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

習近平與王願堅的文學情緣

翁亞尼

2018年10月11日10:28    來源:黨建網-《黨建》雜志

原標題:習近平與王願堅的文學情緣

  編者按: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有位作家的作品曾影響了幾代人,並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的短篇小說《七根火柴》《黨費》《三人行》《草》入選中小學各種版本的語文教科書,由他擔任編劇的電影《星火燎原》《閃閃的紅星》《四渡赤水》等深受廣大觀眾歡迎。他就是著名軍旅作家王願堅,一位用心用情用功為人民書寫的作家。

  在王願堅去世27年后,收錄了其全部文學題材作品的七卷本《王願堅文集》,於2018年1月由春風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遵照王願堅的遺願,他的夫人翁亞尼在第一時間將文集寄送給了習近平總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收到《王願堅文集》后,深情地表示:看到他的作品,就想起當年與他交往時的情景,至今都很懷念他。並派專人向翁亞尼轉達謝意,同時回贈給她《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二卷。

  習近平總書記和王願堅是怎樣成為文友的呢?翁亞尼寫下了這篇感人至深的回憶文章。

  願堅離開我已經27年了,但他生前的囑托仍時時縈繞在耳邊:“近平愛書如命,如果今后有機會出版我的作品集時,一定送他一套,他用得著,也表示我對他的敬意!”

  願堅與習近平同志交往已久。當時願堅是部隊比較有名的作家,找他的人很多,大多是年輕的文學愛好者,其中也不乏老革命的后代,但願堅回家很少談起與他們見面時的情形,隻有見了習近平同志,才不厭其煩地向我述說一番。

王願堅與翁亞尼結婚照(1952年12月)

  作為一個抗戰時期就投身革命隊伍的軍旅作家,願堅曾立下“寫盡紅軍英雄志”的宏願,新中國第一批授銜的老將軍他大部分都採訪過,已經把紅軍長征三部曲上中下寫出了提綱,所以他是個“故事簍子”。和習近平同志見面時,說著說著就會情不自禁地說到紅軍的故事,小到戰斗細節,大到戰略部署,都講得活靈活現。而習近平同志呢,一聽到這些故事,就立馬從口袋裡摸出小本子,非常認真地記下來。願堅是個善解人意的作家,他知道習近平同志想聽哪一方面的故事,習近平同志也渴望能從願堅口中得到更多的東西。於是,幾年的交往,他們感情越來越深。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願堅從心底裡深愛這位年輕人。

  記得有一次,願堅對我說:“真沒想到,近平的閱讀量這麼大,僅文學這一項,古今中外名著他讀了很多,有的還不止讀過一遍,讓我大吃一驚。許多故事情節他能很詳細地隨口講出來,有些段落甚至能完整背誦。不僅能講會背,他還能准確說出作品主題思想、社會背景、創作風格、寫作特點和作家的基本情況,這真是了不起!除文學之外,中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著述他也讀了很多。”

  願堅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時,還常向各部隊來的青年作家有聲有色地講習近平同志的好學精神。至今好多軍藝的學生來看我時,都說他們對此記憶猶新。

  願堅性格內向,一臉嚴肅、不苟言笑,更不輕易無原則地夸獎一個人,他嘴裡的褒義詞是很吝嗇的。但一說起習近平同志,常常贊不絕口。

  1982年,習近平同志從中央軍委辦公廳調到河北正定任職,願堅去送行話別,回來一進家門,就興奮地對我說:“如今很多人都想留在大城市、大機關,他卻選擇了下基層農村。”

  我問:“誰呀?”

