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7月“科學”流言榜:疫苗可以不用接種?

2018年08月08日15:00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8月1日電(趙竹青)由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共同發布的每月科學流言榜,7月共有9條流言上榜。

1. 疫苗可以不用接種

流言:

疫苗總“出事”,最好不要接種疫苗。

真相:

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制劑。到目前為止,疫苗是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通過接種疫苗,人類已經消滅了天花,脊髓灰質炎病例減少了99%,白喉等傳染病發病罕見,麻疹、新生兒破傷風等疾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目前我國之所以能將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兒破傷風控制在較低水平,靠的就是極高的接種率。

不接種疫苗的后果很嚴重。例如未接種乙肝疫苗的新生兒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而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約90%以上將發展成慢性乙肝。如患乙肝后不進行抗病毒治療,其中1/4最終將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接種疫苗的效果則有目共睹:1992年前,國內15歲以下人群中乙肝病毒攜帶者比例接近10%,開展計劃免疫接種后,已經下降到3%左右。可見疫苗在對抗疾病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隻不過由於疫苗是用來預防疾病而非治療疾病的,它產生的效果不像藥物那樣容易被感覺到。

2014年12月,美國加州爆發麻疹疫情,近百人確診麻疹,而實際上在2000年,美國已經宣布“消滅了麻疹”。2016年,美國著名科學雜志《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發表了一篇文章,通過對眾多研究和報告進行分析發現,未接種疫苗或疫苗接種不充分的美國人,在麻疹和一些百日咳爆發事件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這反映了公眾因對疫苗信心下降而導致的接種率降低,可能引發更大面積的傳染病流行甚至暴發。

誠然,問題疫苗事件的爆發值得我們保持足夠的警惕,但總體而言,接種疫苗是安全的,並且接種所獲得的收益遠大於可能由其帶來的危害。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害怕接種到問題疫苗而放棄疫苗接種,隻有足夠多的人接種疫苗,才能夠形成廣泛的、有力的防御。

2. 胡子會越刮越粗

流言:

胡子越刮越粗,越刮越黑。

真相:

胡子生長是與雄性激素密切相關的。男性大約在10歲∼14歲左右,第一根胡須就會破“土”而出,這是男孩與男人的分水嶺,是進入青春期的標志之一。

但胡子的生長除了與雄性激素有關外,還與遺傳因素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認為,白種人男性的胡須要比其他種族的男子茂密。父親的胡須茂密,兒子的胡須也會茂密,這是家族遺傳決定的。同時,胡須的多少,還與長胡須部位的毛囊是否發達有關。

從上面的資料,我們不難看出,胡子的多少和粗細是由雄性激素、遺傳因素和毛囊的分布情況決定的,而與是否刮胡子沒有明顯的關系。刮胡子后胡須變硬,等胡子長長了,自然就會變軟了。因此,刮胡子越刮越粗實際上是我們的一種錯覺,加上人們以訛傳訛,胡子會越刮越粗就好像成為“真理”了。

3. 喝蜂蜜可以潤腸通便

流言:

蜂蜜具有較高醫學價值的潤腸通便功能。

真相:

有些人之所以喝蜂蜜后“通便”了,是因為他們的身體果糖不耐受。

蜂蜜含有大量的果糖,而果糖的吸收較為緩慢,因此,大量飲用蜂蜜后,腸內滲透壓會增加,水分往腸內跑,促使糞便濕化,就容易拉肚子。同時因為吸收不完全,部分果糖會在結腸細菌的作用下,轉化為有機酸,進而刺激腸道、加速腸蠕動。

換句話說,理論上講,大量進食任何高果糖食物,都可以促進排便﹔如果本身存在果糖不耐受,效果就會更好。

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一杯蜂蜜的通便效果,和一杯糖水差不多。

對於慢性便秘來講,調整生活方式更為重要。具體來說,一要增加纖維素和水分的攝入,二要適度運動,三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4. 肥豬肉被列為十大最營養食物之一

流言:

在英國科學家評選出的100種最營養的食物中,肥豬肉憑借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且能提供維生素B和礦物質位列第八位。

真相:

英國廣播公司(BBC)確實有這篇報道,來源是Plos One雜志的一個研究論文,但BBC的這一報道對原文解讀有誤。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是按營養適應度(nutritional fitness)為食物打分排名的。這個營養適應度並不是某種食物的營養評分,而是指一種食物在所有組合中出現的頻次。由於肥豬肉不僅含有豐富的脂肪,而且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比較“百搭”,因而出現的頻次多、得分高。

也就是說,這個排名是指哪種食物更適合用於膳食配餐,排名高的食物和其他食物一起吃的時候,會更可能滿足你每日營養需求。所以,這個排名並不是指營養價值最高的食物排名。

評價食物的營養高低,僅從單一成分分析是遠遠不夠的,拘泥於某種食物單方面的營養價值也沒有意義。這個世上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食物,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壞食物,合理搭配,才是健康飲食的關鍵。

5. 施一公曾說“認知崩塌,世界不存在”

流言:

知名科學家施一公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我的認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不存在﹔所謂“迷信”,可能是超級科學!

