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今日浙江

開辟富強浙江新境界

2019年01月14日15:50    來源:今日浙江

40年的浙江發展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改革史﹔40年的浙江發展路,是一條波瀾壯闊的開放路。

改革開放的春風,激發了浙江兒女敢闖敢拼、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由此,浙江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大潮,走出了具有時代特征、浙江特色的發展之路,成功實現了由資源小省向經濟大省、由基本溫飽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走進新時代,浙江在提升綜合實力和質量效益上更進一步,更快一步,不斷開辟富強浙江新境界。

“改革飯”越吃越香

從全國第一家個體工商戶到全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從全國第一座農民城到全國第一座特色小鎮,從全國第一批專業市場到全球第一批網絡市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浙江引領風氣之先,率先推進市場化改革,較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全國“第一”。

“浙”裡有“洗腳上岸”的生動故事——

1980年,溫州姑娘章華妹申領了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1983年,溫嶺牧南工藝美術廠拿到了“社員聯營集體”營業執照,成為全國首家股份合作制企業。在擁有了合法的經濟身份后,浙江千千萬萬的個體工商戶和潮水般獲批的股份合作制企業主們,一起涌入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

傳奇的鍛造,由此而始。目前,浙商在浙江省內有100多萬家法人企業,300多萬家個體企業﹔省外有30多萬家法人企業,200多萬家個體企業,海外有10萬多家私人企業。每10個浙江人中就有1位老板,每29個浙江人中就擁有1家企業。

“浙”裡屢現“無中生有”的奇跡——

1982年,義烏稠城鎮小百貨市場開張,逐漸形成了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義烏經驗”。1983年,永嘉橋頭紐扣市場正式營業,成為全國第一個專業市場,300多家商戶高效集聚,形成了良好的規模效應。此后,浙江拉開了市場發展大幕。從義烏的貨郎擔、到永嘉的彈棉郎,從永康的五金匠、到上虞的修傘匠,走南闖北的商販紛紛聚商成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商品市場在浙江迅速發展。

通過興辦市場這一獨特蹊徑,資源小省浙江孵化出蜚聲海內外的“浙江制造”,並有力推動了塊狀經濟不斷向產業集群演變。目前,產業集聚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科技創新園區等產業集群在省內遍地開花。

40年來,無論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農村工業化,還是遍布城鄉的數千個專業市場﹔無論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推進、集體企業的“果斷改制”,還是民營經濟的遍地開花﹔無論是傳統經濟的深度轉型,還是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異軍突起……浙江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尊重市場主體和市場規律,不失時機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率先推進市場取向改革,與時俱進地為創業創新者提供發展所需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浙江成為全國體制機制最活省份。

改革開放初期,浙江從國情省情出發,率先在農村進行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省內普遍落實﹔因勢利導,積極鼓勵支持發展鄉鎮企業,市場主體快速成長和市場機制初步培育,使浙江成為全國“先富起來”的地區之一。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后,浙江先后出台《關於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通知》《關於深化鄉鎮企業改革的若干意見》《關於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通知》等政策,並率先全國進行農村改革、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財稅改革和審批制度改革等,促進了民營經濟大發展。

進入新世紀,面對“成長中的煩惱”,浙江率先探索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和社會活力的“加法”,打造最優營商環境。1999年以來,浙江歷經4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並於2004年在全省鄉鎮以上各級機關和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單位開展機關效能建設,簡政放權不斷走向深入。2013年開始推出“四張清單一張網”,2016年底啟動“最多跑一次”改革……截至2018年11月,浙江省級“最多跑一次”事項達到715項,設區市本級平均達到865項,縣市區平均達到745項。“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跑多次是例外”正成為現實。

省委書記車俊多次表示,浙江是靠吃改革飯發展起來的,沒有改革就沒有浙江的今天,也就沒有浙江的明天。

在改革大旗的引領下,浙江創造了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奇跡,並在全國率先構建起相對完善的區域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實現了從“二一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轉變。

1978年到2017年,浙江GDP總量從124億元躍升至517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83.7倍,年均增長12.1%﹔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次由第12位躍升至第4位。民營經濟成為浙江經濟的鋼梁鐵柱:2017年,浙江民營經濟創造了全省55.6%的稅收、65.4%的生產總值。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浙江共有93家企業入圍,連續20年位列全國第一。

“創新牌”越打越順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改革開放40年來,從農村工業化起步,依靠向上海等地聘請“星期天工程師”開展技術創新,到成為區域創新能力國內領先並晉身全國首批創新型試點省份,浙江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從1992年開始在全國較早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到省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科技強省的戰略目標﹔從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作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到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強調突出“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工作導向,再到省委十四屆二次全會提出“以超常規力度建設創新型省份”,努力打造創新生態最優省……浙江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通道,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巨大潛能,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在基礎研究上,浙江通過積極創建國家實驗室、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協同創新聯盟、引進大院名所、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等舉措,著力打造原始創新制高點﹔

