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王繼才的故事與新聞工作者的“四力”

鄭晉鳴

2018年09月21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王繼才的故事與新聞工作者的“四力”

【王繼才小故事】

2004年,我和王繼才在江蘇的一次會議上有過一面之緣,那時,王繼才守島已有18個年頭,夫妻倆的守島故事也開始被地方媒體發掘和報道。我當時覺得王繼才夫婦不容易,也好奇:人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他們需不需要在島上守下去?能不能守下去?

此后,我去連雲港採訪過很多次,也到過灌雲縣,作為一座經濟欠發達的蘇北縣城,灌雲公民道德教育建設成果卻很豐碩,2011年,我寫下一篇通訊《江蘇灌雲:滿城皆頌道德“經”》。採訪中得知,王繼才、王仕花夫婦依然在守島。我有了想要採訪他們的想法,但是由於“腳力”跟不上,加之當時開山島的條件遠不如現在,所以一直沒有上島。

2014年,距離我第一次認識王繼才已有10個年頭,我發現他和妻子守島的故事已在一些媒體上引發反響,兩口子還上了電視節目。但是,看完這些,我和許多人一樣,更加疑惑了:這到底是個什麼島?為什麼要守島?這對夫妻到底是什麼人?

帶著好奇,帶著疑惑,我決定,領著5個學生,上開山島,近距離採訪。

不運動腳力,就永遠不知道真實的開山島是怎樣的

開山島離最近的海岸有12海裡﹔在上島的漁政船上,船員告誡我們說正是酷暑天,萬一刮個台風,十天半個月都下不來﹔一個小時后,饅頭狀的島嶼出現,遠看如同“滄海一粟”﹔近看,也不是什麼層林盡染、綠波翻涌的世外桃源,而是殘垣斷壁、怪石嶙峋,和海水的顏色連成一片枯黃﹔上島后,走一圈隻要20分鐘,島上除了幾處零零散散的樹木外,全部活著的生命就是兩個人、三條狗、三隻不打鳴的公雞和水窖裡的幾條泥鰍。

第一天晚上,我和老王坐在營房前的門口聊天。老王那日穿一件白色的背心,和尋常人家夏日搬著小板凳在門外乘涼的場景一樣。他很平靜,我的內心卻焦慮、焦躁,一根接一根地抽煙。可以說,大半輩子習慣了在人群中行走,與城市接壤,彼時望著四面黃海、一面天,我能感受到的開山島,全部是孤獨和無助。

不開動眼力,就無法深刻體味王繼才守島的苦樂酸甜

上島第二天早上5點,天剛蒙蒙亮,老王兩口子就起來升旗,我們也跟著起來。我原以為因為我們來了,老王才升旗,直到看見王仕花計了數,才知道,這麼多年,島上每一天都會升旗,已經用壞了170多面國旗。我就問老王沒人要求也沒人看,為什麼這麼較真?老王拉著我,特別認真地往東邊指,“老哥,當年日本鬼子侵略連雲港,就是在開山島歇的腳,如果當時我們有人在,鬼子就上不來”。

吃飯的時候,我陪老王喝了點小酒。好不容易有人陪喝酒,他自然高興,我說我以前也當過兵,一直話不多的他竟和我聊得起勁。老王說話地方口音特別重,我必須湊到他身邊“使勁”聽,說到興奮時,他拉著我往島后山走,說要帶我去看升旗台和燈塔。望著升旗台,王繼才說了好多話,給我講了他們夫妻倆在島上和不法分子斗爭的往事,走私的、偷渡的、打著旅游公司的牌子想在島上辦色情賭博場所的……他說,自己幾次差點丟了命,但是不害怕,因為旗插在島上,人是為國守的島,所以不怕。老王還給我講他們夫妻倆救人的故事,說救的最多的就是漁民,海上常有突發狀況,漁民們看到島上的旗、看到礁石上的燈亮就能心安。我頻頻點頭,和他朝著國旗一同敬起了禮。

第二日早上,小島上的升旗儀式准時進行,我看著王繼才揮撒旗幟,王仕花在一旁敬禮,也沒有奏樂,也不是最標准的姿勢,背后是枯島,迎面是朝陽,那一幕一下子讓我老淚縱橫,這不正是《兩個人的五星紅旗》!

