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弘揚民族精神、奮斗精神

江西九江:弘揚抗洪精神打造長江最美岸線

2018年12月21日09:5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江西九江:弘揚抗洪精神打造長江最美岸線

“千秋城垣水為媒”,江西九江,東襟鄱湖浩渺,北枕長江滔滔,是一座由水而生、因水而名、枕水而居的城市。

在九江市潯陽西路的長江之畔,有一片特殊的建筑群——九八抗洪紀念廣場。廣場正中,高19.98米、四面鏤刻著“1998”數字的九八抗洪紀念碑巍然佇立。廣場北面,是一座長80余米駁船造型的建筑——九江抗洪紀念館。

紀念館裡,當年人們使用過的橡皮艇、沖鋒舟、海事衛星電話以及水壺、臂章、救生圈……一件件實物、一幀幀影像、一幅幅照片,銘記著20年前那段不平凡的日子。

1998年,長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8月7日13時50分,長江干堤九江段4-5號閘口大堤,經不住持續高位的江水浸泡和壓力差,轟然倒塌,42萬九江人民處於生死關口,綿延萬裡的長江可能由此改道,縱貫中國的京九大鐵路或將面臨中斷危機,全國乃至世界為之震驚。

黨中央、中央軍委一聲令下,4萬余名官兵緊急馳援,與九江干部群眾一道,昂首挺胸,死守江堤,與洪水展開生死大搏斗,展現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抗洪圖,譜寫下一首首氣吞山河的雄渾詩篇。

時任陸一軍一師二團“堅守英雄連”指導員的邱在文至今猶記,距離九江長江大堤決口不到6小時,接到抗洪搶險緊急命令的部隊便已乘上火車奔赴九江,途中,官兵們向團黨委遞上了請戰書——“尊敬的團黨委:‘堅守英雄連’願與洪魔決一死戰,欲與驚濤試比高低。剩下一個排,我們當排長﹔剩下一個班,我們當班長﹔隻要我連有一人在,就要誓死保衛九江大堤。請團黨委讓我們連擔任攻堅任務。”1998年8月8日下午,“堅守英雄連”全體戰士帶著這份誓言抵達4-5號閘口,成為第一批上堤堵決口的戰士。

構筑圍堰,封堵決口,填塘固基……從8月7日大堤決口,一直到8月12日下午大堤堵口合龍, 參戰九江抗洪搶險的官兵們始終奮斗在高溫酷暑下。汗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們的衣服浸濕,衣服上結出斑斑駁駁的鹽霜。大家靠吃人丹、喝十滴水支撐著。熱急了,有的官兵就用編織袋兜起江水沖頭降溫,有的干脆跳到渾濁的江水裡浸泡一下再繼續戰斗。隨著戰斗時間的延續,隊伍中傷病員不斷增加。烈日烤、洪水泡、汗水侵,許多官兵爛襠、爛腳,身上長出成片的紅斑、疱疹﹔填搬石塊全靠赤手,許多官兵手指磨破了,砸壞了,大家都輕傷不下火線,帶傷病堅持在一線。困倦襲來,他們就大把大把地往臉上抹風油精,驅趕瞌睡。有的大聲叫喊幾下,以此提神﹔有的使勁揪抓頭發、相互拍打,刺激神經。極度的疲勞下,許多官兵的手腳都不聽大腦使喚,腳下輕輕絆到一塊小石頭,就會重重地摔倒在地,有的走著走著睡著了……

那些日子,黨心緊系軍民心,黨中央密切關注著災情發展趨勢和抗災進展,時刻牽挂著受災群眾和搶險軍民,中央領導同志親臨一線指揮,慰問作戰軍民。

那些日子,洪水無情人有情,全國人民情系災區,一列列火車、一架架飛機、一隊隊汽車滿載著物資、食品,滿載著各地群眾的深情厚誼,從各個方向往災區集結。

1998年9月15日清晨,洪災退去。勠力同心戰洪魔,眾志成城搶大險,百年不遇的長江特大洪水終於屈服在軍民團結一心所迸發出的移山偉力前。

憶起那些日子,已是浙江省委宣傳部新聞出版處處長的邱在文依然激動不已:“20年后的今天,回望歷史,激情依舊,令人永生難忘。偉大的98抗洪精神把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凝結成一個堅固無比的精神共同體,為我們今天戰勝困難、砥礪前行留下了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有了這種犧牲精神,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什麼敵人不能戰勝?”

憶起那些日子,時任九江市委書記,曾任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劉上洋在其作《九江賦》裡寫道:“最難忘一九九八,百年大水,惡浪排空,江堤潰決,世界震驚。軍民挽手筑人牆,眾志成城鎖龍王。堵口成功,創人間奇跡。頑強拼搏,鑄抗洪精神。”

20年過去,“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的抗洪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那種在危難時刻全體民眾所迸發出的堅強和勇氣,力量和自信,那種品格和精神,已經積澱在我們民族的血管裡、性格裡。

如今的九江,正以紀念98抗洪勝利20周年為契機,大力傳承弘揚抗洪精神,從更高層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九江市委書記林彬楊說,九江將堅持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積極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著力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打造百裡長江最美岸線,致力實現水美、岸美、產業美、環境美,以沿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全市的高質量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記者 胡曉軍 通訊員 吳鳳思)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