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學趕安吉“畫”吉安——江西省吉安市持久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寫真

2019年01月21日09:44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學趕安吉“畫”吉安

中國的地理方志蘊藏無窮奧秘,“安吉”與“吉安”,同樣的字眼,同樣的寓意,一個在浙江,一個在江西,千百年來無人考証兩地的關聯,如今卻因為“美麗鄉村建設”一同走進人們的視野。

站在吉安大地,遙望700多公裡之外的浙江安吉,讓吉安人艷羨不已的,不僅那裡是“兩山理論”的誕生地,是聯合國人居獎唯一獲得縣,是首個國家生態縣,更是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縣。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為了繪就江南望郡金廬陵的美好畫卷,自2006年吉安市全面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2018年美麗鄉村建設擴面提質,十幾年來,吉安追尋著安吉的腳步,一步一個腳印點亮“大美吉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陸續收入囊中。

最新最美的圖畫在於山水之間,畫筆如椽,考驗的是執筆者的底蘊與功力。“要圍繞‘清淨整潔是基礎、形態有序是支柱、色塊和諧是格局、主次協調是魂骨’的美學架構和‘和諧有序、富有生機、精益求精、高雅之氣’的美學要義來理解美、把握美。”在2017年吉安市農村工作會暨新農村建設推進會上,市委書記胡世忠表達了他對“美”的獨到見解。

十年磨劍,學趕安吉!在十多倍於安吉縣的版圖面積上瞭望吉安,“青磚黛瓦馬頭牆,飛檐翹角坡屋頂”,一個個獨具廬陵風韻的村落宛如一顆顆明珠點綴在贛江中游兩岸的青山綠水間,美不勝收。

頂著寒冬裡的細雨霏霏,記者走進吉安,去領略“紅色搖籃、文化廬陵、山水福地”這塊燙金名片如何越擦越亮,新時期的吉安之美如何落地生根。

巍巍城郭闊,廬陵半蘇州。擁有先天自然優勢的吉安,樹立系統化思維,點面結合,抬高標杆——

環境整治中的美學手筆

吉安森林覆蓋率67.6%,水質和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國家二類標准以上,自然生態之美看似與生俱來,但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時代,農村人居環境“美中不足”一直是決策者牽挂的民生“短板”。

一幅大美的圖畫,謀篇布局是成敗之關鍵。2018年春,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現場會在浙江湖州召開之際,《吉安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同期啟動。

這是贛江生態帶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行動”。吉安從2006年全面開啟新農村建設以來,吉安在抓實抓好美麗鄉村建設上頗有心得: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十多年來,伴隨著一批又一批秀美村庄的脫穎而出,“五美模式”(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八不八多”(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等靠要、不佔用農田建房、不沿馬路搞建設、村庄不搞寬馬路、民居門前屋后不過度硬化﹔多依山就勢、多因地制宜、多搞廬陵風格的坡屋頂、多搞庭院綠化、多搞村庄綠化、多發展產業、多保留古跡、多發動群眾)一度成為“吉安經驗”廣為傳播。

說起這些做法經驗,吉安市副市長王大勝臉上透露著幾分自豪。他介紹道,就在鄉村振興元年,吉安搭建了鄉村振興“1+6”(1個領導小組、6個專責小組)組織框架體系,建立了專責小組聯絡員制度,健全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領導體制。縣級層面參照市裡搭建的體系,有效落實末位鄉鎮管理機制,扎實推進4065個新農村點建設,13個縣(市區)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推動農村環境升級。

走進“中國樟樹之鄉”——安福縣各個村鎮,樟香扑鼻。崗口村的古樟林遮天蔽日﹔王家堂村2000多年歷史的“八爪樟”仍生機勃發﹔柘湖村的“蟠龍樟”滾動翻騰,威風凜凜……

“樟樹抗二氧化硫、煙塵污染能力強,民間也有愛樟護樟的傳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寮塘鄉黨委書記陳東方告訴記者,縣內有400年以上古樟1萬多棵,千年以上古樟200多棵,百畝以上樟樹林50余處。

自然稟賦要堅守,人居環境要改善。安福縣通過“一控、二改、三拆、四清、五治”(即控城鄉建房﹔改立面和屋頂﹔拆違建房、危舊土坯房和藍皮屋﹔清理裸露土、廣告店招、菜園圍欄和房前屋后雜物﹔整治佔道經營、亂停亂放、養殖場、非煤礦山和路邊砂場等),清淨整潔處處彰顯。

