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一個“時代楷模”的非典型故事

——空軍航空兵某旅旅長郝井文備戰打仗給我們帶來的思考和啟示

2019年01月17日09:43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一個“時代楷模”的非典型故事

視頻截圖

空軍航空兵某旅旅長郝井文訓練歸來。李吉光攝

仰望天空,“時代楷模”郝井文旅長駕馭先進的戰機,帶給我們的是雷霆之勢,令人敬慕。當他回到地面,我們用平視的目光端詳這位旅長時,看到的是另外一道風景。

與郝旅長接觸的時間並不長,但他並沒有高不可攀之感。穿上飛行服,郝旅長就是一名“霸氣”十足的戰斗員﹔換上一身便服,郝旅長朴素得就像隔壁的鄰居。記者採訪他的時候,常常想起毛主席說過的一句話: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郝旅長做的“好事”,當然是與打仗有關的事。

如果說,郝旅長的飛行技術是常人無法企及的話,他做的很多事情卻是常人都能夠做到的。帶兵打仗深不深奧?當然深奧。軍事工作既是一個職業,更是一項事業。飛行員的事業在天上,但要想成為“空中王牌”,又必須腳踏實地,在地面上把一件件看似簡單的小事做好。

站在跑道邊,看著郝井文駕駛著戰機飛向空中的那一刻,真可謂“雷霆出擊”“利劍出鞘”。在長達25年的飛行生涯中,郝旅長做了一些“可圈可點”的“大事”,然而做得更多的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把平凡的小事、易事長時間堅持做好,甚至做到極致,其結果可能就會“出類拔萃”“不同凡響”。這恐怕才是郝旅長能成為“時代楷模”的原因,也是他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

練兵備戰要做最壞的打算,往最好去努力

帶隊參加“航空飛鏢”國際軍事比賽后回到營區,參謀長趙德民發現旅長郝井文越發“坐不住了”。按理,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應該高興才是。

為啥不高興?趙德民說,郝旅長在賽場上受到了挺大的“刺激”。

在這次國際軍事比賽中,郝井文看到從戰場直接轉戰賽場的外軍飛行員,飛出的窄航線攻擊、大角度連續機動和降落不放減速傘等動作,實戰含金量頗高。

受到深深“刺激”的郝井文歸建后,馬上調整了訓練計劃,在攻擊訓練中,要求飛行員在邊界條件拉起,大大壓縮攻擊時間,不斷提升戰場生存率,增強毀傷效果。

我們天天喊實戰化訓練,什麼才是“實戰化”?郝井文所在的飛行部隊,有幾十年沒有打過仗了,但這並不妨礙在“走出去、請進來”的交流過程中,不斷去接近實戰、走進實戰,在借鑒和學習中提高自己打贏現代戰爭的能力和水平。

郝井文在與記者的交流中,談到自己最深的一個體會就是:飛行員當然要練高難動作,把戰機飛到極限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實戰本領。但是,如果高難動作不從實戰出發,飛得再好也是一個“秀”,我們要堅決把不切合實戰的“花拳繡腿”趕出訓練場。

去年初,媒體報道了一架俄羅斯戰機在敘利亞被反對派武裝擊落,飛行員跳傘后遭到武裝分子的追殺包圍。在短暫交火后,俄羅斯飛行員引爆了身上最后一顆手榴彈,英勇殉國。

從媒體上讀到這則新聞后,郝井文又一次受到了“刺激”。隨后,他提出飛行員們要強化兩個課目的訓練:一個是游泳,另一個就是手槍的實彈射擊和手榴彈的實彈投擲。

有飛行員不解:空軍練這些干啥?郝井文很嚴肅地說,先進的戰機是武器,飛行員腰上別著的手槍也是武器!我們天天喊要准備打仗,腦子裝的卻是准備不打仗的思想。上了戰場,什麼樣的情況都可能發生,可以說是危機四伏。遠洋遠海戰備執勤不會游泳怎麼行?與敵人在地面短兵相接的時候,手槍打不准、手榴彈拉不響怎麼行?

在接受眾多媒體記者的採訪中,郝井文毫不諱言地說:我就是想打仗!

乍一聽,人們也許會認為這是郝旅長的一句豪言壯語,隻不過是說說而已。但是,你對他深入了解了,才知道他滿腦子裝的全是打仗的事兒。

首次執行遠海飛行任務。飛行前的一天,郝井文把可能會遇到的風險挑戰后果和一些安排跟妻子作了交流,做好各種心理准備。

為什麼要這麼做?郝井文說,飛那麼遠,誰知道會出現什麼情況。每一次飛行都是打仗和准備打仗的一部分,你得做最壞的打算,往最好的結果努力。

帶兵打仗要有“硬核”更要有“溫情”

飛了2000多小時的旅副參謀長王登東,回憶起第一次見到郝井文的印象時說,旅長身上有一股“霸氣”,像李雲龍。

採訪別的飛行員,談到郝井文的氣質時,有的說他身上有股“殺氣”,有的說他身上有股“虎氣”,有的則評價他說“很有血性”。不管用什麼樣的形容詞,總之,郝井文是一個“硬核”旅長。

