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中國僑聯第五屆委員會期間的組織發展概況
一、組織管理及制度建設
加強僑聯自身的組織管理和制度建設,是僑聯組織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根本保証。換屆后,著眼於整頓機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改進服務質量,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率領下,中國僑聯首先加強了自身的改革與建設:
(1)加強了領導班子建設,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重大問題都通過黨組和主席會討論決定。
1995 年4 月,五屆中國僑聯黨組接受了中組部的屆中考核,這次考核也對中國僑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1996 年6 月,為了加強中國僑聯各部(室)領導班子建設,實現領導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中國僑聯還參照有關文件制定下發了《中國僑聯部(室)領導班子工作規則》。該規則規定了中國僑聯各部(室)領導班子的工作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及基本要求和紀律要求,進一步細化和明確了各部(室)的工作制度、會議制度、出差和外事活動報告制度,以及學習和請假審批制度。
(2)為進一步加強各級僑聯機關建設,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僑聯性質和特點的機關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機關工作人員素質和機關工作效能,在中組部的支持下,根據《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章程》,並參照《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和《國家公務員制度實施方案》(國發[1993]78 號),1994 年8 月23 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人事部以組通字[1994]24 號文,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人民政府,及中國僑聯黨組發出關於印發《歸國華僑聯合會機關參照< 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 管理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中央決定,在國家行政機關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同時,各級僑聯機關參照《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進行管理。這是僑聯機關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該實施方案協助地方僑聯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干部管理體制不明確,干部行政級別不落實等問題,推動了各級僑聯機關的組織建設。在1996 年度機構改革中,中國僑聯機關正式開始實行參照公務員過渡,省一級僑聯也都予以保留,並在編制體制上進一步明確,充分體現了黨對僑聯工作的重視和關心,從而使各級僑聯機關改革進入新階段。
(3)落實機構改革方案,理順機關內部及企事業單位管理機制。1994 年12 月27 日,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核,並報國務院領導和中編委領導批准,《中國僑聯機構改革方案》正式確定下來(中編辦[1994]202 號)。該方案根據為經濟建設服務,進一步加強群眾工作和參政議政、維護僑益、海外聯誼等項工作的需要,對中國僑聯機關的主要職責作了適當修改和進一步明確,基本理順了機關內部機構。
在這一方案中,中國僑聯機關行政編制定為95 名,其中領導職數有:主席1 名、專職副主席6 名,秘書長1 名、副秘書長2 名,司局級部室領導職數13 名(含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1 名)﹔內設5 個部、室和機關黨委:辦公室、組織人事部、法律工作部、文化聯絡部、經濟聯絡部、機關黨委,另有直屬企事業管理部與辦公室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並設“離退休干部處”(工作人員5 名單列)。在這些職能部門中,經濟工作部是重新恢復的,顯示了新一屆中國僑聯把為經濟建設服務放在首位的考慮。
根據這一方案,中國僑聯直屬事業單位有5 個,即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設全額撥款事業編制18 名)、中國僑聯機關服務中心(設全額撥款事業編制15 名)、中國華聯經濟律師事務所① (設自收自支編制70 名)、中國華僑出版社(設自收自支編制70 名)、《海內與海外》雜志社(設自收自支編制20 名)。隨著中國僑聯華僑博物館籌建工作的逐步推進,1996 年2 月27 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又以中編辦字[1996]40號文件,批准成立了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並同意在籌建期間,設置籌建辦公室,暫核定籌建期間全額撥款事業編制15 名。
