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組織部人才處
2018年12月28日14:39 來源:先鋒
改革開放40年,成都在革故鼎新與自我發展的道路上奔跑,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城市,因人而興。近年來,成都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吸引天下英才來蓉匯聚、扎根發展。成都榮登《財富》雜志“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人才競爭力指數躍居全國第二,全市人才淨流入率位居全國前三,躋身“海歸就業創業最愛城市”第三位。成都,已成為優秀青年人才首選的創新創業熱土和筑夢圓夢家園。
制度破冰政策創新釋放人才活力
成都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才工作重要論述和中央、省委決策部署,把人才列為各類資源開發之首,謀劃發展優先謀劃人才發展﹔將人才從支撐要素提升為發展要素,戰略部署到哪裡,人才工作就推進到哪裡﹔將人才改革嵌入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人才引領支撐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努力建設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隊伍。目前,成都人才總量近500萬人,並以年均12%的速度遞增。
——強化黨管人才,建立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機制。
黨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則。成都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成立事業單位“人才發展中心”,組建新型社會組織“人才發展促進會”,在產業園區、樓宇、企業建立人才工作站,構建起“1+2+N”的人才管理體制,形成了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良好格局。
著眼人才管理改革中存在的行政色彩濃厚、權責邊界不清、市場手段缺位、服務管理滯后等深層次問題,成都在全國率先建立權力、責任、服務“三張清單”,突出了人才管理部門的服務保障職責,進一步推進人才管理向人才治理轉變。
在做好黨管人才“四管”的同時,還進一步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成都認真落實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常態化舉辦“高層次專家國情研修班”,通過集中開展理想信念、黨性黨風、政治認同等專題培訓,系牢專家人才的“紅色紐帶”。
——突出精准有效,形成更具比較優勢的人才政策體系。
2016、2017年,成都連續兩年以市委、市政府“一號文件”出台“人才新政”,彰顯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強烈渴望和博大胸懷。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緊貼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聚焦人才引進、培養、激勵、評價、流動關鍵環節,研究出台以《成都市“十三五”人才發展規劃》為引領,“成都人才新政12條”“成都人才36條”和“成都人才新政十條”為支撐,市級部門和區(市)縣配套出台相關政策為補充,逐步形成全域整體開發、分層分類覆蓋、多點多級支撐的“1+3+N”人才政策體系,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統籌人才引育,建設相互銜接、梯次配備的人才隊伍。
成都自2011年開始實施“成都人才計劃”,並於2017年更名為“蓉漂計劃”,通過提升資助標准、加大扶持力度、分層分類服務等方式進行全面升級,共引進“蓉漂計劃”專家659人、團隊64個。
在市委“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觀指引下,成都積極探索建立與世界接軌的“柔性引才”新機制,設立了4億元的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金,構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新創業載體,累計對接引進離岸人才和項目30個,給予1.4億元資金扶持。
成都把推動全民技能提升作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舉措,積極開展“人力資源提能行動”,鼓勵高校院所開放培訓資源,讓每個有就業創業願望的市民通過免費培訓和報銷考試費用獲得一項以上職業資格証書,幫助每一位踏實肯干的市民學技能、提能力,在高質量發展中圓夢出彩、體現價值。
智者先行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成都人才工作在探索中前進,形成了一批廣受關注的經驗做法。2008年,為切實解決創業人才“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成都創新打造了“盈創動力”金融服務平台,將人才的“腦子”和有錢人的“袋子”結合在一起,在全國首創“統借統還”貸款業務,疊加政策性融資、創業投資、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為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資服務,開啟了科技與金融創新融合探索歷程。累計為54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約430億元,助推80余家中小企業改制上市。
