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31日13:53 來源:檢察日報
少一些“官腔”多一些“土話”
“俗話說,會說話讓人笑,不會說話讓人跳,這在我們12309服務接待窗口就能得到充分的體現。”當問到“黨員干部怎樣說話群眾才愛聽”時,今年7月份剛從預備黨員轉為正式黨員的同事小劉這樣回答我。
小劉是我們院裡一名優秀的年輕干警。今年4月,院裡進行輪崗交流,小劉被調到控申檢察部門,重點負責控申接待和信訪矛盾化解工作。“聽不懂、說話太快、含混不清,和來訪人員我根本無法溝通。特別是年齡大的,我幾乎一個字也聽不懂。”小劉不是本地人,一到新崗位就被信訪人來了個下馬威。當他將自己的困惑向老黨員、老科長匯報時,老科長微微一笑說:“下午啊,咱們去趟村裡,我來找他們聊。”
小劉告訴我,那天他很驚訝,平時都是說普通話的老科長,也不是本地人,竟然能講一口流利的方言,甚至還會用很多當地群眾的歇后語,引得信訪人哈哈大笑,結果問題解決得很順利。小劉在回院的路上忍不住問科長,怎麼能和信訪人聊得那麼高興?老科長告訴小劉,要當有心人,尤其是做控申檢察工作,一定要少一些“官腔”多一些“土話”,學會使用群眾愛用的語言和說話方式,這樣才能拉近和群眾的距離。群眾不把你當外人了,自然就願意聽你說話了。
(丁秀光 江蘇省漣水縣檢察院)
說話功夫在“言”外
現實中,“會說話”的領導肯定更容易受到上上下下的歡迎。但我一直認為,說話既是一門藝術,又不宜單純地將之看作是一種“技巧”。從根本上說,不管是口語還是書面用語,要讓別人愛聽愛看,這功夫都在“言”外。
有人把喜歡開玩笑、插科打諢作為黨員干部親民與否的標志,這實際上是很大的誤解。據筆者觀察,在公開場合,黨員干部講話固然需要接地氣,但群眾更樂見的風格,通常並不是簡單的干部語言“群眾化”,而是期望他們“講有用的話”。
比如,要有情懷。黨員干部首先要厚植政治素養,有黨性,愛人民,才能講出掏心窩子的話,讓群眾感到如沐春風。
比如,要有深度。鄧小平同志曾言:“學馬列要精,要管用。”學、用、知、行同理。黨員干部做群眾工作,和群眾交談,切忌照本宣科,啰裡啰嗦,言不及義。而要在消化吸收新時代新理念新思路的前提下,多說新話和管用的話,提綱挈領,要言不煩。
還比如,要有章法。既要讓群眾聽得進、弄得懂,又要讓群眾明要旨、受激勵。
再比如,要有變化。不僅要根據不同對象和場合,選擇最具表現力、最適合的內容和表達方式,而且要注重與時俱進,把中央和地方黨委作出的新決策新部署,既不折不扣又水乳交融地結合到日常語言中去。
(張曉東 浙江省義烏市檢察院)
換位思考才能說好話
說話是一門藝術。黨員干部與群眾交流,怎樣才能讓自己說出的話被群眾接受、與群眾產生共鳴?筆者認為,要做到這一點,不妨換位思考,多從群眾的角度想問題。
黨員干部要像了解自己一樣去了解跟自己交談的對象。比如,群眾的年齡、性別、學歷、興趣、愛好等等。這些必須事先做足功課。隻有充分了解了交談對象的基本情況,才能知道他(她)大概想聊些什麼,喜歡聽些什麼,彼此方能找到共同的話題。
與群眾說話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把自己放在群眾的位置上去思考、去表達。在群眾面前切不可表現得高高在上,要把自己當成他們中的一員﹔在群眾開口說話時,要讓自己成為一名忠實的聽眾﹔與群眾交談時,要盡量少說或者不說官話套話,少講或者不講空洞深奧的大道理,多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與他們平等交流。
(武建君 浙江省麗水市檢察院)
有水分的話群眾不愛聽
作為在機關工作的黨員干部,來到群眾中間,和群眾打交道,必須懷揣一顆真心,必須講真話、說實話,腳踏實地地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隻有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如果違背了群眾的意志,說假話,說空話,說的話摻“水分”,不僅群眾不願意聽,而且還會損害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每年7月24日,是我們鎮行政村召開群眾代表會議的日子。會上,除了村干部為群眾代表作一年的工作總結報告外,機關包村干部還要講一講開展村建設的總體構想和規劃。有一部分包村干部在講村建設的總體構想和發展規劃時,說出的話就存在“水分”,別以為別人不知道,群眾一聽就聽出來了。他們要麼微微一笑,要麼搖頭嘆息,有的甚至干脆閉著眼睛打瞌睡。原本有群眾代表想給村班子成員提合理化建議,但聽到包村干部說出的話很虛假、有水分,就很容易對包村干部失去信心,就是想提建議也不願意提了。
所以,黨員干部在跟群眾打交道的時候,一定要多掂量掂量自己的話有沒有分量,夠不夠實,夠不夠真﹔在說話的時候,多看看群眾的反應,他們是聽得津津有味呢,還是忍不住想睡覺?
(李桂連 北京市平谷區王辛庄鎮政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