真相:

施一公院士本人曾就此親自做出回應:“這些網絡和微信上流傳的所謂我的演講,大多經過了拼接和加工,不是我的原意。而這些標題更是胡說八道、斷章取義!雖然我盡量通過有關渠道來交涉,但這類無聊的搏讀者眼球的文章越來越多,實在是很無奈!”

可見,這些熱傳的文章並不屬實,也一直在困擾著施一公院士。經過信息查証,施一公的確曾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過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但演講時間是2016年1月17日,並非如網絡文章中所說為2016年10月、2017年甚至2018年等。施一公演講全文最初於2016年1月18日“賽先生”微信公眾號發表。

經過梳理,在2017年9月底至10月初期間,出現了兩種在施一公院士演講原文基礎上加工的“熱文”,其一是篡改了標題和導語,流傳時間較早﹔其二是將演講內容也進行了裁剪與添加,從標題乃至內文都變成了一篇“全新”的文章。在這樣的篡改和嫁接中,施一公的演講被添上了“認知崩塌”“世界不存在”“迷信是超級科學”等說法,並作為標題傳播。相關的自媒體作者,將網絡上不明來源的文章內容作為假結尾自行添加到了施一公院士演講內容的后面,與正文混為一談,並且借用聳人聽聞的字眼吸引關注與轉發,造就出了這樣一篇“似是而非”的謠言文章。這些拼湊編造出來的文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絡上傳播。

我們確實需要探索未知,但科學沒有似是而非,更沒有論証出“鬼神”的存在。相反,這種“借葫蘆賣假藥”的“網絡鬼神”更值得我們警惕。

6. 微信可以轉發語音騙錢

流言:

微信可轉發語音騙錢,已有多人上當。

真相:

“朋友”在微信上借錢,明明發來了本人說話的語音確認,怎麼還是被騙了?

經過核實發現,其實這些用戶手機上安裝的,根本不是正版的微信!而是冒充的“李鬼”軟件,也就是“山寨微信”!

騰訊公司安全部門介紹,“李鬼”微信軟件具備和微信相同的聊天、語音等通訊功能,破壞了微信的安全認証與通訊控制機制。同時,這種“增強版微信”(實際上是“山寨微信”)可以轉發語音(通用版微信無法轉發語音),若平時聊天中有相關語音,也可能被騙子利用!

騰訊官方提示:如果發現了這樣的“李鬼 ”微信,可投訴舉報。搜索微信小程序“騰訊舉報受理中心”投訴即可。

提醒廣大網友,不要使用此類外挂軟件(山寨微信),以免受到損失。此外,不要輕易透露個人信息,如他人在微信上提出轉賬請求,需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確認對方是否本人。若發現微信賬號被盜,應及時凍結賬號,並通知其他好友切勿上當。

7. 無創DNA檢測可代替羊水穿刺

流言:

無創DNA檢測“准確率高達99.99%”,還能有效避免羊水穿刺的弊端,進行無創取樣。

真相:

無創DNA產前檢測通過採集孕婦外周血,從血液中提取游離DNA(包含媽媽和寶寶DNA),就可以分析寶寶的染色體情況。但要特別注意的是,無創DNA檢測是一種產前篩查技術,而羊水穿刺則是一種產前診斷技術,它決不能取代羊水穿刺的作用。

無創DNA檢測排查的目標是畸變率最高的三對染色體:21、18、13。這三對染色體數量異常的后果,分別對應著唐氏綜合征、愛德華氏綜合征、帕陶氏綜合征,正是新生兒最常見的三類基因缺陷。該檢測方法可以排查出這三種染色體的“三體”情況(在正常的一對兩條染色體基礎上,畸變多出了一條),即21-三體、18-三體、13-三體。

