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16:27 來源:光明日報
廣西忻城,大石山區,崇山峻嶺中,琅琅的讀書聲從遠處傳來,壯鄉的山村不再寂寞,顯得活泛起來。
為了能聽到這琅琅的讀書聲,在忻城縣北更鄉中心小學,壯族老師蒙曉梅除了代課,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救助貧困學生的公益事業中。幾年間,在她的愛心召喚下,500多名貧困孩子得到救助,沒有一個孩子因貧困失學,孩子們都叫她“老師媽媽”。
熾熱的感恩之心
北更鄉地處大石山區,素有“九分石頭一分土”之說。1973年1月,蒙曉梅出生在這裡。蒙曉梅說,自己是國家養大的孩子。
蒙曉梅小時候生活非常困難。奶奶雙目失明﹔養父上山砍柴時意外摔斷了腿﹔養母患乳腺癌。兒時的蒙曉梅面臨失學,是鄉親們和愛心人士向她伸出援助之手,讓她順利念完小學和初中。
1991年蒙曉梅初中畢業后,組織安排她到北更鄉內仁小學當一名代課教師。但她心底裡還有一個未完成的夢想——考取師范院校,成為一名正式教師。看著積極樂觀又充滿夢想的蒙曉梅,親朋好友再次為她籌集學費,資助她到師范學校深造。
1995年7月,蒙曉梅學成歸來,回到自己熱愛的三尺講台。她知道,是政府和鄉親們的關愛才使自己有機會繼續深造並走上教師崗位。她對這片土地充滿了熱愛和感恩,立志要用愛心幫助家庭困難的孩子,用愛心回報社會。用蒙曉梅自己的話說:“躬耕二十載,隻為大山的孩子能讀書。”
為師也為母
1996年秋季學期,開學已有10天了,班裡的學生朱五遲遲不來上學,這可急壞了蒙曉梅。那個周末,她一個人走了兩個多小時山路才到朱五家。當看到朱五一家生活非常困難時,蒙曉梅一下子明白了朱五不去上學的原因。
蒙曉梅心裡很難過,也很矛盾:朱五的學費是200元,自己180元的工資剛給媽媽買了藥已所剩無幾。但轉念一想:如果不幫他,很可能朱五就會失學。想到這裡,她決定借錢給朱五交學費,在給朱五父母留下一句“學費的事我來解決”后,就急忙找親戚和同事借錢去了。
“我記得當時是找3個人借的錢。”蒙曉梅說,星期天晚上,朱五回到了學校,蒙曉梅懸在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現在就讀廣西銀行學校的受助孩子韋麗花,從小就和養父居住在敬老院,生活非常困難。看到她,蒙曉梅就會想起小時候的自己。
於是,每逢周末,蒙曉梅就把她招呼到自己家一起吃飯。晚上,蒙曉梅幫韋麗花放好熱水洗完澡,就讓她和自己的大女兒住在一個房間。由於年紀相仿,兩個小姑娘很快成了好姐妹。每次入戶走訪回來,不管再忙再累,蒙曉梅都會抽出時間給她倆輔導功課。看著兩個小姑娘在一起認真地做作業,快樂地玩耍,蒙曉梅心裡特別高興。
幾十年如一日,蒙曉梅用愛心為孩子們點燃了希望,把愛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中。許多學生家長評價說:“蒙老師像媽媽一樣好,她是老師,也是愛心媽媽。”
忙碌的“愛心大使”
為更好地為鄉村教育作貢獻,2010年12月,蒙曉梅加入了廣西“良知公益”志願服務隊。成為志願者后,她主動請纓為學校當對接人,在貧困山區兒童和公益機構間牽線搭橋,開展愛心幫扶活動。
2011年5月,蒙曉梅作為引路人,與公益組織“麥田計劃”愛心人士到北更鄉弄藍村、加樂村、內仁村貧困學生家中走訪。2012年,蒙曉梅利用暑假、周末,與“麥田計劃”志願者走訪了全鄉37位代課教師。在她和志願者的爭取下,北更鄉貧困兒童獲得價值10多萬元的溫暖包、愛心書包、衣物等愛心物資,代課教師每人每月還有100元資助金。
這幾年,讓蒙曉梅感到越來越高興的是建立貧困農民工子女助養站。2013年,她積極促成廣西“良知公益”在忻城縣北更鄉建立了貧困農民工子女助養站。通過助養站,“良知公益”每月向85名貧困兒童發放百元助養金直至大學畢業。同時,她的助養站服務范圍還拓展到忻城縣內的10個貧困鄉鎮,使許多貧困兒童得到了資助。
為確保愛心行動的公正透明,蒙曉梅把每一筆物資、助養款、愛心款的去向登記好,做到100%拍照存檔。做愛心公益不計報酬,她不但分文未取,還經常自掏腰包。
多年來,蒙曉梅為貧困山區兒童付出的愛也得到孩子們的熱烈回應。受到蒙曉梅關愛、現就讀於湖南大學的韋淑丹,在2013年教師節特地為蒙曉梅老師寫了一首詩,表達對她的謝意:“你化身為橋,以愛心匯聚愛心,用柔弱的雙肩,擔起山裡娃沉甸甸的夢想……”(記者 安勝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