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13:36 來源:新華網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這首清代民謠唱出了保德的地瘠民貧。脫貧攻堅以來,這個縣通過樹立“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的理念,用一個個小微舉措打通脫貧道路上的堵點,全縣脫貧攻堅呈現出“一子著地,滿盤皆活”的局面。
棗鄉,又聞棗香
“往年種棗不敢投入太多,就怕賣不出、不賺錢,現在有政府兜底,讓我把心放回了肚子裡。”保德縣石窪村貧困戶張學伍說。
黃河把保德縣沖刷出大大小小的溝壑3.8萬條,雖然土地貧瘠,但十分適合棗樹生長,素有“油棗之鄉”美譽。全縣紅棗種植面積8萬畝,年產量4000多萬斤,是老百姓靠天吃飯的主導產業。
然而,近幾年紅棗市場大幅波動,加之當地紅棗深加工能力不足,許多棗農無奈棄收,去年秋天,大批紅棗枯在枝上、爛在地裡。
2018年初,縣裡新引進一家大型紅棗深加工企業,當年建成投產,紅棗就地消化能力大幅提升。開春時,縣政府引導企業和棗農簽訂收購協議,約定收購價不低於每斤1元,並根據實地測算結果,按每畝600斤產量收購。政府則視情況對企業進行獎補。
“紅棗不愁銷、不愁價,這下真的成了寶。”張學伍說,今年他賣出7000多斤紅棗,增收7000多元,加上其他收入,成功脫貧摘帽。據統計,2018年全縣3萬棗農受益於訂單收購政策,其中貧困戶5400多戶,戶均增收1400元左右。
運用同樣精准的辦法,保德縣對農民養殖雞、羊、豬、牛等實施獎勵,實現了“六畜興旺”。
走西口,從“淚長流”到“喜心頭”
“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實在難留。”一曲哀婉的二人台“走西口”唱出了當地百姓的悠悠鄉愁。
“好出門,不如歹在家。”韓家川鄉趙家庄村貧困戶楊晉明邊哼歌曲邊念叨,多年來他守著幾畝薄田養活生病的妻子、上學的孩子,處境十分艱難。
“老婆看病一年要花3萬多塊錢,孩子上學一年1萬塊,我種地養羊,最后全搭進去了,有時不夠還得伸手借。”楊晉明說,不是沒想過出去打工,但思來想去,還是沒勇氣邁出離家的第一步。
舊時,保德人走西口,大多迫於生計,背井離鄉去謀生。如今盡管貧困,但溫飽有余,許多百姓反而放不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願走出家門,這一度愁壞了當地政府。
為激發農民外出務工熱情,縣裡出台了“以獎代補”的就業扶貧政策,農民外出務工后,隻需按要求申報收入,政府就按務工收入的5%進行獎勵,上限為每人每年2000元。
“以獎代補,相當於報銷了外出的車票錢,給我離家打工吃了一顆定心丸。”楊晉明說,他今年外出務工賺了4萬多元,是過去種地收入的幾十倍。嘗到甜頭的他,干脆把老婆孩子接到了縣城。
如今,保德的年輕人爭相往外走,尋找致富機會。截至目前,“以獎代補”政策已促進4700多名貧困人口外出務工,帶回1.5億元工資收入。
一筆基金,孝善成風
看著用兒子給的“孝善金”更換的新門窗,81歲的趙家庄村農民趙奎子笑得合不攏嘴。趙奎子有兩兒六女,但過去,他一年能見到孩子的次數用幾個指頭就能數出來。
近年來,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養老問題突出。保德縣70歲以上的農村人口有7000多人,其中貧困戶佔了一半以上。不少老人面臨“子女一大把,養老無人管”“兒女撂挑子,責任推社會”等窘境。
2018年,保德縣政府發起成立扶貧基金會,利用這一社會慈善機構設立孝善公益基金,針對全縣70歲以上農民,為其開設銀行賬戶,子女每年隻要為自己家裡的老人存入2000元,孝善基金就一次性獎勵500元。
“孩子們回來勤了。”趙奎子說,除去新門窗的花費,他們老兩口把剩下的錢都存了起來,留著給孫輩買好吃的、好玩的。
“獎勵的500元不算多,主要是對兒女們有個提醒,別忘記常回家看看。”趙家庄村駐村干部張秋生說。
保德縣扶貧基金會理事長崔文光說,自2018年7月孝善基金設立以來,已為7500多名老人發放孝善激勵金,家裡有70歲以上老人的農村家庭幾乎全部參與了進來。
光伏扶貧、愛心超市、大喇叭全覆蓋等,類似的小微舉措還有不少。保德縣委書記溫建軍說,目前全縣累計脫貧28509人,退出貧困村100個,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7.68%下降到了2017年底的4.57%,剩余貧困人口將在2018年內實現脫貧。保德縣將成為晉西北較早整體脫貧的縣。(新華社記者梁曉飛、劉揚濤)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