村口一排引人注目的石獅把記者帶入官田村江蔭塘組。村子不大,但布局精巧,小景點多,鄉土味濃厚,一些閑置老宅被改造為旅游設施。

“尊重村民意願,讓其主動參與,工作開展起來會很順利。”陳東方說,村口的石獅就是老黨員劉長開動員兒子捐贈的,還有的村民無償讓地、免費提供石料。

移步吉水縣龍田村,穿梭於竹林棧道,路徑清幽,五步一景,十步一畫。復行數百步,豁然開朗,1公裡水系景觀帶上,古石、古溪、古橋、古井、水車……好一派田園風光。

“我們能在水上做文章,得益於前期採取的垃圾清理、收集、轉運一體化的第三方治理模式。”吉水縣委書記袁守旺介紹,該模式將農村生活垃圾,以及城鄉結合部、工業園區、各鄉鎮圩垸、道路和縣域內河流、山塘、水庫的垃圾治理整體外包給專業化治理公司,垃圾治理全域覆蓋。

“既環保,又省錢。我今天拿礦泉水瓶換了兩袋鹽。”在車頭村垃圾兌換商店裡,張大媽笑著對記者說,“大家養成了主動撿拾垃圾的習慣,村裡變得很干淨。”

近年來,新干縣建成垃圾兌換商店102個,有機垃圾漚肥窖449個,從源頭上給垃圾減量。車頭村的太陽能垃圾漚肥窖剛投入使用,全村的廚余垃圾、瓜皮果殼統一運到這裡漚肥,該舉措可減少生活垃圾60%以上,每噸垃圾可產生有機肥200公斤以上。垃圾變廢為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漫步於吉安的村鎮,視覺上最明顯的沖擊就是新舊房子區別不明顯,和諧地融入了整體環境。打量細處,又總能被別出心裁的設計而暗暗贊嘆。“我們在規劃中很注意細節,連窗戶的護欄都會考慮進去。凡20戶以上自然村都納入規劃編制,並對規劃執行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度。”陪同採訪的吉安市委農工部副部長劉小毛說。

翻身根據地,革命母胎盤。層林疊翠中,百處紅色遺存熠熠生輝,民宿、旅游度假、生態種養等綠色產業蓬勃興起,吉安大地——

紅色故土上的綠色崛起

清晨,井岡山上大霧彌漫,黃洋界下的神山村靜臥在綠色大幕下。白牆灰瓦的客家小樓錯落有致,蜿蜒的水泥路干淨整潔,潺潺流水一側,農家菜館正忙著打理生意,對面山頭大面積的黃桃、茶葉等待著幾個月后抽枝發芽。

昔日“麻雀飛過不落地,挑夫進村不伸手”的神山村如今成為旅游度假的“香餑餑”,年接待游客達25萬多人次。品客家美食、編竹藝、打糍粑、賞桃花、摘黃桃、採茶葉等游玩項目辦得日趨紅火,村民收入從2013年之前不足3000元,到現在1.2萬元,收入翻幾番。

2016年農歷小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這裡親切看望慰問貧困群眾,給予村民莫大鼓舞。短短兩年多時間,神山村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把紅色基因與綠色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實現了山區到景區的美麗蝶變,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2017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榮譽稱號。

“2018年來旅游的人比以前多,生意越來越好。”當上全國人大代表的村民左香雲笑著說,自己的竹制品走深加工路線,附加值高,自釀的“神山竹酒”深受游客喜愛,已經注冊商標。家門前,總書記曾與村民一起打過糍粑,很多游客慕名來體驗,於是專設了打糍粑項目,客人打完可以帶走,人多的時候一天可以掙七八百元。

“政府給村民發了黃桃苗和茶葉苗,成立了產業合作社,大家都入了股,2017年還舉辦了黃桃節。”曾經的貧困戶彭夏英一家現在不僅經營農家樂,還開起了土特產小賣部,年收入超過10萬元。過去大部分青壯年村民都外出打工過活,如今大都回來入股創業了。

一面挂著27幅照片、照片中人人喜笑顏開的牆壁吸引記者駐足。“這是‘笑臉牆’,村民們脫貧后拍的。”村黨支部書記彭展陽說。

據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介紹,井岡山扶貧產業的發展思路是打造“231”富民工程,即打造20萬畝茶葉、30萬畝毛竹和10萬畝果業種植加工基地,實現每個鄉鎮有一個產業示范基地,每個村有一個產業合作社,每戶貧困戶有一個增收項目。

開放式木柵欄,各式小盆栽,小清新民宿,歐式風情的建筑“蘇蓮托”……從頭到尾的文藝范,這是大隴鎮案山村給記者最直觀的感受。

據了解,近年來大隴鎮採用“1+8+48”(1家旅游公司聯合8個村集體帶動48戶貧困戶)抱團發展模式,搭建村民、政府、公司“三贏”的平台。該模式讓村民獲益良多,除了旅游收入,村民的荒地荒田、閑置房屋可用來出租,家禽和其他農產品還能通過電商進行銷售。一些邊、遠、窮的村庄很快蛻變為魅力十足的綠色休閑新村。