  “習近平。”願堅接著說:“近平作為習仲勛同志的兒子、耿飚同志的秘書,他完全可以去一個條件好的地區和崗位,但他卻去了河北正定縣,而且還是他自己要求去的。他已經在陝北偏僻的農村梁家河插隊7年了,現在有些年輕人削尖腦袋往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鑽,他卻偏偏要去艱苦的地區繼續磨煉自己。也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好樣的,近平離開北京,會在更廣闊的天地飛得更高更遠。”

  “那你們倆都聊了些什麼?”我問。

  “近平是個很謙虛的人,主要是我講,他聽。我給他講了些革命傳統故事,很多是我當年寫《星火燎原》時採訪老紅軍、老八路時的素材,還講了柳青等優秀作家深入基層一線體驗生活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事。近平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願堅還說:“近平是個好青年,你在他身邊就覺得他滿身朝氣,胸中有抱負,還有驚人的親和力。”

  1988年年底,中國作家協會安排願堅和我去深圳“創作之家”度假。願堅說:“近平在福建廈門擔任市領導,從北京到深圳,我們中途繞道在廈門停一下,看看近平,順便給他帶幾本書。好幾年不見了,甚是想念他。”我連聲說:“好!”

  我們滿懷期待來到廈門,方知習近平同志剛剛從廈門調到寧德地區工作。沒見到他,願堅感到十分遺憾。習近平同志離開北京后,他們就再沒有機會經常見面和暢談。願堅說:“我滿肚子的話,沒法對他說了!”接著又舉起大拇指:“從繁華的特區到貧困地區,他又下去為民造福了!”

  願堅所作的送習近平同志作品集的囑托,就是那天晚上在三十一集團軍的白鷺賓館對我說的。

  僅僅三年后,願堅因肺癌去世。年僅62歲。

1951年10月離開22軍前與戰友合影(前排左二為王願堅)

  為實現他的遺願,我開始著手整理出版他的文集。今年年初,終於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

  《王願堅文集》共七卷140萬字,收入他生前發表或未發表(包括與他人共同創作)的小說、散文、電影劇本、文藝理論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他文學創作的成就,是他畢生的傾情奉獻,也是他留給祖國和人民的全部遺產。

  有評論說:《王願堅文集》是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是中國當代文學出版的重要收獲。

  當散發著墨香的《王願堅文集》一拿到手,我就想起了願堅生前的囑托,准備送給習近平總書記一套。通常送書是要作者簽名的,但願堅去世了,無法簽了,可這是他的作品和遺願哪!我想了想,就在扉頁上寫道“王願堅贈”,落款是“翁亞尼代筆”,附上信,順手用出版社包書的舊牛皮紙包起來,就寄了出去。習近平總書記能不能收到,有沒有時間看,這些都沒多想……

  5月14日,家裡電話響了,是中共中央辦公廳的一位同志打過來的。他在電話中對我說:“習近平總書記收到了您的來信。總書記表示,謝謝您贈送《王願堅文集》,看到他的作品,就想起當年與他交往時的情景,至今都很懷念他。總書記祝您身體健康,晚年幸福。”中辦的同志還說:“總書記要回贈您兩本他自己的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共兩冊。”

  5月15日,郵局的同志就給我送來了總書記回贈的書。書用玫瑰紅的彩光紙包著,上面系著一個用紅絲帶做的大大的蝴蝶結。蝴蝶結下面貼著一張黃色的小字條,上面寫著:“翁亞尼同志:遵習總書記囑,給您送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二卷。請查收並告。”下面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同志的簽名。

  這其中飽含的情意實在難以用語言表達。

  願堅只是個軍旅作家,他們的交往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如今日理萬機的習近平總書記竟然還懷念著他,這是多麼深厚的情誼啊!

  夜深人靜,我滿懷崇敬拜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在第二卷的317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寫道:“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了一件事情。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縣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來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廠的作家、編劇王願堅。他對我說,你到農村去,要像柳青那樣,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去,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柳青為了深入農民生活,1952年曾經任陝西長安縣縣委副書記,后來辭去了縣委副書記職務、保留常委職務,並定居在那兒的皇甫村,蹲點14年,集中精力創作《創業史》。因為他對陝西關中農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筆下的人物才那樣栩栩如生。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中央出台一項涉及農村農民的政策,他腦子裡立即就能想象出農民群眾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還曾講道,願堅說“如果你們對人民的心聲能了解到這個程度,那對施政是不是很有幫助呢?我說,你說得太好了,我一定謹記這句話”。

  ……

  我要把這一切都告訴願堅,我還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率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告訴願堅。他如果在天有靈,一定會倍感欣慰的。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