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刊授黨校》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發展

王閣

2018年05月30日16:22    來源:刊授黨校

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合作,而是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的合作格局。不同文明之間和而不同,彼此借鑒,去創造人類的精神財富。地球隻有一個,地球生態文明關乎人類的未來,這也需要各國共同承擔歷史性責任。


在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提出,交往有利於促進世界歷史性的發展,世界歷史從區域史走向世界史,共產主義理想從一國走向多國,將人類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世界歷史理論是馬克思在科學分析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基礎上,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作出的科學預測,他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普遍交往的擴展,各民族一定會進入世界歷史階段。經過170多年的發展,人類歷史早已進入世界歷史階段,各國各民族的發展早已匯聚於世界歷史的大潮之中。在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事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世界發展大勢的現實回應。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發展。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是人類實踐活動

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是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結果。馬克思指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証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証明這種行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們為了生活,必須首先生產滿足自身吃、喝、住、穿等的生活資料,人們在生產自身物質生活資料的過程中創造著歷史。新航路的開辟開啟了人類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大門。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新航路開辟300年后,世界上最野蠻的文明也被拉入到了“文明世界”的體系中來了。分工在全世界的擴展、資本在全世界的流動、世界市場的形成,使各個民族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在馬克思逝世后的100多年裡,人類社會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熱戰與冷戰交織,慘重的代價,悲苦的回憶,使人們渴望和平與發展。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都是人類的現實實踐活動,它們共同構筑起人類社會歷史。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參與。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闡明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的形成與發展,將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實現無產階級專政作為實現人類解放的手段,並將這一歷史重任交托到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手中。現實的發展往往超乎人類的想象,當今世界利益的多元化,相互間的沖突與碰撞遠遠比馬克思所處的機器大工業時代復雜得多。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改變了世界格局,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之道不再是階級思維,而是世界眼光。國際秩序中的各個主權國家接過歷史任務的接力棒,續寫世界歷史。時代拋給人類的經濟安全問題、氣候變化問題、互聯網安全問題、核安全問題、極端恐怖勢力問題等,需要各國家的共同參與、奮力合作,共尋解決之道。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動力是發展共同體

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與普遍交往的形成。馬克思指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生產方式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交往的普遍發展使得各民族之間不再是孤立封閉的狀態,資本的擴張與增值需求推動和創造了世界市場,世界各國主動或被動地打開國門。資本為開拓世界市場,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瓜分世界領土,紛紛建立殖民地,資本的增值一部分來源於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於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人類社會經歷的三次工業革命讓機器生產從無到有,從蒸汽驅動到電力驅動,從人工控制到自動控制,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以科學技術為支撐的生產方式變革中,人類自身的存在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前資本主義社會中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已不是現代社會的通行邏輯。在現代國際秩序下各國家各民族間的關系不再是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而是平等的關系。

推動各國積極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動力是發展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實質是發展共同體。從全世界范圍來看,人類社會還遠遠沒有達到馬克思意義上“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狀態,發展的不平衡性使一部分人還在為生存問題擔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仍有8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每年近600萬孩子在5歲前夭折,近6000萬兒童未能接受教育……我們要將承諾變為行動,共同營造人人免於匱乏、獲得發展、享有尊嚴的光明前景。”因此,發展生產力依然是人類社會的不竭追求,同時,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也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發達國家需要經濟落后國家的勞動力、資源、市場,經濟落后國家需要發達國家的資金、人才、技術,各國對話協商、相互合作才能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價值指向是人的解放

追求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學說體系的核心。人的解放與歷史轉變和世界歷史緊密相關,“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在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過程中,人類有著不斷探索的精神,人類智慧支撐起的科學技術創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的需求的豐富性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滿足﹔不同文明的碰撞創造著人類的精神財富﹔對時間、空間局限的突破改變著人類的存在方式。這一切的變化都使人們的活動向著自由自覺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人的主體性得到確認,人的價值得到彰顯。世界歷史的形成使共產主義思想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傳播,“無產階級隻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隻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共產主義思想不再僅僅流傳於歐洲,它傳播到東方、非洲、拉丁美洲,並在這些土地上生根發芽。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的美好願景,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由普遍交往形成的世界歷史性發展有利於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的“自由人聯合體”有共通之處,二者都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美好期望,前者是著眼於21世紀的偉大構想,是現時代的具體實踐,后者是最高層次的理想追求。馬克思說同鄰近地區以外的地區建立貿易的可能性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現有的交通工具的情況﹔二是政治關系所決定的沿途社會治安狀況﹔三是交往所及地區內相應的文化水平所決定的比較粗陋或比較發達的需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需要這三個因素,陸海空交通網將各個國家連結在一起,促進貿易與文明交流﹔人類命運共同體謀求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摒棄一方獨霸的思維,和平解決爭端,為合作創造前提條件﹔各國對發展的需求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面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為了實現人的解放,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強調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各國家主權平等,都受到尊重,都有權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個體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國家發展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合作,而是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的合作格局。不同文明之間和而不同,彼此借鑒,去創造人類的精神財富。地球隻有一個,地球生態文明關乎人類的未來,這也需要各國共同承擔歷史性責任。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同時也滋長危害人類社會的漏洞,推動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是時代的要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大環境中,單個人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宋美琪、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