每天清晨和傍晚,他們夫妻倆都會兩次巡島、觀天象、護航標,“28年的每一天,幾乎都是同一天”。每天巡完島后,老王就會扶一扶被海風刮歪的小樹苗,踩一踩樹根處的土,王仕花就會從台階間到岩石縫裡,蹲在地上拔草,或者端著水盆,給幾小塊菜地澆水。他們晚上還會在值班簿上寫日志,我們翻看了幾乎所有的日志,沒有一天間隔,日志內容也很有意思,除了島上常規秩序、海面情況等之外,夫妻倆還會標記下北京奧運會開幕,記下有人上島釣魚不搞好衛生老王很生氣……

傍晚,王仕花唱起了《最浪漫的事》,笑著說平日裡,沒有人說話,他們就唱歌,唱給海聽,唱給風聽,今天多了幾個聽眾。島上的營房旁,有棵無花果樹,王仕花說她和老王把這棵樹當寶貝,因為樹是上島后不久就種活了的,一直到現在。我們一看,樹枝上刻著“熱烈慶祝北京奧運會勝利開幕”,“釣魚島是中國的”,一問才知道,20多年,島上都沒有電,看不到電視,夫妻倆就邊聽收音機邊在樹上刻字,這些字原先沒有看到的那麼大,是樹長大了,字也越來越大。

既然是石頭島,哪裡來的土?老王告訴我們,島上的土都是他請漁民一袋袋運來的。海風大,樹苗也常常長出來一點兒就死了,但他說他就是不信這島上種不活樹,才有了我們看到的岩石縫隙裡的苦楝樹和一些菊花、喇叭花。

他們似乎總能在我們看似苦悶的守島生活中,尋找一絲樂趣,島上的一草一木都裝著夫妻倆以島為家的深情,因此在我看來,都顯得特別有生命力。於是才有了“記者抬頭一看,那棵無花果樹,結了一樹的果子”,也才有了“苦楝樹結出的苦楝子,仔細品味,也有絲絲甜意”。

一次王仕花看我的幾個學生天天都吃帶上島的泡面,就給他們熱了幾個之前烙的餅,結果學生們紛紛說:“太好吃了!媽媽的味道!”第二天,王仕花就拿出新面粉,說是要再給大家烙一次,還神秘地拿出一小包白糖,給大家一人做了一個甜餅,一個學生興致勃勃地跟著王仕花學起烙餅來。“你孩子很喜歡吃這些吧?”學生無心的一問,卻問到了夫妻倆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這是上島第三天,王仕花第一次主動和我們講起自己的幾個孩子:從大女兒小學輟學照顧弟弟妹妹,到小兒子在島上是老王冒險接的生,從刮台風下不了島就隻能撿牡蠣生吃,到下島上學后性格孤僻受盡委屈……我們看到了王仕花滴在面粉上又被一起和進去的眼淚。提到大女兒結婚時,因為執勤沒能下島,老王坐在門口,突然一言不發地抽起煙。半晌,他說,自己虧欠家人太多,守島期間,父母先后病重離世,他都沒能守在身邊,自己很愧疚,但轉而又說:“子要盡孝,父要盡責。但我的家人都理解,忠是最大的孝和責。”

我好幾次看到老王一個人坐在小島最前方的礁石上,朝著雲霧飄渺的遠方望去。每次我都在想,老王在想什麼呢?有次我走過去問他,准備守到什麼時候。他說“守到守不動為止”,我的心為之一怔。

不發動腦力,就探求不出平凡英雄背后的精神力量

隨著採訪的深入,我把思考漸漸轉向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背后。

和平年代了,這座小島為何非守不可?

利誘和威逼沒有俘虜王繼才,守島的寂寞也因為能夠幫助到來往的人,而多了縷縷暖意。王繼才經歷的一個個愛與恨的故事告訴我們:不守島,就無法進行海上救援和天象觀測﹔不守島,犯罪分子虎視眈眈,黃賭毒就容易聚集。

可是一天的堅守或許不難,一年的堅守已不易,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太彌足珍貴,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讓一個人把一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在這樣一座孤島上?

