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河南光山脫貧攻堅奮進曲

2018年07月16日12:19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光山脫貧攻堅奮進曲

涼亭鄉茶山美景惹人醉。徐大持攝

光山縣大力推進“多彩田園”產業扶貧示范工程。資料圖片

大別蒼蒼,淮水湯湯。

山水之間有一片靈動的土地——光山。弦子封國,光州治所,智慧之光輝映千年,生生不息。

昨天,大別山英雄兒女在黨的旗幟下,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劉鄧大軍千裡躍進,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紅色篇章。

今天,老區人民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中,矢志不渝,合力攻堅,奏響了新時代最嘹亮的脫貧攻堅奮進曲,雄渾激昂,撼天動地……

干部幫扶,進村入戶。老人們說:紅軍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仲夏時節,山村正美。

從光山縣城出發,沿著新修的水泥路前往文殊鄉方窪村,道路兩旁格桑花五彩繽紛,遠處茶山上層層疊疊,一幢幢農家小院粉牆黛瓦,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山水田園之中,祥和靜美。

7月10日,走進方窪村易地搬遷安置區五福新村,隻見連體花壇簇擁著一個寬大的操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金色大字的紅旗狀雕塑矗立操場正中,“黨在我心中”“永遠跟黨走”的大紅楹聯拱衛兩側。

操場北側,兩排極具豫南風情的新建農家小院,住著經村民公開評審出的17戶易地搬遷的貧困戶。去年春節前,他們從岌岌可危的土坯房中搬到了這裡。

聽見呼喚聲,83歲的鄭玉蘭老人笑呵呵地迎了出來。她兩手沾滿白面,還沒出門就沖著走在前面的中辦第三批駐村干部王歆博嚷開了:“王書記,你快幫我看看,我這柴火灶不走煙了。今天中午吃餃子,一會兒你可不能走啊!”

王歆博幫老人疏通好了煙道,老人樂呵呵地下餃子。言談間,她又央求王歆博:“薛書記在北京好嗎?我不會打電話,你可別忘了幫俺向他問問好啊。”

“薛書記”叫薛宗偉,是中辦第二批駐村扶貧干部。一年多前,這位守著智障兒子、在破舊土坯房裡生活了30多年的老太太,不管別人怎麼勸,就是不願搬新家。薛宗偉三番五次上門勸說,老人才說出原委:聽說新房都用液化氣,我年紀大了不敢用,搬去新家后咋做飯呢?

薛宗偉和村支書李信遠一商量,當天就找人拆掉了新房裡原本建好的新式灶台,專門給老人盤起了柴火灶。老人這才搬進了新家。

方窪村駐村第一書記是光山縣工商質監局干部徐開春。從2015年9月住進方窪后,他就把癱瘓在床的父親和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以及正在上學的孩子全部丟給了妻子,每周至少5天住在村裡。他說:“這不算什麼,自己還能經常回家看看,而中辦派來的扶貧干部,半年才能回家探親一次。”

他告訴記者,2016年的一個夏夜,住他隔壁的中辦第一批駐村干部郭偉立接到妻子電話,一歲多的孩子半夜突發高燒,老人們又都不在身邊,孤立無援、束手無策的妻子電話裡哭著喊著讓他馬上回去,必須回去。

“我勸他請幾天假,方窪村脫貧也不差這幾天啊。可偉立說,駐村扶貧是組織交代的任務,來到老區就是上了戰場,哪能動不動就回家呢?”

那晚,倆人在空曠的村部大院裡聊了半夜。

徐開春說:“每一位中辦下派干部身上體現出來的強烈的責任感,還有那種發自內心的對普通百姓的親近感,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是他們讓我下定決心:方窪不脫貧,堅決不回城!”

2017年年底,駐村第一書記期滿后,徐開春毫不猶豫地向組織上遞交了申請書,繼續留任!

徐開春和中辦幫扶干部一起,扎根方窪,改水、改廁、改陋習,修路、修塘、修渠道,種樹、種茶、種糧食,養魚、養鴨、養蘑菇,不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還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脫貧。

榜樣的力量煥發出無窮魅力,鮮紅的黨旗在扶貧前線熠熠生輝!

