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黑龍江《黨的生活》

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肇東市委推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側記

2018年07月16日08:56    來源:黨的生活

2018年5月3日,肇東市昌五鎮金安村貧困戶孫殿和從合作社如期領取了這個月的780元“工資”,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一年前,孫殿和把17畝土地流轉到村集體領辦的種植專業合作社,除了每月領取的保底收入外,年底每畝地還有200多元的收益分紅,既省心省力,又有了穩定的收入保障。

在肇東,越來越多像孫殿和這樣的貧困戶享受到了村集體引領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近年來,在肇東市委的統籌規劃下,各級黨組織認真部署、嚴格落實,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一股強勁動能。

選好“能人”,激活一池春水

在肇東鎮石堅村,提起高東,黨員群眾贊不絕口。

高東曾在外打工多年,系統學習過食用菌生產管理技術,2010年返鄉后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利用過硬的技術,建起了食用菌示范基地。2018年,基地規模已達160余畝,村集體每年因土地發包獲利10萬元。此外,還帶動220戶村民從事食用菌生產,人均年增收3000元,既“壯”了村,又富了民。

而像高東這樣的帶頭人,正是肇東市委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選育的“能人”典型。

“‘能人’手裡有擴大再生產的資本,他們頭腦靈、想法活,還有反哺故土、回報家鄉的願望。”肇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劉義介紹說,早在2012年,肇東市委就提出“能人強鄉興村”戰略,積極為“能人”投身鄉村振興搭建平台,將想干事、能干事的鄉土人才選出來,用起來,全面提升“能人”的典型引帶作用。

此外,肇東市委還給各鄉鎮、村定下了硬性指標:每個鄉鎮培育2個以上產業黨建示范村,每個村培養1至2個產業黨建示范屯和10名以上黨員示范戶。在典型的示范帶動下,各村“能人”輩出。

2012年,昌五鎮金安村黨員王福成創辦了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使金安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白菜專業村。2014年,王福成高票當選金安村黨總支書記后,帶動農戶發展有機白菜種植,探索形成了“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流轉土地6200畝,帶動村集體年收入20萬元,一年兩茬的白菜種植技術,還讓村民戶均增收3000元。

在有些村,“能人”帶來的效應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黎明鎮民主村黨總支書記肖茂臣便是其中一例。

2015年,肖茂臣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大力發展旅游型經濟,將本村南葦塘濕地資源進行整合打捆招商,引進哈爾濱白玉泡和太陽島風景區兩個旅游度假公司,投資2.9億元建成千鶴島濕地公園。2017年,他們又與哈爾濱市旅游業協會、江蘇造船廠合作,引進20艘畫舫船,並投資200萬元建設水上小筑,拓展開發生態觀光旅游產業。

目前,千鶴島濕地公園已接待游客12萬人,村集體每年增收23萬元,吸納本村183名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勞務收入102萬元。不僅如此,該項目還拉動了周邊9個村屯沿路經濟迅猛發展,先后輻射帶動農家樂12家,推動沿路西瓜、香瓜種植面積突破3500畝,沿線農民每年共增收1100多萬元。

……

據肇東市委組織部統計,近年來肇東共挖掘各類“能人”10 880名,各類“能人”牽頭發展鄉村種養產業55個,領辦創辦各類種養殖示范基地、園區127個,產值累計達19.62億元。“用一個能人、興一個產業、活一個村庄、富一方百姓”的農村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入股項目,形成多元合力

2018年立夏這天,在裡木店鎮永豐村種植聯合社的加工廠內,社員們正在忙著包裝金黃色的小米,稱重、裝袋、打包,一氣呵成。裝車后,這一肇東特產將被陸續銷往上海、廣東、湖北等南方省市。

而在2009年,這個聯合社還只是一個由十多戶村民自發組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變化肇始於2013年——在村集體入股后,聯合社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已形成包括米業公司、農作物種植加工合作社、建筑公司在內的“1+9”產業發展模式。聯合社年銷售各類有機大米、雜糧、黏豆包等綠色優質農產品22萬多箱,村集體分紅達25萬元。