此外,為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更廣泛、生動地聯系、團結海內外華僑華人,中國僑聯於1996 年初正式接管並主辦了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刊名、中國惟一以人物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型新聞期刊《中華英才》中文版(半月刊)和英文版(雙月刊)。
為加強和發揮機關職能部門的作用,換屆后,五屆僑聯還逐步配齊了機關各部門領導。同時,加強了對直屬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對直屬企事業單位逐一進行調查、考核審計,幫助企業抓好班子建設,逐步理順了企業與機關的領導關系。
此外,根據事業單位、社團單位和企業單位(不包括挂靠企業)的不同特點,五屆僑聯進一步明確了分類管理制度,即事業單位實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企業單位實行企業人事制度,社團單位參照實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對於機關各部室,則配合參照公務員制度的實施,建立和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1997 年底,中國僑聯機關參照管理入軌工作順利完成,通過了中組部對參照國家公務員制度管理工作的檢查驗收。
換屆后, 中國僑聯還為改善機關工作條件進行了多方努力。1995 年底,中國僑聯搬至原國務院僑辦辦公大樓,增加了辦公面積。在改善辦公條件的同時,五屆僑聯還為職工解決了8000 平米的住房。這是中國僑聯首次大批量地解決職工住房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干部隊伍的作用。
(4)進一步加強了與地方僑聯的聯系和工作指導。如繼續參加省、市僑聯的換屆工作,到部分省市開展調查研究,參與執法檢查活動,對地方僑聯的編制機構等問題積極與有關部門進行協調,等等。各級僑聯通過換屆、機構改革,機關的建設也得到明顯
---------------------------------
① 1995 年7 月,根據司法部36 號令,即《律師事務所名稱管理辦法》,中國僑聯將所屬“華聯經濟律師事務所”更名為“華聯律師事務所”。
加強。有的省、市僑聯開始重視和加強與僑辦、人大僑委之間的聯系與協作。江西、福建、浙江、上海、無錫等省、市僑聯都建立了“三僑”聯系制度,便於發揮“僑”的整體作用,更好地為僑服務和維護歸僑僑眷的權益。
中國僑聯五屆委員會期間,中國僑聯還通過召開全國組織人事工作會議,推動各級僑聯加強干部隊伍和僑聯組織建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為更好地開展僑聯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証。1996 年4 月16 日至17 日,中國僑聯黨組在京召開中國僑聯組織人事工作會議,這是中國僑聯第一次組織人事工作會議。
郭麟恭副主席代表中國僑聯黨組作了《認真貫徹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和中國僑聯五屆二次全會精神,大力加強僑聯干部隊伍建設的報告》。會議就提高領導干部素質、培養選擇優秀年輕干部、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加強企事業干部管理、加強人事部門自身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討論,並明確了今后組織人事工作的方向,對進一步加強中國僑聯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1998 年4 月上旬,中國僑聯又在京召開了第二次組織人事工作會議。會議重點研究討論了加強各級僑聯領導班子建設和提高干部隊伍的素質問題。楊泰芳主席作了《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針,加強僑聯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重要講話,郭麟恭副主席作了《按照高素質的要求加強僑聯干部隊伍建設,為把僑聯工作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提供組織保証》的講話。會議認為,僑聯作為全國性人民團體,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的大好形勢下,要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把僑聯工作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取決於領導班子建設,取決於干部隊伍狀況﹔因而,要充分認識加強僑聯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得力措施,按照“高素質”的要求,以思想政治建設為重點,積極培養選拔優秀的年輕干部,切實加強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監督,使僑聯工作有新的推動,為僑聯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証。
二、干部隊伍培訓