老王好幾次和我講當初自己是受命上島,又如何受盡煎熬,后來如何決定留下來,其中幾次想下島,直到最后決定一生守下去的心路歷程。他說自己一開始只是想完成任務,后來想堅持堅持盼著有人來替換他,再后來,才決定要守一輩子。

在我這個記者眼裡,這才是真實的王繼才,這樣的王繼才有血有肉,更加立體。

我問他到底是怎麼說服自己的?他想了想,和我講起他二舅的故事,他說二舅17歲那年就被父親送去前線,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回家時,已經30多歲,和很多戰友相比,二舅是幸運的,因為他活了下來。王繼才覺得,和二舅相比,自己又是幸運的,26歲被送上島,並且島上再艱難,也沒有槍林彈雨的危險。

就因為不用打仗、沒有生命危險?我起初沒有弄明白他想說什麼。

老王又說,上島前,二舅說起了當年的開山島和日本進犯連雲港的往事。二舅告訴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盞燈,燈照多遠就能走多遠,燈不滅、人不死,這個燈就是一種信仰。”他說那時候自己不明白,現在好像明白了,覺得“家就是島,島就是國,守島就是衛國”。

老王心中有一盞燈,燃起的是初心的偉力。在他心中,守島已經成為他的事業。開山島雖然小,但它的每一寸土地,都與960多萬平方公裡國土休戚相關。“隻有看著國旗在海風中飄展,才覺著這個島是有顏色的。”老王心裡苦,苦的是島上的生活苦,但也甜,甜的是祖國的東門有他每天升起的國旗。一朝上島,一生衛國。任島上星辰,浮浮沉沉,不管多少年,都未曾改變那份純粹。王繼才堅守的不只是一片小島,是民族的深情與祖國的大義﹔他搏斗的也不只是自然的艱險,更是我們這個時代可能發生的信念萎靡和精神滑坡。在他身上,彰顯的是他永遠都沒有忘記事業起步時的承諾和誓言。

他是我們心中那盞燈,喚醒我們內心的赤誠。我的一個學生說:“愛國、奉獻這些被大多數同齡人視為‘高大上’的詞語,卻在一夜之間烙在我心底,讓我第一次認真地思考青春的意義。”另一個學生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老王因為一年到頭吹著海風,患上了嚴重的濕疹,胳膊和腿上長滿了豆大的白點子,但老王卻說身體是父母的,人是祖國的。還有一個學生一直在想,為什麼這孤島上的一草一木,都美得叫人流淚,后來她說自己明白了,是這對平凡夫妻對國家的赤誠大愛的澆灌,賦予了它們更加飽滿的生命,“而我也被感染了:要像他們一樣,愛國、敬業,做一個純粹的人”。王繼才的背后,是億萬國人不曾忘記的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不曾拋棄的對黨和人民、對組織、對集體、對崗位的忠誠和熱愛之心,不曾放下的對真善美始終不變的期盼。

王繼才的事跡足以說明,正能量永遠是主旋律。

不調動筆力,就無法讓楷模的精氣神感染更多人

我有一個座右銘:寫有溫度的新聞,講有靈魂的故事。好人讓新聞有溫度,榜樣令故事有靈魂。好的記者就是要書寫人民,為人民書寫,用真情和平實傳播正能量。

在島上住了5天回來后,我含淚連夜寫下長篇通訊《王繼才夫婦28年孤島守海防》《兩個人的五星紅旗》,分別發表在2014年8月26日的《光明日報》1版頭條與6版,字字都是從我肺腑裡掏出來的文字,句句都是我看到的真的王繼才,實的開山島。作為一名拿筆寫字的記者,我用文字記錄下在開山島上與王繼才夫婦同吃同住、深入採訪的點點滴滴,用文字告訴全國各地的人們,在江蘇省灌雲縣有這樣一座島,島上還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用28年堅守小島隻為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喊一聲守島人,讓人淚流滿面﹔看一眼王繼才夫婦,讓人心如刀絞。王繼才夫婦的事跡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30多家媒體全文轉載,4000多名網友為王繼才夫婦點贊,1500多人評論或轉發微博。我想,這主要不是因為我寫得好,而是王繼才、王仕花夫婦的事跡感人。我隨即寫下了反響稿《那是一束光照耀靈魂》。

不久后,王繼才夫婦被評為全國時代楷模。

挖掘典型、傳播正能量本是我作為一名記者的責任。加上一次駐島採訪,幾次交流交心,讓我和老王結下了不解的情緣。這份責任、這份情緣,讓我不得不繼續運動腳力、開動眼力、發動腦力、調動筆力。我要把開山島的故事講下去。

