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麗 李志臣
2018年10月31日09:10 來源:光明日報
位於山東威海港的劉公島是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北洋水師的誕生地、甲午海戰決戰地。金秋十月,登臨劉公島,一座灰白色海軍艦船模樣的建筑——中日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首先映入記者眼帘。在陳列館前,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雕像巍然屹立,隻見他手執望遠鏡眺望著大海,隨風揚起的斗篷預示著一場風暴的來臨。
眼前的一幕,把人們重新帶回甲午戰爭的壯烈場景。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戰爆發,管帶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艦的艦體多處受傷,艦身傾斜,隨時有沉沒的危險,而此時,鄧世昌發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遭到日本艦隊圍攻,為保護定遠艦,鄧世昌下令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他鼓勵全艦官兵:“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致遠艦被魚雷擊中沉沒,全艦官兵200多人,僅有27人獲救,鄧世昌壯烈犧牲,年僅45歲。
鄧世昌的犧牲震驚了國人,詩人高庸為他題寫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一代英魂永駐大海!鄧世昌是廣東番禺人,1861年,12歲的他隨父親移居上海,在這裡每天看著飄揚著各色國旗的外國軍艦和商船在中國港口任意出入,西方的發達和海軍的強盛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中國有海無防的現實也讓他受到很大的刺激。從那時起,鄧世昌立志要成為一名海軍,1868年19歲的鄧世昌以各門課程全優的成績考入了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成為該學堂駕駛班的第一批畢業生,鄧世昌在學業方面表現突出,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稱為“最伶俐的青年”。
作為一名海軍軍官,鄧世昌治軍嚴明,以船為家。從軍27年,鄧世昌僅回過3次家,在家住得最多一次也不超過7天。1884年,法國入侵台灣,鄧世昌率艦南下御敵,就在這時他接到父親病故的消息,在國事和家事面前,他選擇以國家為重,沒有回家奔喪。事后,他一言不發,自己一個人悶在艙內不停地寫字。隨從見他寫了就撕,撕了又寫,十分好奇他到底寫的是什麼,於是把一些碎紙片拼在一起,才發現他反反復復所寫的隻有兩個字:不孝。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但誰又能體會到鄧世昌無聲的自責!在民族和國家大義面前,他義無反顧地放棄了盡孝的最后機會。
在甲午戰爭博物院殤思廳,一口巨大的警鐘豎立於展廳中央,牆上用黑體字赫然寫著:歷史在這裡沉思。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劉公島教學區講解員岳曉艷說,甲午戰爭已隨著時代的風雲遠去,但它卻像這口沉默的大鐘,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沉思。“我們一定要牢記那句古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劉公島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中小學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實踐基地”“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每年來此參觀懷古者數以百萬計。在留言簿上,參觀者的感慨會讓每個有血性的中國人熱血沸騰。來自陝西延安的劉凱這樣留言:愛我中華,壯大自己,不辱使命,振興中華。
“通過實地參觀、現場講解和互動交流,觸發人們的悲憤和警醒﹔通過‘歷史在這裡沉思’等系列醒目字牆,激發人們深層次思考。”甲午戰爭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叢中笑告訴記者,我們應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構筑海上鋼鐵長城,謀求和平與發展,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相關專題 |
· 弘揚民族精神、奮斗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