省科技廳中小企業處處長陶曼晞來到羅陳鄉周灣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后,開口閉口說得最多的詞兒是“我們村”。為了“我們村”,她把幼小的孩子撇給丈夫,丈夫出差,她就把孩子帶到周灣﹔為了“我們村”,她在鄭州做完手術不到一個月就匆匆趕回村裡,幫村民育秧拋秧,因勞累過度,大中午暈倒在水田裡……

從2015年9月起,光山縣先后選派兩批210名縣直機關干部下鄉入村擔任第一書記,加上上級為光山選派的機關干部,全縣所有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貧困戶50戶以上的非貧困村全都有了駐村第一書記。

3年多來,駐村干部累計促成項目219個,總資金達4.2億元,組織修建村組道路524公裡,打造美麗鄉村示范點135個、易地扶貧搬遷點26個,指導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143家。

光山縣委書記劉勇告訴記者,他們在全縣掀起了“干部進萬家,真情幫脫貧”活動,上萬名黨員、干部到現場、進農家、促脫貧,晝訪夜談,結對幫貧,因戶施策,精准幫扶,黨員、干部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路上的主心骨和貼心人。

磚橋鎮胡窪村貧困戶胡孝祿說,扶貧干部進家門,既想辦法又暖心。老人們都說,當年紅軍隊伍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精准扶貧,產業先行。干群同心,定讓綠水青山淌金流銀!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它就發生在光山。司馬光成了智慧光山的標志。

出光山縣城南行不到10公裡,便見槐店鄉境內連綿起伏的低崗丘陵上長滿了油茶樹。這裡就是被光山人譽為“南花園”的司馬光油茶園。

有事沒事,陳世法都喜歡沿著油茶園中新修的水泥路走走看看。5年前,他回鄉投資數千萬元,要在這雜草叢生的荒山丘陵種植油茶,當時很多人說他“瘋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司馬光油茶園面積已有3萬多畝,以種植油茶為主,兼種藍莓、名貴花木和油料等經濟作物。陳世法的目標是把這裡逐步打造成以司馬光文化為載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文化旅游和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致富不忘窮鄉親。陳世法在這裡建成了覆蓋7個村21個村民組的十裡生態長廊,並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貧困戶”的模式,帶動周邊貧困戶2000余人實現年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

為支持糧油、茶葉、羽絨等本土涉農企業和合作社做大做強,光山縣持續加大金融、財政的扶持力度。僅2017年,全縣就整合資金2.9億元,培育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斛山鄉桃園、涼亭鄉茶園、磚橋鎮藏紅花園和南向店鄉中草藥園等幾十個特色產業園區,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800余個、家庭農場700余家,建設“多彩田園”產業扶貧示范工程360余個,帶動近2萬戶貧困戶實現增收。

在種糧大戶劉正禮的“稻蝦共作”基地,記者看到,已經分蘖的秧苗長勢正旺,

稻田四周的蝦溝裡水草茂盛。“蝦溝裡的蝦可以游到稻田吃掉稻田裡的害虫,養出的龍蝦個大味美銷路好,龍蝦排泄物又是水稻很好的有機肥料,出產的稻米產量高、口感好還無公害,綜合效益比單種水稻至少提高一倍。”劉正禮說。

為鼓勵“稻蝦共作”,光山縣每畝獎補200至400元,計劃到今年年底全縣至少發展6萬畝,以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增收脫貧。

6月11日至13日,光山縣首屆小龍蝦啤酒節在光彩靚麗的官渡河畔登場,吸引了上百商家前來趕場促銷,由光山縣小龍蝦養殖協會推薦的養蝦100畝以上的近30家家庭農場和養殖專業合作社,參加“蝦王大賽”,帶動每天直接銷售小龍蝦上萬斤。縣電商協會還組織多個電商平台進行了網絡直播,光山出產的“個大味美”的小龍蝦一舉名揚天下,活動結束不到一周,就有幾十家外地經銷商慕名而來。

多彩田園披錦繡,綠水青山帶笑顏。徐開春說,方窪村去年利用縣財政支持資金建起10個香菇種植大棚,當年集體收益就達15萬元,15戶貧困戶家家領到了2800元的增收分紅,“今年8月底前,准備再建成10個大棚,讓更多人受益。”

