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寧夏《共產黨人》

村民幸福生活的領路人

——記永寧縣李俊鎮豐登村黨支部書記馬新立

2018年07月11日15:25    來源:共產黨人

在午后陽光的照耀下,初春時節的豐登村顯得格外寧靜美麗。而干淨整潔、設施齊全的居住環境,不斷鼓起來的錢袋子,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讓豐登村人的幸福指數不斷上升。在豐登村人心裡,如今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他們的領路人——村黨支部書記馬新立。

“要干就干出個樣子來”

今年54歲的馬新立思路敏捷,說話干脆,辦事利索。10年前,馬新立被推選為豐登村黨支部書記,可家裡人都投了“反對票”。

2006年,在村委換屆選舉中,頭腦靈活、為人正直的馬新立被推選為豐登村黨支部書記。可是,當時的豐登村正處於發展低谷,無人干事、無錢辦事是村委的真實寫照,集體資產基本為零,村民對村“兩委”班子的意見也比較大,在家人眼中當村黨支部書記就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

“可是看到村裡人那麼窮,我就想總得有人帶著村民干,選了我就不能不干,既然要干就要干出個樣子來!”馬新立這樣說。不顧家人的勸阻,馬新立下定決心讓全村人告別窮日子,踏上了帶領全村人創造幸福生活的征程。

上任伊始,村裡百廢待興,如何打開局面,成為馬新立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必須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要讓黨員干部一條心,這樣才能做好村裡的事。”站在破舊不堪、村民辦事不便的舊村部,馬新立和班子其他成員統一了思想,開始謀劃建設村級黨員活動陣地。2008年底,佔地600平方米的村部,在馬新立和班子成員的努力下建了起來。自此,豐登村黨員學習有了陣地,群眾活動有了場所,辦事有了去處。看到有所作為的新“兩委”班子,村民們的信任慢慢恢復了,村裡的工作也漸漸有了起色。

爭取新農村建設資金,對全村庄點臟亂差的道路進行硬化是馬新立上任初期干的又一件大事。“那時,我們村裡的路全是土路,一下雨人連門都出不去。”75歲的村民孫孝回憶道。看著出行困難的村民和因為交通不便而爛在地裡的農作物,馬新立心痛不已。靠著“干就要干出個樣子來”的決心,馬新立多方協調,爭取項目資金,不到兩年的時間,將村裡所有路面全部進行了硬化。村裡的路修好了,村民們的干勁也被調動起來了。“這些年馬書記一心為了村裡的發展,想讓我們過上好日子,大家伙都願意跟著馬書記干。”孫孝動情地說道。

幾年時間,馬新立在村民心中的威信也愈發高了起來,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越來越強。作為村子的領路人,馬新立知道帶領村民致富的時機已經成熟。

“喊十句口號不如做一件實事”

“對於老百姓來說,喊十句口號,不如做一件實事。這不但是當干部的本分,也是讓大家伙跟著黨支部走的‘法寶’。”與村民朝夕相處的馬新立深深知道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是他當書記的初衷。

“要想富,就得在經濟上做文章。”馬新立非常清楚這個道理。豐登村位於永寧縣李俊鎮東8公裡處,東靠惠農渠,南靠果子渠,北靠團結溝,西靠石中高速公路,有著良好的土地資源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但是與周邊其他村子相比,豐登村不但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更是長期處於貧困。馬新立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沒有充分發揮優勢,找到好的產業項目。

“有段時間,馬書記經常帶著我們村干部到別的村子學習取經,為了尋找適合村裡發展的產業,他沒少操心。”與馬新立共事多年的豐登村出納伍旭敬告訴記者。最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馬新立提出“種養結合,發展露地瓜菜”的產業發展思路。

發展思路出來了,但是習慣了在土地上種植玉米、水稻的村民們,一聽要種瓜菜卻沒幾個人願意。“以前沒種過,有些村民是怕種不好,有些是擔心種出來后賣不出去。”面對村民的顧慮,馬新立知道要讓村民們改變觀念,必須要讓他們看到效益。他首先找到腦筋活絡、致富願望強烈的村民伍光珍和伍自勇,鼓勵他們帶頭種西瓜,一年下來兩人各收入近5萬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真金白銀”讓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大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高漲。不到兩年的時間,全村種植的露地瓜菜達到了2600畝,村民們的錢袋了一下子鼓了起來。

