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雲南:增強邊疆各族群眾獲得感

2019年01月15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雲南:增強邊疆各族群眾獲得感

新年剛過,雲南脫貧攻堅一線傳來捷報,全省淨脫貧151萬貧困人口、2298個貧困村出列,33個貧困縣申請脫貧摘帽,為雲南脫貧攻堅決戰2019年、決勝2020年奠定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來,雲南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把脫貧攻堅作為發展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使邊疆各族群眾不斷增強獲得感,向美好的小康生活邁進。

實施新一輪興邊富民工程

新岐村,雲南騰沖西部群山環抱的一個普通山村,村子四周,是郁郁蔥蔥的森林,村前的峻靈湖倒映著層層疊疊、青瓦白牆的村庄。這裡既非交通要道,也不是風景名勝區,卻是中國傳統村落、全國生態文化村。

“我們村生態好,有9萬畝森林。森林覆蓋率達95%,主要靠林業收入和核桃、紅花油茶等林業特色經濟,全村前幾年就脫貧了,貧富差距小。”新岐村黨總支書記段生力說,2000年林權改革時,7萬畝人工林實行“三三制”,村集體從此有錢修路、修學校等公益設施。

“2000年以前我們村一個大學生都沒有,我們重獎考上大學的孩子,18年來出了230多個大學生。”段生力自豪地說,新岐村還投入200多萬元建起村小學漂亮高大的教學樓,教室裡有電子顯示屏黑板,全校近500名學生早餐免費。

在政府扶持下,村集體多年來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和環保設施,建起了相當於鄉鎮衛生院規模的標准衛生室、全縣唯一的農村居家養老中心、垃圾污水處理廠、兩個圖書室,還在建一個農耕文化展示館。

因生態好而致富,因致富而興教育,因興教育而更重醫療養老,村庄因而更美麗和諧,村民們因而更有幸福感。地處邊疆的新岐村為雲南山區群眾闖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幸福之路。

雲南沿邊境地區有8個州市25個縣市,也是貧困群眾集中地區。雲南在2015年出台了《興邊富民工程“十三五”規劃》,展開興邊富民工程行動,對抵邊的373個行政村(社區)進行綜合扶持,邊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2018年年底,雲南省又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總投入資金達1261.09億元。到2020年,實現沿邊建檔立卡貧困戶精准脫貧,交通出行、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沿邊一線行政村(社區)全部實現“五通八有三達到”目標。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陳利君表示,新一輪興邊富民工程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顯著增強了沿邊各族群眾凝聚力和向心力。

保障貧困群眾住房安全

“原來我們住在高山上,電、路不通,山體滑坡,泥石流都攤到家門口,早就想搬家又沒有能力搬,今年有了好政策,讓我們搬到山下建新房,政府補助了5萬元,真是雪中送炭啊!”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楊梅山村村民段家祥高興地說。他帶著記者樓上樓下參觀木架結構的新房,院外,是一排排同一規格的兩層樓房,這就是新建的楊梅山村易地搬遷安置點。

村主任王安林介紹說,全村104戶農戶原來居住地山高坡陡,地質災害頻發,部分農戶住房為簡陋的木板房、杈杈房。2018年,楊梅山村被列為龍陵縣易地搬遷脫貧的村庄,黨員帶頭搬遷建房,帶頭做群眾工作,使農戶由“要我搬”向“我要搬”轉變,使全村在短短40天內完成48間木架房的建設,目前104戶房屋主體結構已全部完成,入住率達100%。

在山區面積佔94%的雲南,許多高寒冷涼山區已喪失生存條件。去年全省實施99.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由“農村復制農村”逐步向“城鎮集中安置”轉變。

“兩不愁、三保障”是雲南衡量貧困群眾是否脫貧的具體標准,其中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是重中之重。2017年至2018年雲南省共實施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72.34萬戶,加固改造達34.54萬戶,總投資330.88億元。通過推廣農村危房加固改造,中央、省級補助資金可以滿足改造費用,大幅減輕了農戶負擔。2018年通海縣5.0級地震和墨江縣5.9級地震,已改造農房經受住了考驗,成為保障群眾生命財產的“保命房”。(記者 張勇)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