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秦嶺大熊貓保護研究成果報告發布

2018年11月20日16:10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秦嶺大熊貓保護研究成果報告發布

11月19日,在秦嶺大熊貓文化宣傳活動開幕式上,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薛建興發布了秦嶺大熊貓保護研究成果報告。據悉,經過多年努力,我省在秦嶺大熊貓保護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秦嶺大熊貓保護已成為陝西生態保護的一面旗幟。

種群數量顯著增長。秦嶺是我國野生大熊貓重要分布區。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秦嶺大熊貓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109隻增加到345隻,增幅達217%,為全國最高。平均每100平方公裡就有10隻大熊貓,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

棲息地面積明顯擴大。秦嶺大熊貓棲息地主要集中於秦嶺中段南坡,北坡和西段也有少量分布,范圍涵蓋陝西5市、11縣、27個鄉鎮。棲息地面積由20世紀80年代的1037平方公裡擴大到3600平方公裡,增幅達247%,潛在棲息地達2446平方公裡。

保護管理體系日趨完善。秦嶺是全國自然保護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自1965年我省第一個保護區——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50多年來,秦嶺已建成各類保護區32處,總面積5591平方公裡,佔陝西秦嶺總面積的十分之一,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秦嶺保護區群。其中,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保護區達16處,總面積3500平方公裡,約76%的野生大熊貓及56%的大熊貓棲息地得到嚴格保護。

科學研究成果豐碩。秦嶺大熊貓被科學發現以來,全國50多所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進入秦嶺,先后建立了“中科院秦嶺大熊貓野外研究基地”“北京大學秦嶺大熊貓科研基地”“中國環科院秦嶺生物多樣性野外監測研究站”等科研基地,在秦嶺大熊貓種群、棲息地、基因、病理、繁育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為保護和壯大秦嶺大熊貓種群,我省成立了秦嶺大熊貓繁育研究中心,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大熊貓生殖激素檢測技術難題,掌握了大熊貓人工採精、授精和育幼等核心技術,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繁育技術體系。目前,陝西繁育成活大熊貓18胎18仔,人工圈養數量達到22隻,建成全球第三大人工圈養大熊貓種群基地,為下一步開展野化放歸創造了必要條件。

秦嶺物種保護成效顯著。秦嶺是中國地理標識,是我國南北地理、氣候的分界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而獨特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目前,秦嶺已發現種子植物380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7種﹔脊椎動物80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5種,被譽為“生物基因庫”。在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得到保護的同時,各種珍稀野生動物也得到了有效保護。朱鹮數量由最初的7隻發展到3000多隻,被國際鳥類保護聯盟譽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林麝野生種群和人工繁育總量達到2.4萬隻﹔羚牛和金絲猴數量持續增長,分別達到4000頭和5000隻。秦嶺成為名副其實的“動物天堂”。

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為推動以秦嶺大熊貓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物保護,我省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先后與中央電視台、美國國家地理等媒體合作拍攝專題紀錄片10余部﹔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熊貓國際等組織開展保護及科研合作,進一步擴大了秦嶺大熊貓知名度和影響力。近年來,我省與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中國綠化基金會等開展合作,實施了“熊貓守護者”“熊貓食堂竹子栽植”等項目,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秦嶺大熊貓保護,成效顯著。(記者 王永鋒 實習生 王睿)

(責編:王珂園、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