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中央媒體青年編輯記者赴臨沂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傳承沂蒙精神 見証發展成就

記者  吳  月

2018年07月16日08: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7月9日至7月14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多家中央新聞單位的40余名青年編輯記者赴山東臨沂參加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主題教育活動。

青年編輯記者在臨沂接受傳統教育,見証改革開放發展成就,並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踐行新聞戰線“走轉改”要求。

追尋歷史

學習傳承沂蒙精神

“根據地人口420.23萬人,支前121.56萬人,參軍20.15萬人,為國捐軀10.04萬人,做軍鞋515.76萬雙,做軍衣222.23萬件……”沂蒙革命紀念館中的一組數字,將大伙兒帶回到戰火硝煙的革命年代。

在雨中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在沂蒙紅嫂紀念館聆聽革命事跡報告,在大青山黨性教育基地重走突圍路……青年編輯記者普遍表示,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以前,沂蒙精神對我來說是個模糊的概念﹔通過這次的走訪調研、重走突圍路等,我認識到沂蒙精神的重大意義和歷史內涵,思想上受到極大啟發,心靈上也受到強烈震撼……”求是雜志社總編室編輯夏明月說。

“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革命戰爭歲月,沂蒙紅嫂等擁軍支前模范為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奉獻。“沒有沂蒙紅嫂們擁軍支前,怎能有今天的和平幸福?軍民魚水情,軍民一家親,隻有團結一心才能取得勝利。”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網絡部記者周小敏說。

人民鐵道報社人民鐵道網編輯魯溟濤說:“此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沂蒙精神,我們應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在新聞工作中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優良作風。”

深入基層

感受鄉村振興力量

“來俺們村的游客越來越多,收入比以前外出打工強多了!”在蒙陰縣椿樹溝村,村民站在自家開辦的農家樂門前,向青年編輯記者介紹情況。

農民日報社總編室編輯余瑤說,“臨沂之行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通過走特色發展之路,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農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臨沂許多鄉村通過農旅融合帶旺人氣、實現鄉村振興的做法,值得借鑒。”

“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沂蒙山小調中描繪的圖景,在臨沂依然可見。走進沂南縣竹泉村,潺潺的泉水、茂盛的竹林、古朴的民居映入眼帘。“臨沂的發展變化很大,但也有不變的東西,那就是美麗的生態,像歌裡唱的一樣,保持著好山好水好風光。看到生態的綠色成為發展的底色,我感到很振奮。”中國環境報社記者程維嘉說。

在費縣大田庄鄉五聖堂村,青年編輯入住農戶家,與村民同吃、同住,還一起攤煎餅、包餃子、體驗勞動。中國日報社總編室記者葉子蓁入住了一戶村民家,看到整潔的小院、現代化的設施,她動情地說:“我真切地感受到群眾生活水平的改善,看到了鄉村振興落地發芽的成果。作為新聞工作者,向國內外受眾介紹中國的變化,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們的使命和職責。”

感悟成就

講好改革開放故事

臨沂不僅是革命老區,也是商貿名市,改革開放以來建起現代化國際商貿城,成為市場名城、物流之都。

在臨沂商城展覽館,青年編輯記者邊聽邊記邊拍照,不時提問。“沂蒙精神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經濟日報社總編室編輯李杰說。在金蘭物流基地,一輛輛貨車載著貨物,開往全國各地……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記者盧海寧說,“臨沂人在全國跑出幾千條公路專線,構建起現代化物流之都,這種速度讓人感嘆!”

走進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臨工集團車間,編輯記者圍住全國勞動模范邱峰採訪。工人日報社評論部編輯吳迪說:“他們小小的自動導引運輸車上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專利技術,我們感受到創新之美和工匠精神對於高質量發展的驅動作用。這恰恰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社會轉型中所需要的。”科技日報社新聞中心記者崔爽認為,沂蒙老區在科技創新背景下也有新變化,講述現代的、創新的故事,也是媒體人的分內之責。

幾天的行程,讓青年編輯記者感受到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發展成就。新華社國內部編輯苗夏陽說,革命戰爭年代,沂蒙精神激勵人民戰勝屈辱壓迫﹔改革開放以來,沂蒙精神激勵人民用辛勤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願把沂蒙精神融入到今后的日常工作中,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加飽滿的熱情,為國家的新聞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6日 09 版)

(責編:任佳暉、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