換屆以后的中國僑聯正值國家已進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時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六十年代從事僑聯工作的老同志退、離工作崗位,接替他們的是一大批於20 世紀80 年代或90 年代初期充實到僑聯隊伍的新同志。這些同志大多年紀輕,有朝氣,文化程度高,但相對而言,他們對僑史了解不多,僑情不甚熟悉,僑務工作方針政策領會不深,缺乏開展僑聯工作的實際經驗。另外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國內、國外的僑情也都出現了新的變化,國內活躍在各條戰線的歸僑、僑眷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僑鄉經濟和僑屬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海外華僑、華人新一代正在崛起,他們的知識層次越來越高,有不少已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成為推動居住國經濟、科技、文化事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對這樣的新形勢、新僑情,僑聯干部必須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因而,加強干部培訓,便提上了中國僑聯的議事日程。
1995 年5 月22 日至6 月4 日,中國僑聯舉辦第一期干部培訓班。參加培訓班學習的有來自28 省(區、市)的僑聯機關干部和地(市)僑聯機關副處級以上干部,共43 人。主要課程包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僑史與僑情、僑務方針政策與僑務法律法規、僑聯工作和其他涉僑知識講座。這期培訓班,不僅在提高僑聯干部素質方面收到了成效,而且為中國僑聯和地方僑聯開展培訓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中國僑聯與地方僑聯、地方僑聯相互之間的聯系。
在此帶動下,浙江省僑聯於1995 年夏舉辦了首期浙江省僑聯領導干部研討班。江蘇省南京市僑聯也於1996 年9 月19 日至21 日舉辦了為期兩天的“歸僑僑眷中青年骨干培訓班”。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重要部署,加強對干部的培訓,提高僑聯機關干部,特別是處以上領導干部基本素質,1998 年2 月24 日至3 月4 日,中國僑聯舉辦了第二期干部培訓班。本期培訓班安排了10 個系列講座:“鄧小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國兩制與統一戰線”、“國家人事制度改革與人力資源開發”、“領導方法與領導藝術”、“領導能力的開發”、“人民團體的民主參與與監督作用”、“經濟體制改革與我國所有制結構調整”、“行政倫理與機關干部職業道德”、“僑史僑情概述”,使參加培訓的同志擴大了知識面,打開了理解問題的思路,從理論上、思想上提高了對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的認識。
僑聯組織的性質與特點,還決定了僑聯干部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修養、政策水平和業務素質,必須了解和熟悉新時期黨和國家制定的有關統戰工作、外事工作,特別是僑務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為此,中國僑聯和地方僑聯還舉辦了其他多種學習班,如中國僑聯經濟管理干部培訓班① 等。為更好地保証僑聯干部培訓工作的正規化、制度化和專業化,中國僑聯還爭取到中編辦批准(參見1997 年7 月28 日中編辦字[1997]100 號文件),同意中國僑聯成立干部培訓中心,並計劃籌建僑聯干部培訓基地。
由於注重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各級僑聯領導干部的年齡結構和知識層次都有了較大改變。省級僑聯駐會主席平均年齡為51.5 歲,比上屆1994 年時的54.9 歲下降了3.4 歲﹔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所佔總人數的比例從88.8% 提高到92.5%。
三、各級僑聯組織發展及其活動的主要特點
在中國僑聯成立40 周年之際,中國僑聯對各地僑情和組織發展狀況作了一次調查統計。統計表明,各級僑聯通過換屆、機構改革,發展下屬和外圍組織,以及加強地方
-------------------------------------
①中國僑聯第五屆委員會期間,中國僑聯先后在北京工業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共中央組織部培訓中心興辦過三期經濟管理干部培訓班,對提高僑聯系統干部的經濟管理水平,指導僑聯系統清理整頓和企業改制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僑聯之間的橫向聯系與合作,從而增強了活力,壯大了實力。這一時期各地僑聯組織的發展情況和主要特點可概述如下:
(一)各省、自治區僑聯組織發展和僑情概況
(二)各地僑聯活動主要特點
1.各地僑聯之間進一步加強了橫向聯系
這一時期,各地僑聯之間橫向聯系趨勢增強,以地區為依托和整合的僑聯活動更趨活躍。1994 年11 月22 日至26 日、1995 年10 月11 日至17 日和1999 年5 月18 日至22 日,福建、上海、浙江、山東、江西、江蘇、安徽六省一市僑聯及其下屬的部分地(縣)市級僑聯先后在福建、江西和安徽召開三次華東六省一市僑聯工作研討會,通過實地考察,交流僑聯工作的經驗,研討新時期僑聯如何進一步開展活動的問題。1996 年3 月30 日至31 日,江蘇南京市僑聯發起舉辦了首次省會和部分城市僑聯工作研討會。1996年8 月,“96 蘇南城市僑聯工作研討會”在無錫召開。1997 年7 月29 日至8 月1 日,東北三省在黑龍江牡丹江市召開了第四次僑聯工作研討會。此外,1994 年9 月和1995年8 月先后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和青海西寧市召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西北五省(區)僑聯工作聯席會議。①
