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刊授黨校》

周總理與美國對話的智慧

楊詩

2018年12月27日15:25    來源:刊授黨校

周恩來對接待組負責人提出要求,一切從有利於中美高級會晤的氣氛出發,本著落落大方、以禮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這次接待工作。他強調:“我們是主權國家,凡事不能觸犯我主權。”這一根本原則,貫穿於中美高層對話的整個過程。


46年前,美國總統尼克鬆訪問中國,毛澤東主席會見了這位不尋常的客人。周恩來總理與尼克鬆和基辛格就中美關系正常化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認真和坦率的討論。周恩來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反復申明中國的立場,進行入情入理的說服,同時在不損害根本原則的前提下,在具體問題上作了一定的妥協,中美雙方最后達成共識,由此打開了長期冰凍的中美交往大門。

46年后,在風雨中發展的中美關系遇到了新問題。學習周恩來的堅定原則、政治智慧和談判藝術,可以使我們從中獲得思想的力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堅持維護國家主權

新中國成立前夕,周恩來就指出:“我們對外交問題有一個基本的立場,即中華民族獨立的立場,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場。”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又提出了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基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周恩來始終堅持維護國家主權,毫不動搖。

為做好尼克鬆訪華准備工作,周恩來親自選定,成立了由葉劍英等負責的接待組。周恩來對接待組負責人提出要求,一切從有利於中美高級會晤的氣氛出發,本著落落大方、以禮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這次接待工作。他強調:“我們是主權國家,凡事不能觸犯我主權。”這一根本原則,貫穿於中美高層對話的整個過程。

1972年1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黑格率領的“先遣隊”來到北京,同中方討論尼克鬆訪華的禮賓等安排。其中一個問題是,尼克鬆訪華期間,隨行的大批記者將通過通訊衛星播發電視、圖片、電訊等,需要中國政府給予方便。

熊向暉與白宮發言人齊格勒就此進行商談。熊向暉根據周恩來的指示,要美方幫助租用一個通訊衛星。齊格勒估計租金需100萬美元,建議中國政府不必花錢租用,在北京、上海、杭州修建地面站即可,費用由美國承擔。熊向暉向周恩來作了匯報,總理說,這不是花多少錢的問題,而是涉及我們主權的問題,在主權問題上絕不能有絲毫含糊。周恩來讓熊向暉轉告齊格勒:第一,請他負責為中國政府租用一顆通訊衛星,租用期是北京時間1972年2月21日凌晨1時至2月28日24時(即尼克鬆訪華的日期)。第二,在租用期間這顆衛星的所有權屬於中國政府,美方使用必須事先向中國政府申請使用權,中國政府將予同意。中國政府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費。第三,租用費和使用費都要合理。

齊格勒聽了周恩來的三點主張,感嘆地說,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談判對手。我完全接受中國政府提出的辦法,租用費一定很合理。可以設想,租用費和使用費之間會畫個“等號”。我很佩服周恩來的精明,我更佩服周恩來處處注意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嚴。

外交無小事,細節見尊嚴。在中美高層對話中,周恩來無論是在大問題還是小細節上都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周恩來堅定的原則性,給談判對手留下了深刻印象。

寓論辯於說理之中

周恩來被譽為“卓越的談判者”,他有堅定的原則,又有超凡的智慧和精湛的談判藝術。這在處理西安事變、國共談判和領導朝鮮停戰談判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尼克鬆訪華期間,周恩來同他和基辛格(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對話,討論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等問題。由於立場各異,雙方在許多問題上意見不同。擅長談判的周恩來寓論辯於說理之中,態度堅定而不失風度,總是以平和的話語闡述中方立場,反復說服對方。

對話開始后,周恩來首先亮明立場:“我必須申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政府﹔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美國軍隊必須撤出台灣。這三條立場,是不變的。”美國有自己的算盤。基辛格說:“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不能在開始我們之間的新關系時背棄我們的老朋友。我們絕不能放棄對台灣的義務,我們決不會與台灣斷交。”

針對基辛格的說法,周恩來重申:“台灣是中國領土。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他嚴正指出,“如果說有什麼復雜原因,那也是你們美國政府一手造成的。你們不但對這一現實沒有任何改變,而且還繼續從各方面封鎖、孤立我們。”見周恩來態度堅決,基辛格急忙說:“總理先生,我希望你們能了解我國的國情,因為這將牽扯到我們兩院以及兩黨的問題。我們的總統希望在他第二任時徹底決定這個問題。”