在平台建設上,浙江通過聯動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滬嘉杭G60科創走廊等重大創新平台和中心城市科技城、特色小鎮等建設,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孵化大平台﹔

在成果轉化上,浙江通過建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打造線上線下協同的科技大市場、發放科技創新券、舉行科技成果轉化拍賣會、建設企業重點實驗室等手段,積極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通道﹔

在產業生態上,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深入實施,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產業迅速壯大,“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企業上雲”方興未艾,現代信息技術逐漸在制造業得到全產業鏈集成運用……

2017年, 浙江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居全國第6位,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5位,企業創新能力居全國第3位,知識產權和專利綜合實力均居全國第4位,高新技術企業數居全國第4位,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進入新時代,浙江發布《關於全面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了6個方面50條“真金白銀”的政策舉措:通過5年努力,在全省建成10個高能級創新平台、取得100項標志性科技成果、培育100家創新性領軍企業,形成“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十聯動的創新創業生態圈,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激活創新發展的“原動力”, 40年來,浙江全面深化人才改革、全面擴大人才開放、全面優化人才生態,著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省份”,深入實施“人才+”行動計劃,形成了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發展浙江的生動局面。

截至2018年4月,浙江人才資源總量已達1075萬人,累計引進國家“千人計劃”778人、省“千人計劃”2056人,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66個。2017年,省會城市杭州人才淨流入率居全國第一。

“開放路”越走越寬

拿一支畫筆,沿著義烏、寧波、舟山畫一條直線,搭在全省沿海的弧線上,形如彎弓射箭向大海,形成浙江向太平洋的開放之勢,勾勒出浙江人從弄潮錢塘邁向搏擊太平洋的新圖景。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率先抓住對外開放歷次重大機遇,義無反顧地挺立在開放的潮頭浪尖,開啟了融入世界經濟的征程,形成了開放發展的先發優勢。

1978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浙江為對外貿易口岸,浙江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1979年,寧波、沈家門、海門等港口首先對外開放﹔1984年,國家批准寧波、溫州列入14個沿海港口開放城市﹔1985年,嘉興、湖州被列入長江三角洲對外經濟開放地區﹔90年代,全省沿海地區全部被納入對外開放地區……浙江的開放之門,越開越大。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浙江逐步實行全方位制度性開放。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以卓越的全球意識和戰略眼光,作出了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戰略部署,將開放納入“八八戰略”,將開放圖強納入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提出“立足全局發展浙江、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的重要思想,並召開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全面拓展了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開創了對外開放工作新局面。

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加快構筑開放新格局、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的要求,到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加快構建主動有為、層次多樣、內外聯動、布局合理的開放型經濟新體系,著力提高在國際經濟分工中的地位”的目標,再到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突出開放強省、增創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決策,一種置身全球序列找尋價值坐標的思維,不斷清晰。

從2004年高規格召開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下發《關於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若干意見》,提出實現從“外貿大省”向“開放大省”的跨越,到2018年再次召開全省對外開放大會,出台《關於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意見》,提出打造“一帶一路”樞紐、爭當新時代全面擴大開放的排頭兵,一條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增強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的道路,越走越寬。

開放平台不斷升級。從1984年第一個國家級開發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開始,浙江的開放平台一直在升級。如今,1個自貿試驗區、2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8個海關特殊監管區、19個國家產業合作園遍布全省,浙江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平台體系。

“優進優出”持續加碼。從1980年浙江首次開展遠洋自營出口開始,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質量“引進來”就成了浙江開展國際貿易和投資的主旋律。1978年到2017年,浙江進出口總額連續跨過三個千億美元台階,從0.70億美元增至3779億美元,增長5389倍,出口佔全國的比重從0.5%升至12.7%。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從1984年的252萬美元增至2017年的179億美元、對外投資備案核准額從1984年的1775萬美元增至2017年的96.4億美元。目前,到浙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遍布世界,全省經審批核准或備案的境外企業和機構達9000多家,“朋友圈”越來越大。

省域合作走向深入。“跳出浙江發展浙江”,浙江利用省內、省外兩種資源、發展兩個市場:主動接軌上海,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出台《浙江省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實施方案》,跨省合作強強聯手的故事精彩演繹。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浙江書寫與世界交融發展的美好畫卷:

在海上,以寧波舟山港為核心,目前全省港口已聯通100多個國家600多個港口,海運能力全國第一,寧波舟山港已經成為全球首個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四﹔

在陸地,“義新歐”中歐班列正成為浙江連接亞歐市場的“黃金通道”,目前班列已實現每周去程兩趟、回程一趟的常態化開行,集裝箱裝載率達100%,成為全國運行線路最多、市場化程度最高、運行效率領先的中歐班列﹔