產業發展的出路在市場。一手抓產業,一手抓市場,是光山縣產品產銷兩旺的制勝法寶。光山羽絨、麻鴨、油條、挂面、文之勛月餅等特色農副產品,打包注冊“光山十寶”商標,通過電商平台暢銷全國各地。光山成為“河南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全國電商十佳縣”。

光山縣有上千家羽絨和棉服原材料加工、批發、銷售等企業,產業鏈完整,是中國羽絨服貿易的重要集散地之一。通過電商平台,光山羽絨服賣到全國各地,甚至歐美很多國家。2017年,光山縣羽絨產品網銷總額突破20億元。

“互聯網+羽絨產業”的快速發展像一個引擎,帶動了其他產業紛紛“觸網”,賣土特產、工藝品、服裝的各種網店競相上線,去年“雙11”期間,光山縣1萬多家網店的累計銷售額達1.52億元。

大量農副產品“線上線下”熱銷全國,為這個大別山腹地的國家級貧困縣帶來了滾滾財源。

自從搬進建在潑河水庫上游的移民新村,潑河鎮東岳寺村村民李海清就不再隨丈夫外出務工了。

這裡一面依山,三面環水,吸引越來越多的游人前來,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大學生寫生創作基地也在此落戶。

李海清騰出自家移民搬遷安置新房,一次可以接待十多個大學生,她又讓丈夫在外批量買回繪畫用具、用品出租、銷售,今年春季僅接待3批來這裡寫生的大學生,就淨增收1萬多元。

東岳寺村第一書記扶志介紹,這裡良好的生態資源,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來看紅看綠看藍天,品山品水品毛尖,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僅今年上半年,東岳寺村已經接待了700余名前來寫生的高校師生,目前已經有3所高校提前預訂了秋季的檔期。

扶貧扶志,自力更生。他們堅信: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北向店鄉何寨村村民孫雅莉,出生時缺氧,造成語言和行動不便。縣裡請來阿裡巴巴團隊免費舉辦電商培訓班,她踴躍報名,經過培訓后成為何寨村農村淘寶服務站的一名“淘幫手”,政府送她一台電腦,村裡為她騰出了兩間屋子。

如今,孫雅莉是遠近有名的“電商達人”,還被評為全縣的“電商脫貧之星”。

記者採訪她時,孫雅莉在本子上寫道:“幸福要靠自己去創造,我堅信生活會越來越好!”

光山盛產茶葉,全縣有15個鄉鎮產茶,茶園面積已發展到20余萬畝。涼亭鄉石盤沖村57歲的村民黎同良,雖然幼時患過小兒麻痺症,右臂落下殘疾,但靠種茶、制茶、賣茶脫了貧,致了富,還成了全縣的“脫貧之星”。

在駐村第一書記陳峰的幫助下,2016年,黎同良利用5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一個人、一隻手,一年炒出5000多斤干茶。他憑著信譽和質量,吸引茶商們紛紛上門,當年就掙了七八萬元,還清了扶貧貸款。

光山縣縣長王建平說:“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激活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方向。”在為群眾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礎上,縣裡通過發放小額扶貧貸款、實施“巧媳婦工程”、建設村頭扶貧車間等多種措施,鼓勵引導群眾自力更生,勞動致富,並在全縣評出“文明農戶”“脫貧之星”等脫貧先進典型5000多人,舉辦先進事跡報告會180多場,營造了“勞動致富、脫貧光榮”的良好氛圍。

2017年年底,晏河鄉付店村召開全村低保動態調整民主評議會。當了18年村支書的詹才剛沒有想到,村民汪植喜第一個站起來表態要主動把自己的低保指標讓給別人,緊接著原來曾多次找到村裡申請低保的汪世棉、朱長喜等6人,也提出了不再享受低保的申請。

採訪結束時,已近黃昏,整治一新的官渡河兩岸,藍天、碧水、綠樹、群樓,還有河邊新建的健康賽道,在金色的晚霞中和諧共生,讓人心醉。(記者 胡巨成 通訊員 劉宏冰)

(責編:楊亞瀾、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