聽到基辛格這樣說,周恩來語氣緩和下來:“我理解尼克鬆總統為此作出的努力。但請問,你們怕失去的是一些什麼樣的朋友?是一些腐朽的,即將垮台的‘老朋友’……如果當年杜魯門不用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不以武力援助蔣介石,22年來的中美關系可能不同得多。問題是爭取一代和平是寄希望於前進方面,還是寄希望於這些‘老朋友’。把緩和遠東緊張局勢的希望放在這些人身上是不可能的。”

隨即,周恩來進一步說服對方:既然中美要進入一個新時代,必然要改變一些關系。中國有句俗話說,會掌舵的人引導航船迎著浪頭上,不然將會被浪潮淹沒。有遠見的人會懂得如何掌舵。如果把所有的老關系一無更改,一切照舊,那怎麼能迎接新時代呢?基辛格表示贊同周恩來的觀點。尼克鬆也表示,世界變了,美中關系也必須改變。

在國際形勢問題上,周恩來也坦率發表了看法,並批駁了美方的偏見。

經過反復討論,2月28日中美雙方達成《上海公報》。它既列出了雙方的共同點,也擺明了雙方的分歧所在。這種別具一格的公報寫法,是由周恩來建議、說服美方接受的。

公報首先列出了中美各自的立場和態度,包括對國際問題的各項原則主張。在台灣問題上,中方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軍必須從台灣撤走,堅決反對任何制造“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的活動。美方則聲明,它認識到海峽兩邊的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在這個重要前提下,考慮到美國國情,中國也作了一定妥協,沒有要求美方立即承諾廢除美蔣共同防御條約,沒有要求美軍立即全部撤出台灣,而是先確定全部撤軍的目標,允許美軍在一定時期內逐步撤離。這主要基於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一個長期艱巨任務的實際情況。

據理力爭不排除講究策略。在這次中美高層對話中,周恩來展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杰出的談判才能,使美方感到盡管意見不同,但中方的立場是有道理的,進而最后達成了共識。

排列高規格儀仗隊

作為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奠基者,周恩來不僅精心設計外交工作藍圖、親身開創外交工作局面,還十分重視外交禮賓工作,經常就如何接待外國政要作出具體指示。

1972年尼克鬆訪華,這是中美交往中斷20多年后首次高層會晤。對話能否順利展開,雙方能否達成共識,一切還是未知數。應當如何接待尼克鬆?周恩來明確了基本原則:“以禮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熱,理直氣壯,不強加於人。”

尼克鬆到訪前,周恩來又派人到三軍儀仗隊傳達他的指示:“以禮相待,就是要在機場懸挂兩國國旗,黨政要人到機場迎接,在機場檢閱三軍儀仗隊,軍樂隊奏兩國國歌。不卑不亢,就是要求所有接待人員既要表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尊嚴,不自卑,又要熱情,不失禮節,充分顯示我們從來就是儀禮之邦。不冷不熱,就是不組織群眾歡迎,但要加大儀仗隊陣容。”這成為接待尼克鬆的具體禮節。

1972年2月21日11時27分,尼克鬆的專機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11時30分,尼克鬆走出機艙,他驚奇地發現,機場上有一片威嚴的士兵方陣!當時中美兩國還沒有建立外交關系,所以機場上沒有紅地毯,也沒有歡迎的群眾。於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士兵組成的儀仗隊就顯得更為突出,更加引人注目。

軍樂奏響。尼克鬆走下飛機,快步上前,與迎接他的周恩來熱情握手。周恩來感慨地說:“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和我握手。我們之間有25年沒有交往了。”

在周恩來陪同下,尼克鬆走上檢閱台,隨后從中國三軍儀仗隊面前走過。以往外國元首來華訪問,中國三軍儀仗隊通常由120人到150人組成。而尼克鬆眼前的這支中國三軍儀仗隊,按照周恩來的指示,變成了371人,這是新中國外交史上最大陣容的儀仗隊。這種高規格、高禮節的接待,讓尼克鬆非常高興。中國士兵全神貫注地注視著美國總統,目光和表情裡透著尊嚴,透著友好,透著不卑不亢。這眼神、這表情永遠定格在尼克鬆的腦海中。他后來回憶說:“中國儀仗隊是我見過的最出色的一個。”

外交禮節不但是對客人表達尊重和禮貌,更是展示中國人民的氣質,彰顯東方大國的尊嚴。為了這次歷史性的外交活動,周恩來親自導演,排列了一個高規格的中國三軍儀仗隊方陣,在表達高禮節的同時,也傳遞出內涵豐富的信息。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黃瑾)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