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干部論壇

龔正:增創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勢

2018年12月28日09:1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增創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勢

堅定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勇當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以“一次辦好”改革的一馬當先,激發市場活力的萬馬奔騰,以久久為功的韌勁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發展寄予殷切期望和深切關懷。2018年6月,在開啟新時代、邁上新征程的重要發展關口,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山東視察指導,要求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山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在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基礎上,精心打造精簡高效的政務生態、富有活力的創業創新生態、彰顯魅力的自然生態、誠信法治的社會生態。我們以“一次辦好”改革為突破口,把政府為企業和群眾辦事“一次辦好”的理念,貫穿到政府運行各環節,滲透到經濟體制改革各領域,延伸到社會治理各方面,持續推進削權減証、流程再造、精准監管、體制創新、規范用權,形成放管服改革的“一次辦好”山東品牌,增創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勢。

堅持換位思考: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企業和群眾角度謀劃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一次辦好”改革的初心,就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思想解放、觀念變革,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要從企業和群眾的視角思考政府改革,用企業和群眾的語言設定改革目標,以企業和群眾的感受確立改革標准。做到這一點,就要學會換位思考,搞好需求對接,精准把握企業和群眾需求,弄清楚服務對象需要什麼,弄清楚哪些最急迫,弄清楚先進標杆是誰、差距多大,弄清楚突破口在哪裡,用企業和群眾需求倒逼改革。

山東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堅持精准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聚焦觸動利益、部門協同聯動之難,聚焦程序繁瑣、群眾來回折騰之痛,更加注重改革的針對性、實效性。圍繞企業和群眾迫切需求,推出優化審批服務6項重點任務、破解堵點痛點11項具體措施,開展優化營商環境10個專項行動,倒逼形成便企利民的剛性約束。“一次辦好”改革,即“一次辦結、群眾滿意”,是對“零跑腿”和“隻跑一次”服務理念的深化和拓展。按照“換位思考、主動服務、有求必應、無需不擾、結果評價”這“五句話”導向要求,以“應辦即辦”為原則、“說辦就辦”為承諾、“一次辦結”為目標、“辦就辦好”為理念,把政府為企業和群眾辦事標准從“辦結”提升到“辦好”,倒逼各級各部門更新觀念、轉變作風、提升效能,打造“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群眾獲得感強”的一流營商環境,充分釋放市場活力,讓創新更有效率、創業更有激情、創造鋪天蓋地,實現高質量發展。比如,按照“統一機構、統一規劃、統一網絡、統一軟件”和“一網通辦”的要求,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工作全面鋪開,建成公共數據開放網。再如,針對行政審批中手續繁多、來回跑多趟這個最大“痛點”,既提速又提效,能當場辦的即時辦理,立等可取,需要勘察、審查、論証的,馬上響應,給出時限,減少等待時間﹔同時,再造審批流程,變串聯為並聯,在戶籍辦理、社保繳納、勞動就業、民政救助等民生領域推行“一鏈辦理”和一次告知、一表申請,大大提高了辦事便利度、快捷度、滿意度。省市縣三級全部公布“一次辦好”事項清單,其中省級2460項、市級平均1738項、縣級平均1168項,“一次辦好”事項基本實現清單全覆蓋。

堅持主動服務:破除“管本位”,變群眾跑為干部跑,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滿意指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從理論上講,政府存在的正當性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政府的天職就是創造環境、搞好服務。推動政府向服務型轉變,是現代政府管理模式變革的基本方向。

山東推進“一次辦好”改革,不僅變管理為服務,而且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群眾跑為干部跑,將主動服務理念貫穿到政府管理和政策制定落實全過程,從主要考慮給什麼,轉向更多考慮企業和群眾要什麼,使政策更好符合企業和群眾需求,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滿意指數。比如,推行政商直通車,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暢通企業訴求渠道,主動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再如,在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裡”,實現就近能辦的基礎上,著力推動政務服務事項異地可辦。目前,17個設區市推出全市通辦事項1888項,普通護照簽發、機動車檢驗合格標志及駕駛証申領、臨時身份証明等7項事項實現全省通辦。

堅持有求必應:精准高效回應市場需求,做到企業和群眾需要時政府無處不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要堅持辯証法、兩點論,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並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場運行中,政府不能當運動員,但也不能當“甩手掌櫃”。

山東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實質是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破解政府職能缺位、錯位、越位探索路子,既做簡政放權的減法,又做加強監管的加法和優化服務的乘法。做到有求必應,要在源頭紓困和善解其困兩方面用力,努力把准市場脈搏、提高政府效能。源頭紓困,就是要靈敏接收市場信息,積極引導和規范市場發展,從源頭上減少困住企業和群眾的難題。堅持把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作為優化服務基礎工程,出台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35條意見,打破各種“卷帘門”“玻璃門”“旋轉門”,切實做到在政策執行上一視同仁,在市場准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軍民融合等方面,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均等機會、平等規則,打造公平競爭環境。善解其困,就是在公平競爭前提下,為企業做好精准化服務。對合理合法的個性化需求,做到有問必答、有事必辦,隨時受理、隨時辦結,讓數據網上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同時,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實現對同一商事主體的多部門執法檢查事項一次性完成,做到“一次檢查、全面體檢”。

堅持無需不擾:最大限度減少微觀干預,充分尊重市場主體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把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交給市場,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市場,讓市場在所有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都充分發揮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對微觀經濟運行干預過多過細,必須切實保障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好政府就是企業和群眾需要時無處不在,不需要時無聲無息。

山東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以減少微觀干預為原則,做到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制定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既向市場放權,也向基層放權,凡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實施層級且基層有實際需要的,原則上由縣級實施,充分釋放市場活力和基層創造力,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既精准放權,把該放的放足、放到位﹔又協同放權,以“事要解決、提高效能”為牽引,全鏈條下放審批權限。2013年以來,省級權力事項壓減54.4%﹔市級權力事項壓減42.6%﹔縣級權力事項壓減24.2%。今年,向濟南、青島、煙台下放省級行政權力70項,為更好發揮3市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堅持結果評價:讓企業檢驗、基層評判、群眾打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准。評價改革成效,關鍵要看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不高。

山東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始終堅持結果導向,底線是“一次”,要害在“辦好”,真正跳出政府自我評判的局限,堅持讓實踐來檢驗,讓基層來評判,讓群眾來打分,變自我評價為群眾評價,變群眾觀望為群眾參與,讓群眾變為改革的監督者、評判者、推動者。堅持“六個看”的評判標准:一是看企業和群眾辦事是否更便利,二是看創新創業活力是否充分涌流,三是看誠信法治的社會環境是否更優,四是看部門和干部作風是否真正轉變,五是看高質量發展的營商環境是否走在前列,六是最終看群眾滿意不滿意、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強不強。山東持續加大公開公示力度,全方位、多渠道、深層次解讀宣傳,努力提高各項政策措施知曉度、普惠性,確保形成各方共同監督、互促互進的良好局面。注重強化評價結果運用,完善考核體系、督察體系、激勵體系,將評價結果作為部門考核依據,倒逼各地改革深入推進。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