“有了村集體的入股參與,不僅解決了融資難題,也提高了村民的信任度,有助於解決生產中的各種矛盾。”劉義介紹說,“這種入股方式,既能保証‘統’的功能,又能調動‘分’的積極性,進而實現村集體收入長期穩定。”

在肇東,有些村集體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入股,而是探索更深層次的合作模式。2013年年末,黎明鎮長富村黨總支牽頭成立了由村集體入股的復合社,通過村黨總支牽頭、村委會組織、合作社經營、農戶參與的形式,形成了村集體控股51%、現金入社農戶共同持股49%的復合社模式。如今,復合社經營規模已達7560畝,佔全村耕地總面積86%,有效解決了動員農戶入社、集中連片調整地塊、健全利益分配等制約規模經營的瓶頸問題。2018年,該社農戶總收入預計達280.1萬元,村集體則可以分紅78.7萬元。

除了以村集體為基礎的復合社,探索種養結合、多元發展也成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個方向。

2014年年初,海城鄉長興村通過村集體入股合作社,實行農民合作社、農民、龍頭企業及三產融合的經營模式,採用“畜禽糞便+秸稈+消鹼”技術,蹚出了一條高效生態循環的農業發展之路。如今,合作社土地面積已達22 370畝,社員每年每畝保底收入600元,村集體每年可以分紅23萬元。

“近年來,肇東市為鼓勵村集體入股新型經營主體,採取土地經營權流轉、入股、托管、合作等多種方式,建立完善保底分紅、合作共享等利益機制,使土地經營權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集中。”肇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謝福友介紹說,目前,肇東市已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3588個,村集體每年的收入有了穩定保障。

管好“三資”,擴大增收渠道

在五站鎮東安村,村集體建立的出租蔬菜產業園區、收取承包費贏利模式已經持續6年。該村黨總支書記於艷波介紹說,園區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406戶貧困戶入股園區,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僅2017年,村集體就收取承包費74萬元。

“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是基礎,經營管理是關鍵。”肇東市委書記張偉志認為,“每個村或多或少有一些集體資產,如果管理不善,就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益。所以,我們鼓勵各村集體開發利用既有土地、山林、水面、旅游資源,強化經營管理,採取自主經營、作價入股、租賃發包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

為此,肇東市積極規范“三資”管理,建立台賬管理、資產評估、資源拍賣、合同管理等制度,全面推行“四議兩公開”,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用,確保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過去,澇洲鎮安業村因為地勢低,養魚戶數量少、規模小,經濟效益始終提高不起來。2010年,該村黨總支將村集體土地中的低窪地塊及原有水面改造成46個標准化魚池,引進優良魚種進行馴化精養,發展綠色水產養殖,放養面積達1990畝。2018年,養魚水面已達2500畝,不少人想花高價買斷,但村黨總支始終堅持“四議兩公開”工作機制,對到期魚池一律實行公開競價發包,確保了村集體每年收入都在100萬元以上。

管好資源、深挖潛力,無疑已成為肇東廣大農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選項,而像東安村、安業村這種可借鑒、可復制的發展模式也給其他村提供了重要參考。

2018年5月,昌五鎮昌盛村利用肇東市林業局的綠化項目政策,買來4種果樹苗——大苗6000棵,小苗27 000棵,免費發給村民栽種在自家小園,然后由村裡統一組織施肥、剪枝、施藥,產果收益歸村民,而村民每年隻需交每棵20元的維護費,三年后便可享有豐收果實。按此預期,村集體每年就能增收66萬元。

2017年,肇東全市186個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達到2016.89萬元。其中,集體經濟收入在5至10萬元的村有24個,超過10萬元的達到47個,而全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則達到15 028元。

接下來,按照肇東市委的謀劃,將進一步提升村級黨組織引領發展的能力,推出更多更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措施,為鄉村振興提供持久動力。(張立君 記者 王宇萌)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