以往,來井岡山的游客隻知道“紅色游”,現在,時尚風情的案山村也成了好去處。在這裡,你可以到廣闊蓮塘旁漫步攝影、採摘蓮蓬,去“光輝歲月”鄉村俱樂部一展歌喉,坐在“蘇蓮托”裡品手磨咖啡,入住“隴門客棧”放鬆身心……

“案山村的旅游發展路線彌補了井岡山單一的紅色游,以及夏季游客爆滿訂不上房,冬天卻蕭條的缺點。”井岡山隴上行紅墟坊鄉村旅游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楊喜華告訴記者,公司就是依據當地政府“民俗、宜居、生態、養生”的發展理念來對案山村進行開發的。

“綠色產業不僅要追求美,還要實現富。”吉水縣委副書記、縣長陳克龍說,吉水圍繞“產地生態、產品綠色、產業融合、產出高效”定位,實施以稻蝦共作為主,稻蛙、稻鰍、蓮蝦等為輔的稻漁綜合生態種養模式,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嚴控農業面源污染,農村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經濟效益顯著。目前,全縣共培育稻漁綜合種養經營主體42家,建成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面積1.26萬畝。

在綠色產業富民的道路上,各區縣大刀闊斧、各出妙招。泰和縣的鄉村振興示范區內,蘇溪“田園鄉村”、馬市“蜀口生態島”、武墾“烏雞特色小鎮”、禾市“槎灘陂水利風景區”、螺溪片“古村部落”的建設如火如荼﹔青原區投入5億元,啟動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項目﹔萬安縣實施新興主導產業(中藥材、柑橘類水果、有機茶葉)進田和富硒產業發展“兩大計劃”,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半畝園林數尺堂,凡花疏竹小池塘。保護利用好豐厚的歷史文化名村資源,拓展鄉村旅游業態,全景吉安——人文古村落遺珠放彩

走過一村又一村,一村更比一村美。

地因人傳,人杰而地靈。素有“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隔河兩宰相、五裡三狀元”美名的人文故郡,讓多少人駐足於此,流連忘返。

青磚黛瓦,悠長小巷,鵝卵石鋪就的巷道蜿蜒曲折,在濛濛細雨中,聞著空氣中彌漫著青草和樟樹的香味,記者步入了800年歷史的燕坊古村。

古燕坊人以仁義誠信經商文明於長江兩岸,明清時代為贛商“江右幫”的主辦,與徽商晉商三足鼎立於天下。

作為一個明清贛派建筑群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名村,村內102棟清代建筑、13座牌坊和8座宗祠規劃整齊,布局合理。以姓氏區分的若干建筑群落、圍合庭院,自然大方,風姿瀟洒。每座牌坊或自成一體,或與院落布置搭配,不拘一格,造型各異。門楣的兩側有人物故事、名貴花鳥等雕花,栩栩如生。室內裝飾工藝考究,字畫滿堂。村中10口水塘彼此相通,百余畝果樹枝繁葉茂,一幅“村在園中、園在村中”的詩意美景。

2007年,燕坊古村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並先后獲得國家4A級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國特色景觀名村等榮譽稱號。

“我們一直在積極地保護燕坊古村,修復一些擁有歷史考証價值的遺存。近年來,提出了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古村修復與運作的保護理念,努力達到保護與利用的最佳結合,讓古村重煥光彩。”吉水縣金灘鎮黨委書記劉俊生說。

一個時代的光華和縮影,一種流金歲月的人文連接,踏上現代行程的燕坊古村,將會越走越遠。

巍巍龍古山,悠悠沂江水。峽江縣第一村——湖洲古村,自北宋慶歷5年(1045年)就坐落在這山環水抱的阡陌之中。村裡是湖洲習氏的聚居地,現全村有習姓630多戶,2960余人,也是目前峽江人口最多的村。

村前佳木蘢蔥,河溪清澈,長滿綠苔與青藤的石橋與橋下流水輝映成趣。村中的古祠古居,既有斑駁的彩檐筒瓦、雕甍繡檻,折射當年一時繁華,又有青石、砂石筑就的照壁、漏窗,反映出先民的朴實持重的性格。徘徊在林林總總的古建筑中,隨處可觸摸到它的厚重與滄桑。

最吸引眼球的標志性建筑是“花門樓”,由“文名世第”牌坊、前院、榜堂、繼美堂組成,青磚白灰,古朴典雅,猶如一件大浮雕作品。這個大宗祠恢宏庄嚴,是全村人的神聖殿堂,佔地1300多平方米,廳柱由幾百年的古木制作而成,中間巨大的方形天井爭取到豐富的光影,將天、地在空間中融為一體。

