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黑龍江《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

黨員電教片的平民化表達

黃朝耕 李冠熙 劉賀來

2018年10月09日10:14    來源: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

找問題、挑毛病總是比建設性地解決問題更簡單。黨員電教片創作也是如此,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羅列出一些問題:在風格上嚴肅有余,活潑不足。主要表現在敘述比較平淡、沉悶﹔缺乏現場感﹔解說詞寫作缺少群眾語言,表述方式單調、套話多。在內容上,說教式的內容還比較多,在貼近性上還需進一步加強。主要表現在不能從群眾感興趣的角度提煉新聞信息,往往過分注重自上而下的指導性,將觀眾看成是需要教育的對象,口氣多是說教式的,居高臨下,不能與觀眾平等交流﹔一些片子的展示脈絡往往是從概念到概念,缺乏滲透式的展示方式,缺乏生動的故事,缺乏生動的引入。在時效性上,還不是很強。主要表現在對中央和上級黨委推動的重點工作在反應速度上還沒有達到最快﹔一些主題性報道中缺乏“最新”的事件由頭。另外,選題范圍還缺乏全局性的東西,在創作中最常見的還是一人、一事、一地的典型經驗。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但要說到解決問題,情況就要復雜得多了,涉及到從觀念到表達的一系列變革。我們覺得,這一系列變革的突破口還在於通過多種途徑實現黨員電教片的平民化表達。所謂平民化表達,也就是以人民群眾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為立足點,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符合電視傳播規律的形式來生動地表現主題。

實現平民化表達的激發器

要解決目前黨員電教片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轉變觀念是一項前提性工作。

首先,要更准確地理解政治與黨教宣傳的辯証關系,變剛性的傳聲筒觀念為柔性的宣傳藝術家觀念,決不應該把黨教宣傳與政治之間的關系界定為一種簡單的剛性聯系,一種直接的、硬性的、對政治絕對服從的關系。目前,我們相當一部分的黨員電教片還處於這種剛性聯系中。而相對於剛性聯系而言的柔性聯系,強調的是一種更為含蓄、自然的聯系方式,強調的是政治意識、宣教職能與遵循電視傳播規律、尊重接受主體接受習慣的有機統一。這種聯系方式對於當前黨員電教片的意義在於,它既可以促使黨員電教片走出程式化、填空式的思維方式,拓寬視野和思路,也可以進一步提升目前黨員電教片創作的專業化水平,使黨員電教事業在人員配備和裝備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后,宣傳和藝術水平也踏上一個新的台階。

其次,要轉變居高臨下教育人的觀念,應該把自己放在一個與觀眾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實現觀察視角的平民化身份置換。在面對採訪對象時,一些編導總是習慣於站在上級立場上,進行一番“概念——事實——概念”的抽象思維。以這樣一種從概念到概念的思維方式制片,片子的說服力、感染力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們說要實現觀察視角的平民化身份置換,就是要求採編者的觀察必須對象化,必須設身處地地體驗報道對象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報道對象的目光採擷報道素材。平民化視角可以達到兩個目的:其一,使報道更真實,避免空洞教條和“粉飾現實”情況的出現﹔其二,實現報道對象與電視傳播在“情感”上的同構,建立有效的“情感”中介,從而在傳播中更易實現新聞與受眾情感的共鳴,強化報道的交流能力。

真正讓群眾喜聞樂見

具體地說,要實現黨員電教片的表達變革,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是豐富表現形式,拓寬表現體裁。目前的黨員電教節目在樣式上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一人、一事、一地為主的典型經驗專題片,一類是以一個機位、一張桌子、一個老師為主的黨課教材。盡快改變這種形式單一的宣傳格局,是實現表達變革的基本動因。

豐富表現形式、拓寬表現體裁的方法很多,近幾年,河北省黨員遠程教育中心也進行了一些探索。比如2009年錄制《科學發展觀50問》時,就把課堂搬到了鹿泉市鄉下,讓基層黨員干部現場提出他們的疑問、看法,專家在現場根據基層黨員干部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疑釋惑,從而探索出一種雙向互動的黨課錄制形式。2010年拍攝的《女支書行醫記》,用評書的形式講述基層黨員干部的故事,達到了讓黨員電教節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目的。

