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江蘇:種下道德種子收獲滿園芬芳

2018年06月28日08:4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江蘇:種下道德種子收獲滿園芬芳

人多地少、生態資源不突出、科技優勢不顯著,在這種情況下,江蘇卻以隻佔全國1%的土地,養活了全國6%的人口,創造出全國10%的產值。江蘇何以在“有限”中實現“有為”,以昂揚的姿態領跑全國?

許多專家認為,這40年成就的取得,關鍵是道德的力量。從“張家港精神”到“南通現象”,再到今天全省17個城市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40年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一直領跑全國,道德風尚滋養一代又一代江蘇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明確提出構筑“兩個高地”,即思想文化建設高地、道德風尚建設高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江蘇持續推動文化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同步提升,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同頻共振。

如今,一幅道德風尚之美的新畫卷,一塊道德建設的新高地,正在江蘇大地徐徐呈現。

思想引領

在南京市成賢街小學,3個小短劇通過同桌爭吵、和媽媽溝通以及體育課上的孤獨3個場景,講述了如何正確面對及化解煩惱﹔《京劇唱禮儀》唱段傳達了禮儀知識﹔三句半、快板書無一不表現出小學生對文明禮貌的理解。

“種德如種樹,澆花先澆根。”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說,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關系著社會和諧、家庭幸福,更關系著民族未來。

2014年,江蘇出台全國首個未成年人文明禮儀規范,在全省1700萬名未成年人中廣泛開展融入“愛、善、勤、誠、儉、美”等價值理念的禮儀養成教育,成為孩子的行為標准,家長和老師的德育藍本,整個社會的文明符號。

用規矩養成禮儀,以詩樂涵養道德。江蘇將美育貫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全過程,先后策劃組織“童聲裡的中國”“童心裡的詩篇”“童真裡的色彩”“童話裡的世界”等活動,讓孩子們在參與中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

5月29日,音樂兒童劇《青銅葵花》在南京荔枝大劇院首演,上千名小觀眾經歷了一場充滿感動的心靈洗禮。

從孩子到成人,從學校到社會,從教育到實踐,江蘇始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靈魂工程常抓不懈。組織對核心價值觀12個主題詞分課題進行研究並推出系列叢書,面向不同群體編寫系列通俗讀本。組織創作影視劇、小說、戲劇、歌曲等優秀文藝作品,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以文藝形式生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樹榜立傳

4月26日,在鹽城響水中學舉辦的省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現場,一段段動人故事,觸動了現場每個人的心弦。

93歲的抗戰老兵周仁甫離休后仍四處奔波,為學校和農村捐資助學、濟貧助困、修路建橋﹔村干部李軍30年如一日扎根基層,帶領村民建成全國首批淘寶村,卻積勞成疾,不幸去世﹔愛心醫生陳耀華遠赴青海援醫,用先進的醫術為2900多名患者送去光明……他們用真善美溫暖社會,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樣本。

時代發展,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引領﹔社會進步,需要道德楷模的精神力量推動。近年來,江蘇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等先進典型人物不斷涌現。截至目前,江蘇入選全國“時代楷模”4個、全國“最美人物”10人、全國道德模范14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稱號48人、“中國好人”1065人(組),各類典型熠熠生輝。

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一個好人就是一盞燈。為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效應,影響更多人加入向善向美行列,江蘇創新典型傳播和學習機制,常態化開展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道德宣講等活動。據統計,江蘇已建成各類道德講堂4萬多個,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50多萬場,受眾達3600多萬人次。遍布城鄉的道德講堂,讓見賢思齊的行為在江蘇蔚然成風。

今年春天,徐州雲龍湖畔“好人園”迎來第5批好人塑像。與此同時,鹽城“好人館”、南京“好人牆”、常州“好人街”相繼建成,一批批“勞模工作室”先后成立,一群做出善行義舉的凡人、出身草根的平民成為眾人仰慕的“明星”。

身邊榜樣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江蘇“好人榜”實時刷新,市民群眾參與志願服務的熱情倍增。截至目前,在“志願江蘇”平台完成注冊且有服務記錄的志願者達650多萬人,志願服務組織近5萬個,累計服務時長1.8億多個小時,整個社會崇德向善的氛圍正在形成。

創新實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應時而動蓄勢為新,江蘇不斷用創新實踐為道德建設注入新的“源頭活水”。

常州市鐘樓區的雙桂坊,聚集了許多餐飲小吃老店,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一條街。“2012年,因為‘學習雙桂坊,誠信做食品’全國現場會的召開,我們對食品安全這根弦繃得更緊了。”雙桂坊負責人盛雅琴說,美食街每年接待500多萬人次,7年來從未發生過食品安全事故,經濟效益逐年穩步增長,成為江蘇緊抓誠信建設的縮影。

為了回應人民群眾道德訴求,江蘇建立誠信“紅黑榜”發布制度,形成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持續開展誠信示范店、誠信市場等各類誠信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廠家商家誠實經營、誠信服務。

德潤人心,法安天下。為推動德法同行、德法相濟,江蘇出台全國首部促進全民閱讀的地方性法規,在新修訂的《江蘇旅游條例》中增加文明旅游內容,大力實施社會文明風尚行動,不斷提高社會的法制意識和道德自覺。同時,各市縣在法治文化陣地中融入傳統美德元素,把法治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融合,提升現代法治觀念在民眾中的吸引力、親和力。

“運用道德的手段,使復雜的法治具象化、生活化,可以使法律和道德在社會治理中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動。”江蘇省司法廳廳長柳玉祥說。

從個人到家庭,從鄉村到城市,從窗口到行業,道德的種子在江蘇大地落地生根發芽,踐禮修德已然成為江蘇上下的良好風尚,社會文明程度節節攀升。在道德文明的滋養下,江蘇經濟社會也不斷轉型升級,文化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正同步提升。(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李薇)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