常涉及政策主張的闡釋或對人對事的看法。在一些特殊時點和背景之下,這些信釋出的重要信息,往往能發揮獨特作用。

當外界出現“民企離場”之類的疑慮時,習近平2018年10月給“萬企幫萬村”行動中受表彰的民營企業家回信,提到“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他“非常欣慰”,強調“任何否定、弱化民營經濟的言論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及時回應了外界關切,為改革廓清了雜音。

圖片來源:人民網

這並非習近平第一次給企業家寫信。2014年,他就曾給福建30位企業家回信,肯定他們“作為多種所有制、多種類型的企業負責人,就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加快企業改革發展提出建言倡議,很有意義”,希望“繼續發揚‘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闖勁”。

2014年,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16名小學生給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寫了一封信,用稚嫩的漢字邀請他們訪問自己的家鄉。習近平和彭麗媛在回信中說,“我們期待著再次到訪澳大利亞,並訪問你們的家鄉塔斯馬尼亞,參觀你們來信中提到的景點。我們希望結交更多澳大利亞朋友”。不久后,習近平和彭麗媛訪澳期間赴塔斯馬尼亞州,專門抽出時間與這些孩子交流。這段“萬裡信緣”成為一則外交佳話。

資料圖: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潘維廉。圖片來源:廈門大學新聞網

“見情”:紙短辭切意長

記者梳理發現,習近平發出的36封信中,短的不到200字,長的500余字,朴素實在、娓娓道來。信的風格與他所倡導的文風一致,不見“長、空、假”,凸顯“短、實、新”。

比如,善用比喻。在給庫爾班大叔的后人回信時,他希望“促進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給西藏牧民的回信中,他希望“帶動更多牧民群眾像格桑花一樣扎根在雪域邊陲”。

又如,善講故事。在給內蒙古軍區邊防某團一連全體官兵回信時,習近平回憶了1年前他在阿爾山看到官兵“在冰天雪地裡守衛邊疆”的場景。

在給國際友人寫信時,他善用貼近對方的語言。在給潘維廉的信中寫道,“你在廈門大學任教30年,把人生的寶貴時光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這份濃濃的廈門情、中國情,讓我很感動。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証者,這些年你熱情地為廈門、為福建代言,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這種‘不見外’我很贊賞。”

這些傳遞著情意的表達,讓習近平與收信人和所有讀信人離得更近。

在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寫信是一種“慢表達”。但人們不難發現,小小的信件既生動、直觀地反映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心之所系,又真實、立體地展現出中國的面貌。來自中南海的獨特“手信”,正成為溝通心靈、增進互信、融通中外的“金鑰匙”。(完)

(鐘三屏)

(責編:高巍、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