之后,成都探索了更多“首創”,走出了一條敢想敢試、先行先試之路:
——“人才+項目+資本”,開協同引才先河。
2013年,一位美籍華人航空專家的到來,為成都引智與引資的“聯姻”探索出一種可能。組織部門巧借外力、整合資源,變過去人才跟著產業走為人才帶著產業來。英國羅羅公司航空專家王先生來到成都,組織部門全程陪同選址,“打包”提供人才、產業、金融扶持政策,短短2個月內便促成項目落戶,不僅立竿見影帶來8億元投資,促成“新一代航空發動機葉片項目”落戶成都,還跟進引來中科航發、朗星無人機等項目,形成涵蓋發動機核心材料、零部件、整機裝配、無人機生產及配套維修服務在內的全產業鏈“航空動力小鎮”,產生了“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興辦一個企業,形成一個產業”的鏈式效應。
——“早確權、早分割、共享制”,喚醒沉睡中的科技成果。
成都擁有高校56所,國家級科研機構30多家,科技資源數量排名全國第6。2014年,著眼破除科技人才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出台了“成都十條”,鼓勵“早確權、早分割、共享制”,破除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固有“枷鎖”,讓人才走出“象牙塔”、走上生產一線,以產權激勵推動科技創新主體的真正解放,更多沉澱的科技成果“發熱發光”。
西南交大在全國率先開展“早確權、早分割、共享制”的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被譽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小崗村”。截至目前,該校已有176項職務發明專利完成了分割確權,成立了18家高科技創業公司。
創新理念打響有溫度的“蓉漂”品牌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響亮提出“讓‘蓉漂’成為時代風尚”。成都的城市肌理、文化傳承和發展機遇,賦予了“蓉漂”新的內涵:遷移、扎根和成功。“蓉漂”品牌自提出以來,不斷強化內涵塑造、外延拓展,並持續通過各類顯示度高、傳播性強、參與度高的活動來進行品牌化建設,影響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
——精准發力,“‘蓉漂’人才薈”搭建供需平台。
2017年9月20日,“‘蓉漂’人才薈”首場活動在清華大學舉行,拉開了“‘蓉漂’人才薈——走進名城、名校、名院(所)、名企”系列活動序幕,既是青年人才的求職盛會,也是企業尋覓良才的機遇。
成都每年有近20萬畢業生,但遠遠不能滿足迅猛崛起的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需求。“‘蓉漂’人才薈”精准搭建人才需求與供給的平台,自2017年開始,由成都市委組織部(市人才辦)主辦,各區(市)縣和市級有關部門承辦,每年集中2個月時間赴外開展人才政策推介和招才引智活動。
此外,成都創新“互聯網+人才”模式,建立了“大數據全球人才搜索系統”,為用人單位提供人才的精准搜索與智能匹配,推動實現人才開發管理由傳統模式向“大數據”模式的格局性轉變。目前,系統已入庫人才5000萬。
——涵養情懷,設專屬節日向人才致敬。
2018年4月28日,三列“蓉漂”人才主題專列分別在成都地鐵1、7、10號線首發上線,車廂體上詩意、走心、幽默的圖文引發了“蓉漂”的強烈共鳴。
一座城市的態度,也是城市的溫度。成都將每年4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設為“蓉漂人才日”,以專屬節日的方式向為成都發展作出貢獻的人才致敬。成都首個“蓉漂人才日”活動重點突出“人才自己的節日”,通過設計制作主題LOGO,征集和傳唱“蓉漂人才之歌”、拍攝“蓉漂”微電影、宣讀“蓉漂倡議書”等極具情懷、特色的活動,增強了“蓉漂”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全面展示了“蓉漂”新形象。
靶向服務為“蓉漂”展翅高飛保駕護航
如何關懷人才?從資金支持到平台建設,從“店小二”精神到“保姆式”服務,成都在為人才貼心服務的道路上做出大量探索,有效團結服務各類人才。
——建“人才綠卡”,全面提升人才獲得感、榮譽感。
著眼於解決人才服務碎片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問題,成都建立了“蓉城人才綠卡”制度。這不僅是一張“服務卡”,更是一張“榮譽卡”,聚焦人才實際需求,有機整合“線上+線下”“部門+區(市)縣”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和市場資源,提供差異化、精准化的增值服務。成都已向在蓉高層次人才發放“人才綠卡”617張,提供落戶、住房、教育、醫療、出入境等24項服務。
——解決安居問題,吸引青年人才心留天府。
成都在全市22個區(市)縣建立了“青年人才驛站”,為外地來蓉應聘的本科及以上學歷應屆畢業生提供7天以內免費住宿,並提供就業培訓、城市融入、人才交流等公益性、綜合性服務。建立了租購並舉的人才安居制度,以提供人才公寓、產業新城配套租賃住房和用人單位自建租賃住房等多種方式和途徑,規劃5年建設35萬套人才公寓和產業園區配套住房,急需緊缺人才租住人才公寓滿5年,按其貢獻可以不高於入住時市場價格購買。
未來,成都將與更多“蓉漂”並肩起航,讓每一位來蓉創新創業、投資興業的“蓉漂”,受到社會尊重、得到城市禮遇,共同譜寫成都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成都《先鋒》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