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一個人的紅色博物館

2018年07月30日14:0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一個人的紅色博物館

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內收藏的紅色文物。光明圖片

在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虎山路原文武學校,有一座特殊的博物館——呂梁山革命博物館。說它特殊,是因為它有兩個標簽:一是由個人力量創辦,二是純公益性質。

創辦這個博物館的人,也是博物館的館長,名叫高宇峰。說起他創辦呂梁山革命博物館的初衷,要追溯到2016年。

高宇峰有個特殊的愛好——習武。對於習武之人來說,刀劍是少不了的。因此,高宇峰收集了從新石器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各個歷史階段的代表性冷兵器,並於2014年5月創建了呂梁古兵器博物館。館裡設立有抗戰展廳,展出著紅軍和八路軍使用過的大刀和手榴彈、呂梁民兵自制的各種地雷以及繳獲的日本軍刀,其中最為珍貴的一件文物是賀龍元帥使用過的大刀。

讓高宇峰始料未及的是,這個抗戰展廳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很多單位、學校將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讓他沒有料到的是,居然有很多紅軍、八路軍、民兵的后代慕名前來——有的是為了捐贈紅色文物,有的是為了提供紅色文物信息,還有的是為了講述父輩或者親人的抗戰故事。一時間,高宇峰居然收集到了上萬件的紅色文物。這些事情深深地觸動了他,使他萌生了創辦呂梁山革命博物館的想法。

2016年5月,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正式向社會開放,展品涵蓋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至新中國成立時期呂梁革命先驅的一萬余件紅色遺存,被許多專家、學者譽為“能夠真實反映呂梁革命老區歷史的活的教科書”。

雖然剛開館時文物很多,但是有個共性問題:故事太少。都說歲月失語,唯物能言。於是高宇峰開始圍繞與文物相關的人和事展開研究。這一研究是極其困難的,既要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還要尋找與之相關的人物。有時候,找到人了,但是所說與史實不符﹔有時候,找到文物了,但人物線索又斷了。面對這些困難,高宇峰能做的就是不放過任何一條線索,隻要有所聞,馬上出發前往。

就這樣,他幾乎跑遍了呂梁的溝溝岔岔,走過全國各地的山山水水,曾因一件文物而“踏破鐵鞋”,也曾因一個線索而徹夜難眠。

就這樣,靠著一份執著,捧著一顆初心,一張張破舊的桌椅、一盞盞黯淡的煤油燈、一件件布滿補丁的軍大衣、一雙雙寄托深情的“千層底”、一枚枚笨拙可愛的地雷、一幅幅老舊發黃的照片、一把把不再錚亮但依舊威武的大刀……它們跟隨著高宇峰的步伐,走進了呂梁山革命博物館,靜靜地躺在展櫃裡,挂在牆壁上,裱在相框裡,向世人訴說著呂梁這片紅色熱土曾經的烽火歲月。

從2016年開館至今,年近60的高宇峰已經數不清自己講解了多少次、接待了多少人。但是根據館內工作人員小劉統計,僅僅從2018年1月至今,參觀人數已達12000人次。

館內所有的藏品都是高宇峰多年來的心血,他愛它們就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但是,他先后向興縣晉綏革命紀念館、臨縣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紀念館等捐贈珍貴文物338件。這既是一種默默堅守,也是一種無私奉獻。

採訪結束時,一個電話讓高宇峰欣喜萬分,原來是突然有了呂梁英雄王雲祥的線索。第二天一早,他又將繼續踏上自己的紅色文物保護之路。

(記者 楊玨 李建斌 通訊員 武笑)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