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16:49 來源:中國婦女報
主人公簡介
夏忠惠 1951年3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康其鄉賽比墩村村醫,曾任村婦代會主任。20世紀70年代初成為赤腳醫生,從醫40多年來,她共診治患者50余萬人次,為貧困群眾墊付醫療費和農資、煤、糧款近30萬元,受到了全村維吾爾族群眾的愛戴。她曾登上中國好人榜,榮獲自治區道德模范、自治區民族團結模范、新疆十大杰出母親、自治區優秀鄉村醫生等稱號。
“在我最苦、最難的時候,是維吾爾族鄉親們幫了我,甚至我的生命都是他們給的。他們幫我一次,我就要十次、百次地回報、幫助他們,直到永遠!”
從13歲來到新疆至今,夏忠惠在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康其鄉賽比墩村生活了54年,如今,67歲的她仍舊保持著濃濃的四川口音。54年間,夏忠惠將賽比墩村作為自己的家,視維吾爾族群眾為自己的兄弟姐妹,用醫術服務村民,盡自己所能幫助村裡的困難群眾,用一顆感恩的心和賽比墩的鄉親們共同譜寫了一段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佳話。
賽比墩村是個隻有1500多人的村子,在這裡,除了夏忠惠和另一家村民是漢族外,其他村民全部是維吾爾族。20世紀60年代,父母雙亡的夏忠惠隨老鄉來新疆尋找生計,當時,她隻有13歲。夏忠惠清楚地記得那個傍晚,她和一名老鄉來到了賽比墩村附近,正在飢渴交迫、不知去往何方時,一位名叫吾斯曼·吾拉因的村民發現了他們,得知他們無家可歸,熱心的吾斯曼叔叔把他們接到了家裡,並拿出家裡僅有的一個馕給他們吃。看到夏忠惠年紀還小,吾斯曼一家收留了她。
此后,夏忠惠就留在了賽比墩村。吾斯曼夫婦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夏忠惠也成了這個維吾爾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從那時起,我就跟這裡的維吾爾族孩子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玩,后來我還上了學,一直讀到了初中,還在村裡成了家。”夏忠惠說。
1971年,19歲的夏忠惠在村民的推薦下,參加了縣上的村醫培訓班,之后在賽比墩村當起了赤腳醫生。
當時村裡隻有一名醫生,沒有衛生室,夏忠惠隻能上門為村民看病。她每天背著藥箱,穿著白大褂穿梭在各家各戶,出診就靠兩條腿走,鞋子不知道走壞多少雙,后來有了自行車,自行車也不知被她騎壞了多少輛。隻要聽說誰家有人生病了,她背上藥箱就趕去看病。
改革開放之初,夏忠惠和丈夫在縣裡率先辦起了面粉加工廠和榨油房,從此以后她家的日子逐漸紅火起來。家裡有錢了,夏忠惠沒忘村裡的鄉親們,總是向那些看不起病的鄉親及時伸出援手。
村民吐尼亞孜·麻木提的妻子即將臨盆,因沒錢住院,吐尼亞孜·麻木提望著呻吟不止的妻子急得團團轉。夏忠惠得知后立即趕到他家,幫助其妻子生產,終於,孩子順利降生。吐尼亞孜·麻木提怯生生地拿出已捏出汗的17塊3毛錢。夏忠惠說:“把錢留下吧,給妻子買點營養品。”臨走時,她還把自己的棉衣脫下來包在孩子身上,並留下200元錢。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
1998年秋天,70多歲的村民沙迪克·居魯克不小心被電鋸鋸斷了手臂,住院三天后就再也拿不出錢治病,隻好回到家中。夏忠惠得知后,主動來到老人家中為他治療,不但沒收過一分錢,還經常給老人買些營養品。老人身體恢復后對夏忠惠說:“夏醫生,你人太好了,干脆就做我的女兒吧……”從此以后,夏忠惠又有了一位慈愛的維吾爾族父親。
2007年7月的一天,因超負荷工作,夏忠惠在行醫路上體力不支暈倒在路邊。一位老鄉發現后立即將她送去縣醫院。“夏醫生住院了!”消息很快傳遍全村,村民們紛紛為她送來了鮮花、營養品。庫爾班·居買爾大叔家裡比較困難,他步行十幾公裡送來了10個雞蛋。看到這一切,夏忠惠流著熱淚對兒子說:“賽比墩這個家對我多好呀!”
回顧在賽比墩村多年來的工作生活,夏忠惠說:“這麼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和村裡維吾爾族老鄉們鬧過什麼矛盾,鄉親們也從來沒有因為我是漢族對我另眼相待,我們相處得就像兄弟姐妹一樣。”
近年來,賽比墩村的醫療衛生條件漸漸好了起來,村衛生室不僅開展正常的門診醫療服務,還承擔了家庭隨訪、慢性病管理等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夏忠惠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已經退休,但還是會經常到配套齊全的村衛生計生服務室裡來,看看有什麼需要提供幫助的。
對於當選中國婦女十二大代表,夏忠惠激動地告訴記者:“能作為中國婦女十二大代表參加這次盛會,我非常高興。我希望以后還能繼續為村裡的維吾爾族鄉親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和幫助,回報他們到永遠。”(記者 袁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