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黑龍江《黨的生活》

為什麼要弘揚“支部建在連上”這一光榮傳統?

薛萬博

2019年01月31日09:54    來源:黨的生活

前不久,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以下簡稱《條例》)。這部被譽為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關於黨支部建設的基礎骨干法規,被評價為既傳承“支部建在連上”光榮傳統,又體現黨支部建設新做法新經驗,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時代感,為全面加強新時代黨支部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條例》開篇就強調:“弘揚‘支部建在連上’光榮傳統,落實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全面提升黨支部組織力,強化黨支部政治功能,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鞏固黨長期執政的組織基礎。”

說起“支部建在連上”這一光榮傳統,我們有必要重溫一下那段風雲激蕩的歷史——1927年9月,毛澤東同志率秋收起義余部挺進井岡山,途中,在深入分析南昌、秋收起義相繼失敗的原因后,他認為,“這是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敗的血的教訓”,遂確定在江西永新三灣村改編部隊,實行“支部建在連上”制度:在連隊設黨支部,在優秀士兵中發展黨員,在班排設黨小組,在連以上設黨代表並擔任黨組織書記。

此后,這一制度隨著革命斗爭的深入發展,不斷得到鞏固和強化。

歷數戰史,自三灣改編后,我軍雖偶有戰敗,但部隊完全潰散這種可怕的情況再未出現過,哪怕是在艱苦卓絕的長征時期,也沒有一支隊伍崩潰。而這一切,正源於“支部建在連上”這一組織制度。

對此,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指出:“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9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把支部建設作為“傳家寶”,“支部建在連上”這一設置原則在各地、各條戰線上逐漸推廣開來,成為中國共產黨黨支部建設最主要的原則性要求。由此,“連”不僅是一個個具體的單位,更是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哪裡思想最激蕩,哪裡人氣最旺,黨支部就建在哪裡。

“為什麼把支部建在連上?”粟裕曾問毛澤東。

毛澤東這樣回答:“好鋼用在刀刃上,連隊是刀,共產黨員是鋼。”

不言而喻,這正是“支部建在連上”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重提“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原則,要求全黨弘揚“支部建在連上”的光榮傳統,把全面從嚴治黨落實到每個支部、每名黨員,推動全黨形成大抓基層、大抓支部的良好局面,正是意在激活“神經末梢”,暢通“毛細血管”,打通黨的組織體系的“最后一公裡”,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歷史和實踐深刻表明,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任何時候支部建設都不能放鬆、渙散,支部作用都不能弱化、削減。而“支部建在連上”這一光榮傳統,穿越時空、歷久彌堅,依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對於全面提高新時代黨支部建設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黨支部建設創新不斷,“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支部建在網上”“支部建到社區、樓棟”……支部覆蓋到各行業、各角落。但也有一些地方的黨支部建設“有形覆蓋多、有效覆蓋少”,存在虛化、弱化、邊緣化的問題。對此,《中國組織人事報》刊文分析認為:當下,基層黨支部建設仍存在一定短板和薄弱環節。比如,有的對支部工作重視程度不足,對黨務干部的培養力度不夠,支部作用發揮不突出﹔有的落實“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等制度表面化、形式化,組織生活不規范﹔有的黨支部人員配備不足,工作基礎薄弱,等等。

如此看來,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弘揚“支部建在連上”這一光榮傳統,不僅要把支部建在網上、建在樓上、建在產業上,更要建在黨員和群眾的心坎上,發揮支部教育黨員、監督黨員、管理黨員,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作用,努力讓每一個支部都強起來,讓每一名黨員都不掉隊,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對此,《學習時報》刊文進一步分析指出,在新時代,作為基層黨組織,要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擔負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同時要增強群眾工作本領,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始終心中有民、一心為民,始終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貢獻更大力量。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黃瑾)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