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黑龍江《黨的生活》

打造家門口的“紅色學堂”

——哈爾濱市南崗區花園街道黨工委探索社區黨校“1+4+N”工作模式一瞥

記者 邢 丹

2018年10月25日09:30    來源:黨的生活

2018年8月13日,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花園街道的社區黨建聯合服務中心人頭攢動,“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主題宣傳正在這裡進行。

展板上,陳列著哈爾濱城市面貌變遷的對比照片、不同時期的物件。這些見証歲月滄桑的展品,勾起了參觀市民的回憶與共鳴。

就在此前不久,一場由社區居民提供“紅色收藏”、社區志願者協助布置的紅色黨史展,也曾在這裡展出。這些主題展覽均由該街道的社區黨校主辦。

創建於1997年的花園街道社區黨校,是全省首家社區黨校。進入新時代,花園街道黨工委在加強和創新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中,在強化社區黨校“黨味”的同時,更加突出社區黨校的“民味”,把黨建元素與街道社區各項工作深度融合,逐步探索出“社區黨校+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引領功能、服務功能+特色創新”的“1+4+N”工作新模式。

2017年6月,花園街道社區黨建服務中心正式成立,社區黨校也隨之遷入。日前,當記者走進這所被當地居民稱之為“家門口黨校”的大廳時,處處都能感受到“黨校姓黨”的紅色基因——獨具特色的“走廊黨課”引人駐足觀看,“黨員書吧”裡三三兩兩的居民正在認真閱讀,挂板上展示著花園街道的“黨建地圖”,大屏顯示器播放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新名詞……

在社區黨校的多功能教室,該校常務副校長佟振華正在跟老師們安排新學期的課程表,民族舞、合唱團、太極拳、魚拓畫、書法、英語、京劇、手工編織等課程一應俱全,豐富多樣。

“社區黨校是一個大平台,不僅是思想建設陣地、黨員活動陣地,還是文化培育陣地、服務民生陣地。為建好這個陣地,我們充分調動黨員的引領示范、服務奉獻作用,為老年人、農民工、普通市民開設了相應課程。”佟振華告訴記者,近年來,社區黨校通過開門辦學,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功能定位也更加多元。

87歲的洪慧娟老人是花園街道的一名老黨員,退休前一直從事英語教學工作。自社區黨校開辦起,洪慧娟就主動義務擔任英語老師。她自編教材、自費印刷,課程期期爆滿卻不求分文回報,圖的就是“發揮余熱帶來的成就感”。

在花園街道社區黨校,像洪慧娟這樣的黨員志願者還有許多。83歲的老黨員李秋成退休前是《哈爾濱鐵道報》的美術編輯,在社區義務開設書法繪畫班已十年有余﹔從黑龍江省京劇院退休的國家一級演員張國華,義務教農民工子女唱京劇,還帶學生們登上了央視舞台﹔省實驗中學黨員教師遲東豐,經常利用業余時間走進社區,義務為轄區准備中考、高考的學生及其家長答疑解惑,並進行心理疏導……

為讓社區黨校實現可持續發展,花園街道黨工委整合轄區資源,推出了“黨建共融、資源共享、公益共做、區域共治”的社區多元參與共建機制。今年6月,經過花園街道黨工委牽線,社區黨校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省京劇院、哈工大醫院等轄區單位簽訂惠民合作項目64個,吸收了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建設之中。

通過這種義務教、免費學、自願參加、自主選課的辦學方法,社區黨校匯聚起駐區黨組織、黨員的先鋒力量,吸引了轄區內外的眾多黨員和居民積極參加。

“自從來到社區黨校,我就找到組織了。”花園街道居民李玉玲退休后成為社區黨校的“忠實粉絲”,在身邊優秀黨員的感染下,她向社區黨校離退休黨支部鄭重提出了入黨申請。

“社區黨校既是黨建大課堂,又是文明大講堂,我們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傳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花園街道黨工委書記魏國治介紹說,轄區居民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據統計,社區黨校成立至今,已面向轄區黨員群眾開展各類培訓200余場,累計培訓3萬余人次。立足社區黨校,在黨建工作的引領、服務、凝聚下,花園街道先后獲得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全國科普示范社區、省級文明單位標兵、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先進集體、全省公信力最佳單位、省級擁軍優屬先進單位等50余項榮譽稱號。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黃瑾)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