其次是強化表現角度,以最新穎的方式塑造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的形象。選擇角度的標准我們可以用“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巧”來概括。而要做到這一點,最主要的還依賴於求異思維能力的強化。所謂求異思維能力,也就是在事物的各種可能性中探求答案的能力。

在闡釋求異思維時,人們經常講這樣一個故事:老師問學生:“人怎樣抵御老虎的攻擊?”有的學生答:“把老虎關在籠子裡。”有的學生答:“把老虎打死。”隻有一個學生說:“把人關在籠子裡。”最后一個答案讓大家哄堂大笑,但西方一家旅游公司並不把它當作笑話,而是受此啟發開辦了一個天然動物園。在這個天然動物園裡,各種猛獸是散放的,而游客則被關在籠子裡進行游覽。這個故事對我們至少有以下兩點啟發:其一,考察一個事物時,總是會獲得多種答案,在思維的初期,盡可能多地獲取這些答案是求異的基礎,答案越多、越全,思路也就越多、越全,達到求新目的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其二,求異往往是與常規思維背道而馳的。在上面的故事裡,前兩種答案顯然是常規思維的結果,第三個答案則相反。新思路的產生,就是在反常規思維中尋求答案的合理性、充分性。

在目前的黨員電教片創作中,還普遍存在著面面俱到的工作總結式、表揚稿式的報道,因此,強化表現角度,以最新穎的方式塑造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的形象,有著更特殊的現實意義。

再次是充分認識社會經濟發展的本質特征,讓黨員電教片更加意味深長。什麼是“意味深長”?就是說表現的事實有概括性、有典型性,能讓別人看后想到很多。

要做到“意味深長”,最關鍵的是要有大局觀,要准確、深入地把握當前黨的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2010年,我們針對“創先爭優”活動拍攝的新聞專題《求實》追求的就是這樣一個目標。節目中不僅揭示了轟轟烈烈“走過場”、一本正經“搞形式”是一些地方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主要問題,也介紹了石家庄、廊坊、滄州等地如何把“創先爭優”工作做實的一些可資借鑒的做法,還嘗試對本屆河北省委“務實思維、落實思維、朴實思維”的整體執政風格做出概括。這種整體執政風格的概括事實上正是河北省整體推進“創先爭優”活動求實的認識基礎、組織保障。不管我們的分析是否到位,但力求達到的就是讓片子更有意味一些、示范性更強一點。

然后是細節生輝。細節本來是一個文藝學的概念,指的是在文藝作品中細膩地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組成單位。把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學的范疇,指的是處於情節之下的、能從微觀的角度上細致地反映社會生活本質特征的新聞事實。傳播人挖掘細節的意義在於:一、它可以使枝干性的情節生動化,增強新聞作品的感染力﹔二、它可以有效地闡釋情節發展的必然性,使新聞作品在邏輯上更加完整。

最后是實現語言的三重轉換。電視語言總是面臨著三重轉換:一重是新聞事實稿件化,一重是稿件口語化,一重是口語電視化。在第一重轉換中,稿件化使新聞事實成為了書面語言﹔在第二重轉換中,口語化使稿件變成了“解說”,變成了記者所見所感的直接話語表達﹔在第三重轉換中,電視化則使“解說”承擔起了對畫面語言的“錨固”責任(羅蘭·巴特語)。現在我們的許多專題節目只是完成了第一個層面的任務。因此,如何強化第二和第三重轉換,是當前黨員電教片創作中必須解決的“語言”問題。像與觀眾拉家常一樣的口語化敘述,既可以使電視新聞脫離播音腔、八股調,也是更容易貼近觀眾的一種述說方式。

上述四點,從實質上說,都是把新聞事實說明白、說生動、說深刻的手段。“說明白”是基本要求﹔而要“說生動、說深刻”,就離不開平民化表達了。這是電視傳播規律的要求,更是黨員電教事業發展的需要。

(作者黃朝耕單位:河北電視台,李冠熙單位:河北省干部網絡學院,劉賀來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委組織部)  

  (《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黃瑾)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