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09:50 來源:新華日報
10月31日,蘇州金獅創藝文化產業園內,蘇州歷史文化名城發展集團副總經理計偉忙著向前來考察的企業介紹園區最新規劃。今年5月,這個產業園在中國(深圳)文博會上成功挂牌“國家文化新經濟開發標准試驗基地”。
“這塊‘國字頭’招牌含金量非常高,經過層層篩選答辯,全國僅兩家成功挂牌。”計偉介紹,對標新標准,產業園確定升級改造規劃方案,短短數月就騰出5000多平方米空間載體,正從原來簡單的房屋出租模式轉變為提供IP再生研發、孵化、授權推廣的全產業鏈服務。
金獅創藝文化產業園在全國先行先試,吹響了姑蘇區發展文化新經濟的號角。“文化新經濟是以文化元素核心為內在驅動、以拉動文化消費為主要手段、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最終目的的經濟發展戰略,也是姑蘇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次重大機遇。”蘇州市委常委、姑蘇區委書記黃愛軍說,文化深厚是姑蘇區的最大特色,用好這些寶貴文化資源,將文化優勢轉換成產業發展優勢,關系到姑蘇區的可持續發展。姑蘇區將通過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真正把文化軟實力轉化成發展硬功夫,提升產業能級,讓“蘇州之核”的美譽實至名歸。
姑蘇區是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是蘇州歷史最悠久、人文積澱最深厚的中心城區。僅以區內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全區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74處,控保建筑252處,古橋、古井等古構筑物790處﹔滄浪亭、獅子林等8處園林和大運河5個核心點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6項、各級非遺傳承人49人。
近年來姑蘇區一直探路,要把豐厚的文化資源要素積澱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構建起特色產業體系。姑蘇區把文創產業提升到戰略主導地位,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產業發展,利用古城內原有老廠房相繼打造了姑蘇69閣、5166影視多媒體產業園、989文化產業園等文創載體,引進培育了“洛可可”“龐喜”等眾多優質文創項目,推進實施了虎丘、桃花塢、漁家村等十多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
“以前我們主要是持續做‘加法’,大踏步實現產業結構轉型,文化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瞄准未來,要在產業規模和產業層次上取得突破,追求產業發展的‘乘法’效應,文化新經濟就是我們找到的發展杠杆。”姑蘇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建春說。
成為“國家文化新經濟開發標准試驗基地”沒幾天,姑蘇區迎來北京薩博新經濟發展咨詢中心相關人員。雙方共同成立“文化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這意味著,以“央地共建IP+共創育商能力”為核心基礎的文化新經濟發展模式在蘇州開啟。
文化新經濟,究竟“新”在哪?“首先是業態新。”北京薩博新經濟發展咨詢中心主任吳華認為,文化新經濟發展是通過文化元素創意創新,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消費之間搭建橋梁,通過重塑、活化本地文化元素,為傳統產業融入高附加值,推動產業新消費、新增長。姑蘇古城內文化元素豐富,但文化業態比較傳統、單一,呈現出“小”“散”“弱”的“單打獨斗”狀態。比如,以開發文化衍生品為主,利用程度和附加值低﹔現在則要創新業態,打造一個個具有吸引力和關注度高的“文化IP”,最終通過平台運作,將“注意力經濟”整體匯入“姑蘇區”這個最大的“文化IP”,集束釋放市場潛力。
文化產業競爭激烈,搶灘“文化新經濟”,迫切需要一批既掌握技藝又懂得市場開發的文化新人才。而姑蘇區現有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以傳承人為主,他們有“絕活”卻很難摸到市場“脈搏”。“蘇州每一個文化元素都具有極大挖掘價值和開發利用潛力,但往往呈現出保護有余而創新不足或過度演繹的尷尬。”“嗜閑居”團扇工作室當家人李晶說。這位“85后”扎根姑蘇數年,苦學團扇修復、制作技藝,如今在微博上擁有66萬粉絲,劉雯、林志玲以及熱播劇《如懿傳》中的周迅都用過他制作的團扇。目前,姑蘇區已制定針對性人才培養計劃,要培育一批“李晶”。 10月中旬在蘇州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上,“荷言旗袍”版權作品作為“姑蘇IP”挖掘的成果,受到中外賓客一致好評。
把乏人問津的傳統非遺打造成市場追逐的“爆款”,離不開資本“點金手”。姑蘇區經科局副局長王曉軍介紹,設立姑蘇文化新經濟發展基金,用於引導基金(種子基金)、姑蘇文化新經濟基礎建設基金、股權並購基金、IP基金,實現以金融資本精確定位可塑項目,為潛質項目注入成長動力,為可造之才提供施展舞台。在政府引導之下,社會資本紛紛把目光投向姑蘇區。今年8月,上市公司博信股份宣布落戶姑蘇區,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我們將逐步改變傳統產業發展散點式開發的現狀,將古城文化、城市生長歷史、城市街巷肌理、居民生活方式等要素與產業發展統籌考慮,為文化新經濟發展提供原始素材和協作平台。”姑蘇區區長徐剛說。根據《2016-2020年姑蘇區、保護區文化產業發展實施綱要》規劃,姑蘇區將以積極推進國家文化新經濟開發標准試驗區建設為目標,以獨特文化元素和文化IP為核心驅動力,以文化創意為核心、文化資源為基本要素,建成文化新經濟研究和運營體系,努力走出一條文化新經濟大發展的“姑蘇之路”。 (記者 陳雨薇 高 坡)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