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王永民: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當代畢昇”

2018年12月27日13:34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王永民: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當代畢昇”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出現這樣一項技術,隻用“字母鍵盤”就可准確高效地輸入成千上萬個漢字。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叫王永民。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這位“當代畢昇”被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

進入信息化時代,記錄、傳播甚至是分析信息逐漸被“字母鍵盤”取代,但博大精深的漢字與字母輸入方法難以兼容,使我國信息處理嚴重落后於西方國家。

為此,王永民創立了“形碼設計三原理及數學模型”和“漢字字根周期表”,並據此發明了“王碼五筆字型”,成為在世界上佔主要地位的漢字輸入法,開辟了計算機時代漢字應用的新紀元。

1983年春節前,王永民完成了使用英文原裝鍵盤36鍵漢字編碼方案的上機試驗。很快,他獲悉,台灣已經有了更先進的26鍵“倉頡碼”輸入方案,他的方案白費了功夫。

王永民沒有氣餒,更沒放棄。在寒冬的小旅館裡,經反復試驗,他終於發明了一種叫“末筆字型識別碼”的奇妙方法:把36鍵方案升級為25鍵方案,完成了世界上漢字輸入技術的“登頂一跳”。

多年來,一個個中國專家學者為實現漢字信息化付出不懈努力:中國科學院院士支秉彝發明了我國第一個用26個英文字母鍵“形音結合”地為漢字編取代碼的技術方案﹔北京大學教授王竹溪選取了56個新部首,把成千上萬個漢字“拆解”成“新部首”的序列……王永民,則成為“王碼五筆字型”的代表人物。

王永民表示,“洋鍵盤”上的螺絲釘一個都不動,裝上軟件,就變成中國人高效實用的漢字“盲打”鍵盤,這是中國人為了文化傳承勇於創新奮斗的結果。

記者了解,年過7旬的王永民還將繼續創新“王碼五筆字型”,將用趣味動漫的方式標識鍵位,屆時,人們無需生背字根和拆解漢字,便可學會五筆字型輸入法,使得“形碼”更容易普及,更有利於漢字文化的傳承。(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記者蓋博銘)

(責編:常雪梅、姜萍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