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寧夏《共產黨人》

紅寺堡人雙腳踏出幸福路

2018年12月11日13:49    

十九年光陰荏苒,十九載艱苦創業。在羅山腳下,狼奔豕突的不毛之地上,紅寺堡人用汗水、淚水甚至生命書寫著奮斗的奇跡。23萬拓荒者的付出和回報,再一次強有力地印証,幸福的生活是奮斗出來的。1999年1月,中共紅寺堡開發區工作委員會和紅寺堡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挂牌成立,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將一個“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風吹沙石跑”的荒涼之地,建設成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各民族和睦相處,經濟快速發展的移民新區,使這片古老的土地呈現出“荒漠變綠洲、沙丘起高樓,農村萬象更新、城市一片生機”的新面貌,一舉成為全國最大的易地扶貧移民區。

紅寺堡作為一個易地扶貧移民區,地處寧夏中部,移民來自南部山區八縣及中寧縣,氣候由半干旱區向干旱區過渡,植被由溫帶干草原區向荒漠草原過渡。來自八縣的移民,交往交流交融,團結互助和諧﹔如今的紅寺堡人,家家都有一部創業史,戶戶都有一本致富經。

村民信賴的當家人

在紅寺堡鎮紅關村的村部裡,村黨支部書記劉全生正在給村班子成員們安排工作。工作思路清晰、工作要求簡潔有力,很難想象這已經是位63歲的老人。當得知記者來了解家鄉的變化時,劉全生如數家珍。紅關村是1999年從附近的同心縣新庄集關口村整體搬遷來的,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不但家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親們的日子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他告訴記者,原來在老家辛苦一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在這裡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萬元。紅關村屬於城郊地帶,現有3648口人,幾十戶人家的大型機械都在城區的工地掙錢,大部分村民都進城打工賺錢。劉全生說,這些年紅關村農民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收入年年有增加,生活環境年年有變化,村民用上了干淨清潔的液化氣,村民有一半左右的人家有家用小轎車,二三十萬元的轎車也不少見。村裡有醫院、幼兒園和小學。村民也開始由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

村婦女主任姚玉紅告訴記者,今天的好日子,來自於黨的好政策,來自於我們這個能團結帶領大家齊心致富的村班子和劉全生這隻“領頭雁”,老支書不但帶領大家戰嚴寒,斗酷暑,植樹種草,勤勞致富,對村裡的發展更是有遠見。村裡有塊集體預留地,被好多開發商看中,都希望在這裡搞開發,但老支書堅決不答應,當時大家都不理解,等后來村裡蓋新村部、幼兒園和小學,老支書的良苦用心才被大家認可和贊揚。如今的紅關村孩子有學上,村裡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學,村裡多方籌集資金給予資助,深得大家的信賴,每次換屆選舉他都高票當選。現在我們這些昔日圍著鍋台轉的家庭婦女們紛紛走出家門,用勤勞的雙手改變了命運。

好生活要靠自己創造

也許,人們對於幸福的理解是多種多樣的,但對於如何獲得幸福的認知卻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幸福美好的生活,從來都是要靠奮斗和努力獲取,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樣“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團結村村民馬長會的致富實踐就是最好的証明。見到馬長會的時候,他正在自家新蓋的院落裡洗漱,他剛從工地上回來。見有人來訪,就讓家人趕緊准備吃的喝的。盡管記者一行人多次阻擋,但不一會兒,香甜解渴的西瓜、甜瓜就擺上了桌。馬長會說,早些年你們要來,我就是有心招待你們,我也沒有這個能力。

說起過去的生活,馬長會感慨萬千。他說,老家十年九旱,好年景每年也就有一兩千斤糧食,基本沒有別的什麼收入,那時候出去打工,每天也就一二十元錢,有時候還拿不到手。1999年他有幸移民到此,盡管做了足夠的心理准備,可剛來的時候,還是被眼前的景象嚇住了,一眼望不到頭的荒涼,鳥不落狼不窩。這還不算什麼,最可怕的是大風一起,漫天黃沙遮天蔽日,一家人擠在一間屋裡,生怕大風掀翻屋子。冬天棉被裹頭,夏天酷熱難耐、蚊虫叮咬。就是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也沒有動搖馬長會想要發家致富的決心。他說自己留下來,最主要是因為這裡有水,天寬地闊的,隻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馬長會一家人和其他村民一起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早出晚歸,種樹修渠,搭橋修路。幾年下來,風沙小了,荒灘綠了,樹木高了,農民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如今,馬長會家不僅有了新院落,有了小轎車,更有了能給自己賺錢的運輸車輛。僅這輛車每年就能給他掙十萬多元。馬長會說,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要靠自己創造的。

黃河水甜共產黨親

古老的黃河一路向東,恩澤著兩岸勤勞淳朴的人民。對於今天的紅寺堡人來說,黃河在給他們帶來恩惠的同時,也給他們傳承了一種不屈向上的精神。盡管光彩村的村民李繼忠已經有7間窗明幾淨的大瓦房,但他仍然保留了剛來時居住的兩間低矮的小房子。在李繼忠看來,那不僅是自己原來的家,更是他們在艱苦創業時,黨和政府給所有移民的希望。

李繼忠搬遷前家住西吉縣馬建鄉,生產環境的惡劣、生活的清苦,讓一家人苦不堪言。2000年李繼忠一家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舉家搬遷到幾百公裡以外的紅寺堡。李繼忠說,離開老家的時候,全部家當包括家人正好裝滿一輛“蘭駝”農用車。最讓李繼忠擔心的是吃水的問題,他偷偷帶了一個水罐,可以存點水。然而,讓他們一家人苦惱的是居住的問題。李繼忠說,剛來時政府給的房子還沒建好,他就帶著一家人,在地上挖了一個大溝壕,上面鋪上塑料蓋上砂石,第二天醒來時發現,家人全成了土人,后來政府及時幫助他家蓋了房子,一家人總算安定下來了。那時候每次吃完飯,碗底都有一層沙,門被風沙堵住也是常有的事,頭天播種,第二天一看種子全在地表上。有些老鄉沒扛住,又陸續返回原住地,可李繼忠一家人始終堅信,有這麼好的黃河水,哪有過不好的日子。於是,李繼忠一家人響應國家號召,每天不分晝夜種草種樹改變生態環境。同時,政府免費提供枸杞苗,地裡用水也幾乎是免費的,技術人員義務教大家種植各類經濟作物。經過幾年的努力,李繼忠家的枸杞豐收了,僅這一項當年就收入30多萬元,這和他離家時身上隻有3000元相比,整整翻了100倍。現在的李繼忠除了農田裡的收入外,家裡購置的兩台裝載機和一輛大型運輸車,每年也最少給他家增加20萬元的收入。

李繼忠說,人人都說黃河水好,這確實不假,沒有水什麼也干不成。但他最感謝的還是黨和政府,沒有黨和政府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羅山緣聚八方人,黃河水富萬頃田。”19年的艱苦創業,一批批紅寺堡移民開發的組織者和建設者以及23萬回漢兒女,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了今日的輝煌,同時也凝練出了極其可貴的紅寺堡精神。正如原全國政協常委高佔祥的詩中所雲:“紅蓮出淤無塵埃,寺寒草枯黃沙埋。堡區人民英雄漢,美景全從手中來。”(記者 李百軍)

(來源:《共產黨人》)

寧夏《共產黨人》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