第一炮打響之后,馬新立又將目光轉向了村民的長期穩定增收。“前些年村裡有很多年輕人想外出打工,但又放不下家裡的幾畝地,影響了他們發展的步伐,我就想必須要讓勞動力解放出來。當時我覺得走土地流轉的路子符合國家的政策,也符合村裡的實際。”提及當年在永寧縣第一個實施土地流轉“整村推進”,馬新立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當初的考慮。

“要不是當年馬書記不厭其煩地來給我講政策,給我算經濟賬,現在每年我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固定收入。”村民許金對馬新立充滿了感激。

土地流轉帶來的不僅僅是村民土地租金的收益,更讓豐登村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借助肥沃的土壤條件,便利的交通,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豐登村走上了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道路,成為遠近聞名的供港蔬菜種植基地。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在馬新立看來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他牽頭成立勞務中介服務中心,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宣傳工作,培育農民經紀人,有組織地對外承包綠化工程和建筑工程的勞務輸出,幫助村裡剩余勞動力再就業。2017年共計輸送勞動力570多人,實現勞務收入1700多萬元。

一件件,一樁樁,10年的歲月裡,馬新立用一顆熾熱的心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看到村民們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馬新立感到無比的踏實和滿足。在他的帶領下,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389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0萬元。

“要為村民考慮得周到些”

2016年3月,豐登村村民入住李俊鎮許橋中心村,馬新立被任命為許橋中心村聯合黨委書記。“離開生活多年的老地方,村民的心態和思想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對村黨支部的服務也有了更高要求,這就要為村民考慮得更周到一些。”面對變化,馬新立有著自己的看法。

麥耬耬、騾子車、紡線車、縫紉機、老照片……記者在中心村村史館看到了這些記載著村民生活變遷的老物件,彼時,一群孩子正圍著70歲的張華老人看他彈毛弓,聽老人講村子裡過去的趣事。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建村史館就是為了讓人們讀史知村,讓村民們睹物尋根。”這是馬新立建村史館的初衷。如今,一間小小的村史館不僅承載了村民們淡淡的鄉愁,更讓村民們感受到馬新立一心為群眾著想的真誠。

建設村史館是馬新立以黨建為統領,構建“黨建+為民服務”新格局,為村民提供更加全面細致服務的一個縮影。2016年,馬新立積極爭取市級黨建項目,打造“黨建+”特色化陣地建設,建成以黨史長廊、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民風道德長廊、民生服務代辦點、民俗服務中心、村史館、老年飯桌、老年活動中心以及留守兒童快樂之家為主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使村黨支部的服務涉及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布置一新、充滿喜慶的中心村民俗服務中心宴客大廳,寫有“革陋習、講文明、樹新風”的宣傳欄分外醒目。入住中心村之后,村民住上了樓房,辦理紅白事沒有固定場所,村民開始進酒店辦酒席,奢侈攀比之風盛行,馬新立看在眼裡,急在心頭。為消除婚喪嫁娶中鋪張浪費等陋習,推動移風易俗,他積極協調,向永寧縣住建局申請劃撥營業房,打造了永寧縣第一家“民俗服務中心”,無償提供給中心村的村民使用。這一做法得到了村民的廣泛認可和大力支持。自2017年9月運行以來,已經有21戶群眾在這裡辦理婚喪嫁娶事宜,不僅減輕了群眾婚喪嫁娶的負擔,更在村裡營造了文明健康新風尚。

“幸福不僅是讓村民的腰包厚實起來,還要讓他們的精神生活充實起來。”這是馬新立對幸福生活的定義。他發動轄區內文藝活動愛好者,組織成立了4支農民社火隊、廣場舞隊,參加區市各類比賽,2017年豐登村獲得了銀川市“鼓王、獅王”大賽三等獎。積極開展各類文化藝術、體育運動等活動,做到“周周有節目、月月有活動、季季都精彩”,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了中心村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圍。

冬日的傍晚,天黑得要更早一些,當記者與馬新立道別時,腦海中又一次浮現出他說過的那句話:“選了我就不能不干,既然干就要干出個樣子來!”(記者 何青芳)

寧夏《共產黨人》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段晨茜、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