僑聯要緊密配合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開展工作。因而,一些僑聯還著眼於地區經濟發展舉辦了專題研討會。如,1994 年底,在福建召開了六省一市僑聯經濟工作座談會﹔1995 年6 月28 至30 日,中國僑聯在江蘇省張家港市首次召開了長江沿岸省、市僑聯經濟工作研討會。
有的省、市僑聯還開始重視和加強“三僑”(僑聯、僑辦、人大僑委)以及其他相關單位之間的聯系與協作。江西、福建、浙江、上海、無錫等省市僑聯都建立了“三僑”,乃至“五僑”(上述“三僑”加上政協港澳台僑和致公黨)聯系制度,便於發揮僑的整體作用。1996 年秋,浙江寧波市僑聯與該市政協“三胞”聯誼委員會、市人事局留學回國人員工作站一起,聯合開展留學回國人員情況調查。
有的僑聯通過自下而上的走訪,及時掌握有關動態信息,積極主動開展工作。如蘇南地區僑聯於1996 年5 月聯合走訪全國人大僑委、中國僑聯和北京市僑聯。
2.各地僑聯立足基層多方開展增強組織活力的新探索與新嘗試進一步重視基層僑聯組織經驗活動的開展,是這一時期各級僑聯組織發展和開展活動的另一個特點。1994 年12 月7 日,陝西省僑聯召開了西安地區基層僑聯負責人會議。1996 年5 月2 日,天津市僑聯召開了各區縣僑聯經濟工作座談會。1996 年5 月14 日至15 日, 浙江省僑聯召開了僑聯工作經驗交流會。1996 年11 月29 日,北京市僑聯召開各城區僑聯經驗交流會。1998 年12 月,上海市僑聯召集全市各區、縣僑聯的負責人及街道僑聯聯絡組長、聯絡員等近600 人召開僑聯聯絡員工作交流會。1997 年5 月16 日,中國僑聯也召開了部分國家機關僑聯負責人會議。
-------------------------------------
①第一次西北五省(區)僑聯工作聯席會議於1993 年6 月在甘肅蘭州市舉行。
為加強中國僑聯與各地僑聯的聯系溝通,更好地為基層僑聯服務,中國僑聯通過《中國僑聯通訊》於1996 年開設了讀者熱線服務語音傳真電話。該年10 月12 日,中國僑聯慶祝成立四十周年之際,向在各級僑聯工作滿三十周年的於淑蘭等283 位同志頒發了榮譽証書。這既是對許多熱愛僑聯事業、長期默默奉獻的基層僑聯工作者的肯定和鼓勵,也在一定程度上繼續推動了基層僑聯的工作。
這一時期,由於出國留學人員增多和大量新移民定居海外,國內僑眷人數也相應地大幅度增長,同時歸僑僑眷“老齡化”和“空巢”家庭等問題不斷突出,一些地方僑聯有針對性地成立了頗具特色的下屬和外圍團體組織,增強了基層組織的活力。如,江西省南昌市僑聯成立的“南昌市老年歸僑僑眷聯誼會”(1994 年5 月27 日)、江蘇省南京市僑聯成立的“南京市僑聯老齡工作委員會”(1994 年12 月23 日)和“南京市僑聯僑眷工作委員會”(1996 年12 月7 日)、常州市僑聯成立的“離退休歸僑僑眷聯誼會”(1997 年),以及廣東省成立的“歸僑子女聯誼會”(1996 年秋),等等。
中國僑聯下屬的社會團體與地方合作,開展了一些較有影響的活動,推動了組織的發展。如,在各級僑聯的配合下,中國華僑文學藝術家協會在1994 年和1995 年兩年間就新發展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300 余人,同時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廣泛的途徑,也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1994 年10 月和12 月,協會還分別在廣東和山西召開部分會員座談會,通過交流心得經驗,拓展了工作視野,也進一步團結了歸僑僑眷及僑界的藝術工作者。1996 年11 月18 日,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在廈門大學召開了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來自全國數十個單位的近百名代表與會,選舉產生了第四屆理事會﹔完成換屆會議之后,從19 日至21 日,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又與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聯合舉辦了以“世紀之交的海外華人”為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共有19 個國家和地區的218 學者出席了研討會,提交論文118 篇,會后出版了中英文論文集。這次會議對推動海內外開展有關華僑華人問題的學術研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基層僑聯的工作還出現了其他一些新思路和新氣象。1996 年7 月4 日,江西省僑聯在江西師范大學召開了首次高校僑聯主席聯系會,建立高校僑聯主席聯系會制度。浙江省寧波市僑聯發動基層開展僑情積累活動,至1995 年已積累了12 類僑情資料,並在地方招商引資和對外宣傳、聯絡工作中發揮了較好的效用。河南開封市僑聯為配合當地的對外招商引資工作,於1996 年開展了“六個一”活動:即為振興開封經濟出一個好主意,提供一條有用信息,引進一批人才,引進一筆資金,引進一個項目,出口一批產品﹔他們整理編寫的“部分華人財團在港機構”等5 種僑情資料,也為市領導和有關單位提供了一定的參考。1998 年4 月17 日,為了給委員們提供知政的機會,以提高參政議政的效果和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福建省僑聯以“改善投資環境,推動引進工作”為主題組織開展了首次“委員日”活動。
所有這些都表明,為做好新形勢下的僑務工作,增強組織活力,各級僑聯立足基層進行了多種新的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