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刊授黨校》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和方針

周躍輝

2018年05月30日16:23    來源:刊授黨校

我國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鄉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發源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鄉村的富庶是盛世歷史的重要標志。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他從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方面,對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了更進一步的論述和分析,為各級黨員干部貫徹落實這一重大戰略提供了行動指南和基本遵循。

大文章有大背景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部署,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依據,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事實上,我們黨始終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置於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高度和核心地位,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必然選擇。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三農”地位的總判斷,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強調,又有“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的新定調。這表明,“三農”作為國之根本,“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依然沒有變,特別是在新時期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決勝全面小康的大頭、重點和難度都在“三農”,“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黨落實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清晰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國現實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著眼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和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的問題導向,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標要求,必將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乃至現代化進程中寫下劃時代的一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對中國將來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指引。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但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鄉村仍然面臨著發展滯后的嚴峻形勢,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就此問題提出來的。我國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鄉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發源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鄉村的富庶是盛世歷史的重要標志。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對鄉村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使命。鄉村振興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我國城鎮化水平不高、農村人口總量龐大的現實國情決定了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不會有國家的現代化,也不可能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目標。

大文章有大方針

新時期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全面總結本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5年多的“三農”工作和歷史性變革,系統分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在農業領域、農村地區和農民群體中的具體體現,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按照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要求進行考慮設計,引入新思想、新手段和新平台。

一是重視不同區域鄉村發展的差異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本地點在鄉村,全國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鄉村在振興的內容上是有很大差異的,各地必須實行統籌規劃、分類推進,在追求糧食安全、產業效益、生態環境建設保護上進行理性選擇。我國鄉村地域遼闊,鄉村類型復雜多樣,鄉村與鄉村之間差異很大。比如,有的鄉村距離城鎮很近或者就在城鎮規劃范圍之內,區域人口屬於淨流入趨勢,未來的發展趨勢要融入城鎮。而有的鄉村距離城鎮很遠,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大規模轉移,區域人口屬於淨流出趨勢,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少耕休耕、退耕還林還草或者納入生態風景旅游區建設等。要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依據,推進鄉村多功能性建設和專業化發展,對鄉村進行分類,明確未來發展目標定位,實行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退則退、宜居則居。第一類是在糧食主產區和核心產區,要重點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二類是在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區,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把地方特色農業做強做亮。第三類是在不適宜發展糧食生產和不適宜發展農業產業的區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退出農業商品化生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保護性開發農業多能性,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鄉村,把綠水青山建設成為金山銀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不管哪一類地區,在現階段都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二是重視向農村引入新的先進生產要素。一要做好人力的文章。大力促進鄉村地區、涉農部門和涉農產業人的全面發展,配好用好干部,加快補齊人才、知識和技能短板。進一步扶持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積極引導和支持城鎮市民下鄉和農民工返鄉創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提高鄉村人口的社會流動能力和社會流動性。加強農村教科文衛事業發展,大力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二要做地權的文章。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公路、水利、電力、電信、燃氣和社區建設水平。借鑒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及國際經驗,探索建立農地收儲和整治機構,提供“土地銀行”中介服務。大規模推進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質量等級。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穩定長期投資預期,激發農業勞動者積極性。三要做好資本的文章。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改革創新金融體制,探索設立鄉村開發基金等,服務鄉村振興。四要做好技術的文章。既要推進物的現代化,更要推進人的現代化,還要推進生態建設的現代化。促進地方特色農業發展分工分業,有所創新,錯位發展,促進區域內聯合與合作,拓展區外乃至全國和世界市場,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探索跨行業融合產業,推進嚴格管理,打造品牌效應。探索組建專業化運作的商會協會,發揮商會作用﹔成立投資管理服務公司,發揮企業運作作用﹔開行運輸班列,發揮交通物流支撐作用﹔健全監督管理法規制度,發揮標准規范作用。

三是重視進一步拓寬鄉村建設發展主體。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主體既有鄉村力量,也有城鎮力量﹔既有黨政力量,也有市場力量,還有社會力量﹔既有國內各界的力量,也有國外支持的力量﹔國家要加強頂層設計,推進分工合作,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首先要搭建有形之手。在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要成立黨政領導協調小組,精心組織、高位推動,協調解決各種重大問題。其次要用好無形之手,發揮企業在投資管理服務方面的重要作用。從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上進行謀劃,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再次要拓展社會之手,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和促進行業聯合的新機制。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從生存條件、生產條件、生活條件和生態條件角度,共建美麗中國。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宋美琪、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