在朝鮮戰場上,這個英雄的團隊擊落敵機42架、擊傷17架,立下了彪炳史冊的赫赫戰功。郝旅長在與記者重溫這段輝煌的戰史,探討朝鮮戰場上的制勝“秘訣”時說,客觀地看,在武器裝備上,交戰雙方旗鼓相當。在飛行經驗方面,美軍飛行員有上千個飛行小時的經歷,而我軍飛行員平均隻有幾十個飛行小時,明顯處在下風。在戰斗中,我軍飛行員正是靠著敢於空中拼刺刀的勇氣,靠著撞也要把你撞下來的不怕死的血性,創下了令世人驚嘆的戰績。

多少年前,還在當飛行大隊大隊長時,郝井文就非常重視對紅色基因的傳承。他始終堅持這麼一個“老理兒”,飛行技術好幫帶,但鑄就敢打必勝的戰斗精神,則是一個長期的積澱過程。

在官兵的眼裡,郝旅長就是一個見任務就搶、見第一就奪的硬漢子。在郝井文的字典裡,就沒有“服輸”兩個字。“娘炮”是打不了勝仗的,飛行員沒有一點血性,何以制敵?

所以,郝井文時時給大家灌輸著這麼一個理念:凡事不拿第一就是輸。

話這麼說也這麼做,郝井文對飛行員的要求從來不走樣。在重大任務和比武競賽中,爭第一自不必說,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中,郝井文一點也不含糊。飛了3000多個小時的范志剛,和郝井文是同一批的飛行員,對此記憶猶新。比如打籃球,不就是課余時間的體育鍛煉嗎,可郝井文要是看到誰在打籃球時沒有拼命的勁頭,他會叫停比賽把人給訓一頓。

范志剛有點“看不過去”,曾勸過郝井文別那麼苛刻,大事認真一點,小事就算了。郝井文不答應,在他看來,要讓“敢於拼搏、敢於較真、敢爭第一”成為習慣,軍人的“血性”就是在一點一滴中養成的。

和郝井文在一起待的時間長了,官兵們會發現旅長又有“溫暖走心”的一面,有時讓人非常感動。

旅籃球隊在上級組織的比賽中勇奪第一,郝井文得知后非常高興,一定要待球隊歸來時迎接一下,以示祝賀鼓勵。

本來預計球隊歸來時是晚上九十點鐘,沒想到路途上交通出現了擁堵。機關的同志勸旅長,夜深了就別等了,早點睡覺休息。“球隊過五關斬六將,吃不少苦、流不少汗拿了冠軍,我們少睡幾小時覺算什麼?”郝井文堅決不干,一直等到凌晨。當舟車勞頓的球員們一下車看見郝旅長等領導親自迎接,著實感動了一把。

在小事上是暖心,在實戰化訓練中就不僅僅是暖心的事兒了,郝井文給大家的是信心。“金頭盔”獲得者楊鑫,第一次參加對地突防競賽考核時,就鬧了一個“烏龍”,打錯了靶子,把到手的“金飛鏢”給打飛了。

第一次就鎩羽而歸,還會有第二次機會嗎?擱在有的部隊,不能說沒有,但至少會讓你“緩一緩”,先把機會讓給別人。郝井文沒有這麼做,很快給了楊鑫第二次機會。不承想在空戰對抗比武競賽中,跟楊鑫一塊去的另外兩名飛行員都奪得了“金頭盔”,楊鑫再次空手而歸。

第三次機會到來的時候,郝井文再次把名額給了楊鑫。有人提醒郝井文:如果楊鑫再掉鏈子,整個團隊的榮譽和成績都會受影響。

郝井文力排眾議,堅持自己的選擇。他的理由很簡單:平時空戰對抗訓練成績,楊鑫都排在前面。我們要信任自己的戰友、相信他的實力,不能因為一兩次失利就放棄!這樣不利於飛行員技戰能力的躍升。

楊鑫終於抓住了第三次機會,捧回了“金頭盔”。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不僅看到了郝井文“硬核”的一面,更看到了作為一名“領頭雁”的格局和情懷。由此你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個“空中王牌”能“孵化”出那麼多“空中王牌”來。

對抗演練要拿“第一”更要摸“門道”

都說郝井文是一個急性子,長得也“著急了點”,臉上的褶子多,顯老。與郝井文聊著聊著,他的憂患意識就會不知不覺地冒出來。

郝井文所帶的部隊,曾經走出了赫赫有名的王海、孫生祿、焦景文等一大批“空中王牌”。郝井文常常操心的是:不能把這支隊伍帶砸了。

如何讓部隊的戰斗力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不出現波浪式的起伏,一直是郝井文思考的課題。獨行快,眾行遠。郝井文用“一個人隻能跑得快,一群人才能跑得遠”的大白話,來解釋這句話的內涵。

與記者交流,郝井文從戰場聊到了賽場。為什麼劉翔之后,沒有再冒出來第二個、第三個劉翔,而中國跳水隊和乒乓球隊為什麼會成為“夢之隊”?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你有沒有找到人才培養的規律,有沒有摸到培養世界冠軍的門道。找到了規律摸到了門道,你會擁有生產世界冠軍的“流水線”。

這些年,這個團隊10人次奪得“金頭盔”、6人次獲得“金飛鏢”,人數次數居空軍之首,涌現了一大批“空戰能手”。記者問郝井文,是不是掌握了“空戰能手”的“制造規律”?