在空中,杭州建設國際門戶樞紐機場的步伐加速,寧波和溫州機場的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內通外聯的航空運輸網絡日益完善,目前,浙江機場已開通航線400余條,其中國際和地區航線70多條﹔

在網上,浙江以中國(杭州)、中國(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主體,大力建設以數字貿易為特色的新型貿易中心,逐步構建了一張線上線下互聯、境內海外互通的數字貿易網,同時,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在雲計算、大數據、“城市大腦”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加強,“一帶一路”信息走廊建設進入快車道,“數字絲綢之路”門戶樞紐呼之欲出……

“獲得感”越來越強

40年來,浙江有一組發展數據,“一直被追趕”,但“從未被超越”。

2017年,浙江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51261元和24956元,連續17年和33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僅為2.05,全省11個設區市中最高市與最低市的倍差僅為1.70,均列全國前茅。這個在1978年還有1200多萬貧困人口、農村貧困發生率高於全國水平的資源小省,在40年后,成為了全國城鄉發展差距最小、城鄉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

這組數據的背后,是浙江始終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

40年來,浙江一手抓新型城鎮化,一手抓新農村建設,從農民自發建城到中心鎮、小城市培育,再到四大都市區建設﹔從“千萬工程”、美麗鄉村到特色小鎮,再到美麗城鎮,這場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的城鄉統籌實踐,叩開了浙江百姓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門。

脫貧攻堅一馬當先。改革之初,浙江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鼓勵發展個私經濟,促進了農業富余人口向非農領域的集中,在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的同時,有效提高了農民收入。1998年浙江成為全國第一個消除“貧困縣”的省份,1999年浙江總體小康實現程度達100%,2002年在全國率先消除貧困鄉鎮。

2002年4月,浙江開始全面實施“山海協作”工程,沿海發達地區與浙西南山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在產業開發、新農村建設、勞務培訓就業、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的項目合作持續深入開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駛入了快車道。隨著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百億幫扶致富、低收入農戶奔小康、重點欠發達縣特別扶持政策、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等系列舉措的實施,居民收入的城鄉差距、區域差別逐漸縮小。

2015年,浙江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絕對貧困現象全面消除,26個欠發達縣一次性摘帽……從允許和鼓勵“部分先富”到“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浙江成為全國第一個較高水平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省份。

新型城市化“量質並舉”。從1998年在全國率先提出城市化戰略,到2006年明確“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從2007年開始實施《浙江省中心鎮發展規劃(2006—2020)》,到2010年率先在全國啟動小城市培育工程﹔從2012年出台深入推進新型城市化綱要,到2015年開始聚焦八大萬億產業、規劃建設“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特色小鎮,再到2017年大力推動實施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在浙江,長三角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縣市域中心城市、小城鎮構成的五級城鎮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速。2017年,浙江城市化率達68%。

鄉村振興走在前列。9月27日,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在美國紐約頒獎,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榮獲“激勵與行動獎”。從“千萬工程”到美麗鄉村,再到萬個景區村庄創建,浙江鄉村處處是風景、全域是花園﹔從高效生態綠色農業快速發展,到來料加工業蓬勃興起,再到“淘寶村”遍地開花,浙江鄉村創業創新生機勃勃﹔從廣泛開展民主協商、首創村務監督,到全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並行”,浙江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健全……40年來,浙江鄉村一舉撕掉了貧窮、閉塞、落后的標簽,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嶄新面貌崛起在東海之濱,鄉村與城市的距離,越來越近。

這組數據的后面,可以聽見5600萬浙江百姓夢想成真的笑聲——

40年來,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始終把推動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有機聯系起來,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勞有所得。2017年末,浙江就業人員總量達到3796萬人,是1978年的2.1倍,平均每年增加51.3萬人,就業更加充分、結構不斷優化、質量穩步提高。

弱有所扶。40年來,浙江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率先實現全民醫療保障制度統一,率先開展全民參保登記,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住有所居。為了讓城鄉居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浙江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前5年實現保障性安居工程受益覆蓋率達到23%的目標,一個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在鄉間綻放。

學有所教。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分別達99.99%、100%,15年基礎教育普及率為98.8%,中小學標准化學校比例達89%﹔普通高等學校由1978年的20所增至2017年的108所,招收普通本專科學生數、在校生數分別是1978年的20.7倍和41.8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8.2%,普通高考錄取率93.57%。

病有所醫。為了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浙江全面推行“雙下沉、兩提升”,啟動縣域內醫共體改革。截至2017年,浙江擁有醫療衛生機構3.2萬所,是1978年的4.6倍,醫療機構床位數31.4萬張,比1978年增長4.1倍﹔全省居民平均預期壽命78.6歲。

老有所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參保超過1200萬人,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每月135元﹔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基本覆蓋,“20分鐘養老服務圈”初步建成﹔

……

一張覆蓋民生福祉方方面面的網絡,已然成型。 (記者 馬躍明 袁衛

《今日浙江》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黃瑾)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