但如果基因缺陷並非“三體”,而是“質量異常”,那麼靠無創DNA檢測是無法排查出來的。

篩查是對一個大范圍的人群做普篩,如果有高風險還要再做確診。無創風險低,但能檢測的目標也較少。游離DNA的篩查所謂的准確率99.99%,也是僅針對那三對染色體的“三體”狀況而言的。而羊水穿刺是針對23對染色體,對數量異常和質量異常都進行判斷的全面診斷。作為一個產前診斷方法,基本能夠接近100%地檢查出染色體數量以及形狀的所有異常。

另外,一般來說,羊水穿刺發生流產風險的概率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總體是安全的,作為一個產前診斷,獲益也比較明顯。因為拿到胎兒染色體的分析結果,醫生就能做出明確的診斷,而不像篩查結果,隻能做出間接地推測和判斷。

8. 蘆薈既能美容又能抗癌是種“完美”食物

流言:

蘆薈既能內服又能外敷,不但可以美容潤膚,還能預防和治療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

真相:

蘆薈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蒽醌類物質,主要存在於蘆薈的表皮及皮下的黃色乳膠中。其中最典型的是蘆薈素,可以刺激腸道排泄,不過同時它也是蘆薈毒性的主要來源,過量服用可產生腹痛、腹瀉等毒性反應。個別研究還發現它與孕婦流產有關,盡管証據不太確鑿,但足以引起重視。

盡管傳統藥物、保健品和化妝品行業常常聲稱蘆薈有各種各樣的功效,但實際上科學証據有限,而且不同研究的結果也常常相互矛盾。

目前中國允許用於普通食品的蘆薈產品僅有“庫拉索蘆薈凝膠”,常見於酸奶、飲料、甜點等,其效果類似海藻糖、卡拉膠等增稠劑。不過,國家規定庫拉索蘆薈凝膠每天的食用量不得超過30克,且產品必須標注“本品添加蘆薈,孕婦與嬰幼兒慎用”,可見即使是合規使用的蘆薈,如果過量也可能存在一定毒性。

便秘患者常服用含有蘆薈、大黃、番瀉葉等成分的瀉藥,有研究發現,這些人的腸道在用藥較長時間后會變黑。國內也曾報道過,有消費者吃了添加瀉藥的違規減肥藥導致腸道變黑的案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某些腸道癌症可能與長期服用這類藥物有關,因此歐美國家開始控制這些藥用植物的使用。

其實蘆薈素在體外研究中有比較明顯的抑制腫瘤細胞的能力,甚至有人將蘆薈素提取濃縮,制成藥物,聲稱可以抗癌。但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經過審慎評價后認為,並沒有証據表明蘆薈素可以預防或治療癌症。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體外實驗的結果往往並不靠譜,但不少商家的宣傳“功效”卻常出自於此。

9. 用金魚能檢測茶葉農殘

流言:

一段“用金魚檢測茶葉農殘超標”的視頻顯示,實驗者分別在綠茶、花茶和黑茶內放入金魚。金魚進入綠茶和花茶后,沒過多久就出現了翻白眼、死亡的現象。然而,放入黑茶裡的金魚卻一直正常游動,並未出現任何異常。這是因為市面上的綠茶、花茶中含有農藥殘留,而某品牌黑茶中因為沒有農藥殘留,才能讓金魚安全存活。

真相:

事實上,小金魚的死跟傳言中提到的“農藥殘留”無關。這種看似直觀的實驗,也根本無法檢測茶水是否真的含有農殘。近期,多地監管部門都對這一視頻進行了辟謠。

小金魚在綠茶、花茶中死亡,可能是因為茶水中含有一定的茶多酚,茶多酚會對小金魚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小金魚無法抵抗。相比黑茶而言,綠茶和花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較高,因此綠茶和花茶中的小金魚反應可能會更明顯一些。

另一個可能導致小金魚死亡的原因,是茶水中泡出的茶皂素。茶皂素會通過破壞魚鰓的上皮細胞進入魚鰓血管,使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最終導致金魚死亡。黑茶中的金魚逃過一劫,則是因為黑茶是發酵類茶葉,在發酵過程中,茶皂素會消耗很多,但長時間放置在黑茶中,金魚也有可能死亡。

朋友圈流行的這類“簡易實驗”,雖然看似有效,但缺乏基本的科學常識,並不可信。公眾還是應該參考權威的信息來源,小心陷入商家的營銷陷阱。

另外,也不用過於擔心茶葉農殘的問題。根據農業部每年對全國茶葉質量安全進行的例行監測,近3年茶葉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7.6%、99.4%和98.9%,表明市場上的茶葉安全是有保障的,不合格的茶葉隻佔極少的部分。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