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參加黨支部組織的特色黨日活動,我走進了革命老區金寨縣。踏上這片紅色的土地,我每時每刻幾乎都沉浸在被深切地感動、被深刻地教育和被深入地鞭策之中。
青鬆環抱中聳立的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展示和記載了革命先輩的奮斗足跡和豐功偉績:那一幅幅發黃的圖片,那一件件斑駁的刀槍,那一行行朴實的文字,那一個個驚心的故事……仿佛把我帶進那漫長歲月的歷史畫卷之中。革命先輩展現出無所畏懼的革命精神、勇往直前的革命氣概、無堅不摧的革命斗志以及勢如破竹的革命力量,深深地震撼著我。我情不自禁地問自己,這樣的革命精神、氣概和力量來源於那裡?這些與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改革發展工作有什麼聯系?我們該如何繼承並發揚光大呢?
80多年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遭受“三座大山”的蹂躪欺壓,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積弱積貧。1927年以國共合作為主要標識的“大革命”失敗后,金寨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早期革命發源地之一。金寨人民奮起抗爭,大別山麓紅旗飄揚,將“大刀”和“斧頭”砸向腐朽政府和反動武裝。“鄂豫皖根據地”的創建、發展和不斷壯大,讓舊制度和反動統治者膽戰心驚。這些革命先輩把“忠誠”融入血液,把“主義”鑄入骨髓,把“信念”深鎖心田,為紅色的土地增光溢彩。他們不論男女,不分貧富,不講階層,毅然投身於革命的滾滾洪流之中。在改造舊世界的歷史抉擇中,金寨近10萬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身軀雖然長眠於金寨的大地江河之中,而他們的精神卻永久地注入了中國革命的不朽豐碑之上。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和力量啊,這是一種真正驚天地、泣鬼神的精神和力量。
我墜入無際的思索之中,無數次尋找答案。肅立在革命烈士紀念碑下,瀝瀝細雨飄落在我的身上,仿佛在敲擊我不平靜的內心﹔面對鮮紅的黨旗,舉起握拳的右手,重溫入黨誓詞的鏗鏘之聲,仿佛在我流動的血液中灌注進了沸騰的催化劑﹔拉著大灣村脫貧戶粗壯的大手,看到陽光下映照出村民們發自心底的一張張笑臉,以及山腳下鱗次櫛比的新房……我不斷清晰了思維深處的答案:這種精神與力量,發端之初其實非常朴實甚至現實,或許就是為了“一碗飯”填飽肚子,或許就是為了“一張床”守候寧靜,或許是為了“一家人”相依相伴。而在共產主義偉大理想和理念的滋潤下,這種精神和力量,裂變出改造舊世界的滾滾洪流,無數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在革命性鍛造中,變成了鋼鐵般的共產主義戰士,為人民的幸福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革命精神和力量,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應發揮光大,對於一名共產黨員來講,必須有而且不能丟。
這種精神與中華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寫滿了忠誠。革命先輩在“為有犧牲多壯志”中,把自己的一切交給黨的事業,投身到“拋頭顱、洒熱血”的滾滾革命事業之中﹔這種精神與中國人民幸福息息相通,寫滿了奉獻。他們在“紅旗卷起農奴戟”中,把自己的全部融入了為人民脫苦難、謀幸福之中,奮斗於“刀光劍影、豺狼當道”的險惡歲月﹔這種精神與時代發展進步同頻共振,寫滿了執著。他們在“敢叫日月換新天”中,把自己的所有展示進新中國解放事業之中,直到倒在新中國誕生的前一個黎明。新中國成立時“華夏沸騰、人民高歌、改天換地、翻身解放”的歷史畫卷,為先輩們的執著精神作了最有意義和最具價值的注釋。
作為后來人的我,與這一精神對話,就是生命在時空上的一種連接。從初心開始的源頭,我能再次感受信念的力量﹔從紅旗豎起的地方,我能再次豐富理想的基因﹔從血與火的生死考驗歷史故事中,我能再次領悟忠誠的價值。在金寨近10萬犧牲的英雄兒女中,有近2萬人至今不知姓名,他們真正實踐了對黨的事業和共產主義的“不取分毫”的諾言。在推翻舊中國的偉大歷史洪流中,他們的每一個個體都微乎其微,他們也曾經歷革命高潮與低潮,甚至遭遇黨內錯誤路線的迫害,但他們對黨的執著仍然那樣的真誠、熱烈和朴實。黨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的理念使他們在敵人屠刀舉起的時候,仍然大義凜然,堅如磐石。
與這一精神的對話,更是我生命質量的再一次升華。從紅色的歷史年輪中,我更加深切地體驗到,一個人自然生命不過70多個春秋,如果不能賦予革命精神的話,即便再長也沒有意義。當注入了紅色的精神與基因,即便再短也能驚天動地。從金寨黨校房間裡擺放的《紅色土地》一書中,我不斷地被一幅幅先輩英年早逝的壯觀場景所震撼,同時我更多地被他們創造的一幕幕歷史瞬間所振奮。這樣的“歷史瞬間”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近代史求解放、謀幸福宏大畫面的基本要素和基礎成分。這一精神是構筑“國之魂、黨之魂和人民之魂”的力量源泉。
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精神,更是一種歷久彌新的力量。在中華民族實現和中國人民追逐“中國夢”的今天,每一個共產黨員必須不懈地追求和堅守這種精神,並生發出巨大的行動力量,而且窮其一生,永不停歇。隻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真正有質量、有意義和有價值。
(責編:沈王一、張桃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