…………

40天后,牽挂把我再次帶上開山島。這次上島,老王家多了件喜事:小女兒王帆結婚了。王仕花把准備好的喜糖塞到我的口袋裡,老王則拉著我的手說:“老鄭,你能再來,我們夫妻倆都很感動。”我和他開玩笑:“出名了,感覺如何?”老王平靜地說,自己守島是盡本分,沒想到祖國和人民卻這麼關心自己。他說自己做不了別的,隻能干好本職繼續守好島。我把喜糖攥在手裡,暖在心頭,夫妻倆那份質朴與純粹,再度觸動我的心,於是連夜寫下《每一次流淚都是新感覺》。

此后的5個月裡,通過“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我把老王夫婦守島的故事講到全國各地,講到數萬人心中。

來年新春,報社推出《行進中國·回家的故事》專欄,我打電話給老王的兒子王志國,讓他帶上我一起“回家”。那時,王繼才剛從北京參加完2015年軍民迎新春茶話會回來,他興奮地告訴我,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了他,還和他聊了天。“總書記這麼關心我們,我們更要守好開山島,組織交給我的任務,我就要守島守到守不動為止。”第二天吃完早飯,和一家人道別,看著眼前這個裝上了太陽能、風力發電,蓋上了衛生間、浴室,安上了電視機、空調的新小島,我的眼眶卻濕潤了:開山島的條件是變了,可環境沒變,熱鬧一走,開山島依然孤寂﹔老王的名氣大了,可守島的決心沒變,支撐他的,不過是質朴的承諾和堅定的信念。當日,我寫了《開山島上的團圓飯》,我想講好開山島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在信仰的堅守和傳承中,一天天挺拔起來。

2016年“五一”,我再次上島看老王,寫下《開山島上的第30個勞動節》。島上營房的門上多了副對聯:“甘把青春獻國防,願將熱血化丹青。”光禿禿的小島還多了許多綠意。聊起兒子王志國研究生畢業后選擇成為一名戍邊武警戰士的往事,老王興奮地說,自己守島是報國,兒子從軍也是報國,“一家人,兩代兵,光榮!”一顆熾熱的赤子之心在這個家中代代相傳。

…………

2018年7月28日,老王去世的第二天,我和他見了此生最后一面。本想“八一”建軍節上島看他,沒想到還沒趕上過節,就已陰陽兩隔。這一天,開山島無人值守,整個小島在哭泣。站在島上,回想起和老王相處的點點滴滴,我怎麼也不敢相信,他竟然說走就走了。寫完《堅守32年,王繼才永遠留在了開山島》,我已泣不成聲。

稿件一經刊登,引起很大反響。習近平總書記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王繼才夫婦守島的事跡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我想,這種熱烈反饋,表達的是人民的情感、人民的心聲。

到此時此刻,王繼才的故事已寫過多輪,作為一名持續多年報道王繼才事跡的記者,我則開始深思,在這個輿論紛擾、人心浮動的時代,王繼才的去世為什麼感天動地?

9月,我寫下稿件《一個人感動一個國》,我要寫下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王繼才,寫下的是他朴素的大境界,寫下的是對他的去世之所以感天動地的時代思考。稿件刊登后,王繼才的兒子王志國給我發來一條信息,他說:鄭大爺,您的文章永遠是那麼的朴實,但讀完又情緒萬千,在您的筆下,我仿佛又看到了父親在開山島上忙碌的身影!謝謝鄭大爺!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近平總書記道出了中華民族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力量所在。37年的記者生涯,我採寫了許許多多“好人”“榜樣”: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英雄機長邱光華、最美教授景榮春,當他們的事跡凝注於筆端、生命凝固成定格時,我常常嘆息:要是他們活著,該有多好!

我連續4年,9次上島,採寫王繼才夫婦,真的很有幸,也很慶幸。我是老王夫婦守島人生的見証者,記錄者﹔而他們,則是賦予我記者生涯以尊嚴和力量的人,讓我更深切地明白“勿忘人民”這句話的分量。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但隻要是為人民書寫,隻要是推動社會進步、傳遞核心價值觀的新聞,隻要能讓這些時代楷模精氣神感染更多的人,我都會堅持下去。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特寫·側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