郝井文謙虛地回答“不敢說。”隨后,他給了記者另外一個肯定的回答:“我們對自己還是有把握的”。

這個團隊曾經也有過“滑鐵盧”的教訓。多年前,在一次遠距離對地攻擊比武中,別的部隊打的導彈“百步穿楊”,直接沖著靶標洞口飛了進去,可他們打的彈連洞口的邊都沒有夠著。歸建后,為了讓大家記住這個“慘痛的教訓”,他們在空勤樓的大門上挂上了一塊一米見方的銅雕。那是兄弟部隊擊中山洞的場景,上面寫著:這就是目標!

每天,飛行員都能看到這塊警醒大家知恥而后勇的銅雕。可光看不行,還得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來啊。郝井文帶著一幫人,成立了“某型武器專攻精練項目組”,對這個“硬骨頭”展開了集智攻關。

飛了還不到800小時、年僅29歲的飛行員湯書杳,在去年的空軍突防突擊競賽性考核中一戰成名,成為空軍突防突擊競賽舉辦以來最年輕的“金飛鏢”得主。

現在擔任“某型武器專攻精練項目組”負責人的湯書杳,談到突防突擊的門道和對地攻擊的訣竅,比談論他奪得“金飛鏢”還要喜形於色。

竅門是怎麼找到的?說起來很復雜。湯書杳給記者講了一個攻關的細節:戰機打得准不准,跟飛行的速度、夾角以及風速、擊發時機等都有關。在同等條件下,彈著點為何不一樣呢?他們把能想到的問題都想到了,甚至弄出了一套精確的計算公式,可還是打得不理想。后來,郝井文讓機務人員把打的彈拿過來研究。一般來說,流水線生產的彈不會有什麼差異的。可是研究之后,才發現不同批次的彈,還真存在細微的差異。比如說,如果每一枚彈的重量不一樣,其動能當然不會一樣。掌握了彈所存在的差異,並經過修正之后,這種彈就打得越來越有准頭了。

竅門,就隱藏在無數個細節之中。如今隻要參加考核或者比武,飛行員們總是信心滿滿。

有人總結《三十六計》時說,其核心的理念就在於算計。郝井文的“算盤”也善於精算:拿一個“第一”也只是一個,如果拿到通往“第一”的竅門,就可以拿到N個“第一”﹔有了N個“第一”,就不愁冒不出“空戰能手”來。有了一支政治素養、軍事素質、戰斗作風都過得硬的團隊,真正打起仗來才有勝算和把握。

這就是一個“空中王牌”旅長的制勝之道。

瞄准未來要用“頭腦”更要用“外腦”

郝井文的老部隊有一個“隊訓”:打造世界一流的空中精銳之師。他們旅成立之后,郝井文把“隊訓”定制為“打造智勇無敵的空中勁旅”。

為何要強調“智勇”?郝井文解釋說,雖說狹路相遇勇者勝,但要想打贏現代戰爭,光靠勇還不夠,還要學會智勝。

想要打勝仗,當然要學會動腦子。可跟郝井文接觸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他腦子裝的那個“智”,不僅是智商,更是智能。

郝井文告訴記者:要想贏得未來戰爭,我們必須搶佔信息化、無人化和智能化的制高點。

飛了1400多個小時的邢正,是這個旅的“AI大咖”。為了搞一個“AI項目研究”,郝井文把經費家底都豁了出來。邢正覺得旅長在這方面大方得令人吃驚,也讓他牽頭搞這個課題有了不小的壓力。

對AI情有獨鐘,郝井文不是頭一遭顯得大方。早在他擔任飛行團團長時,郝井文就組織信息作戰研究攻關,帶領專業骨干展開多項新型作戰樣式研究,摸索信息化作戰的路子和手段。

吃了一回“螃蟹”的郝井文,嘗到了甜頭。他去年又組織力量,與國防科技大學某研究所一起利用大數據攻關……

“大數據、雲計算不是用來看的,得用起來。現在的電腦不僅記憶力強大,還會深度學習,對戰場態勢分析、數據精確計算都非常有幫助。這麼好的‘外腦’,我們不用它,那我們腦子肯定是出了問題。”郝井文這麼給記者定義他心目中的“智能”。

有了智能化的翅膀,郝井文的團隊不僅飛得更快更高,也飛得更強更好。在近一兩年空軍組織的各類競賽考核中,他們可沒少把“第一”抱回來。郝井文卻說,我心中的真正第一,是在未來戰場上打勝仗。

“飛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遠才能打得贏。”這是郝井文常常念叨的一句話。他駕駛戰機馳騁藍天、勁舞蒼穹,不再是“一覽眾山小”。其實,與郝井文聊得多了,你會發現,比他身子飛得更高的,是那顆整天琢磨著怎麼打仗的“心”!(記者范江懷)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