保護歷史建筑,做好旅游開發,峽江縣正在打造一批以農業休閑、古村體驗為主的名村、名鎮作為旅游基地。“這不,我們村裡已由一家著名設計團隊給村子做專業規劃,古村的風採正在全面激活。”湖州古村村委會主任習國平說。

以文化為靈魂,融入山水,吉安鄉村之美透出的靈韻,在於將廬陵文化元素融入到每個村庄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吉安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共25個,其中國家級9個,省級16個﹔傳統村落共95個,其中國家級41個,省級54個。這正是全景吉安遺珠放彩的打造重點。”吉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蘭芳對古村落的旅游價值充滿期待。

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用農村文化禮堂寄托鄉愁,以多種文化活動傳授知識、涵育鄉風,施行綠色殯葬摒棄陳規舊俗。文潤鄉村,芬芳自來——

山水福地重塑文明鄉風

在突出抓好村庄環境整治的同時,狠抓農村移風易俗,深入開展“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主題活動,引導群眾講文明樹新風,讓整潔的環境與文明的鄉風相得益彰,這是吉安美麗鄉村之路的又一點睛之作。

安福縣大力實施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程,以文惠民,打造出了一批集文藝活動、圖書閱覽、文化講座、非遺展示等服務為一體的“文化綜合體”——農村文化禮堂。這些帶著鄉土情、泥土氣的文化之花激活了農村文化這一池春水,喚醒了人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把文明鄉風刮到了廣袤田野。

風景優美、古色古香的塘邊村民俗文化濃厚,吸引著周邊不少游客前來參觀,人們在這裡不僅可以欣賞很多明清時期建筑,還能觀看“表嫂茶”“十碗菜”“十翻鑼鼓”等民俗表演,領略古楚地的風韻。以“塘邊村史館”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禮堂內,清晰地勾勒著村子的來龍去脈,年輕人讀著村裡先賢的事跡,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每逢星期六,崗口村的文化禮堂都熱鬧非凡。這裡開設了通俗易懂的文化講堂,村民很喜歡這種“邊說故事邊講道理”的形式。文化講堂在內容上立足實際、靈活生動,將井岡山紅色文化、德孝文化、廬陵文化、農耕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法制文化、科技文化、健康文化有機融合,有利於塑造鄉村優良的精神面貌,增強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和培養農民愉悅、安康的生活方式。

在車江村文化禮堂裡,村規民約和鄉風家訓的字畫框赫然在目,門前的廉政文化長廊處,圖文漫畫、廉政警句烘托著廉政文化氛圍,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鄉愁何處寄放?現在農村文化禮堂是村民們開會、看節目、辦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春節期間村民們聯絡感情的最佳載體,大家自編自演節目,歡歡喜喜過新年。

優良傳統要繼承,不科學、不文明的習俗要改進。泰和縣螺溪鎮地勢平坦山地較少,319國道、321省道、泰井高速貫穿全境,地理優越,交通便利。然而,佔耕地建墳、沿道路建墳等現象比較突出。

螺溪鎮把殯改工作作為促進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圍繞建設惠民、綠色、文明殯葬目標,遵循“科學選址、注重生態、全域覆蓋”原則,堅持黨員示范引領促落實,匯集群眾智慧,發揮群眾力量,實現了“四個百分之百,一個零發生”(即公墓山覆蓋率、新喪火化率、葬入公墓山率、“三沿六區”墳墓整治到位率4個100%,群眾上訪零發生)的喜人成效。同時,全鎮各村的紅白理事會將綠色殯葬納入村規民約,防止封建迷信、鋪張浪費,綠色殯葬、文明殯葬蔚然成風。

推動農村移風易俗,激勵機制也必須跟進。全市常態化開展“吉安好人”“身邊好人榜”等評選,設立身邊好人榜5.8萬余個,發布身邊好人50余萬人次,許許多多的凡人善舉一一浮出水面﹔“好人好報,德者有得”,全市已有485位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獲得資助,幫扶資金達630余萬元。

美麗鄉村之魅力,在於各具神韻、內外兼修。“吉安十幾載苦干實干,成績斐然,但要實現真正的全域崛起,還需快馬加鞭。”吉安市委農工部部長劉燁球說,在鄉村振興的規劃中,全市每年投入10多億元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尤其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地下污水處理是項大工程,現在到了較真碰硬的關鍵階段,全市將以“學千萬工程”為契機,全力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山勢西來斷,江流北去平。萬家深樹裡,聞是吉安城。”品味著明朝大學士、詩人李東陽的詩句,記者回望吉安,但見寒冬臘月,央視春晚吉安分會場緊鑼密鼓正籌備,“吉水縣農民春晚”風風火火排練忙。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大美吉安在新的時代開啟了美麗生活新篇章。(記者 李煒文洪瑛鄧保群)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