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浙江洞頭邁向“海上花園”

2018年05月27日10:10    來源:光明日報

四面環海、山海相依,是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最直觀的地理風貌。

曾幾何時,山與海阻擋了洞頭人走向富裕的腳步。斗轉星移,曾經孤懸於海上的海島,搖身一變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

2003年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啟動,洞頭利用海島漁村的特色,依托資源稟賦為每個村量身定制發展主題,將文化傳承有機融入每個村庄。

海洋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空間。2013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堅持陸海統籌,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

洞頭人將總書記的囑托融入海島發展的方方面面,發揮優勢、補齊短板,不斷探尋山與海所蘊藏的鄉村振興密碼。

陸島相連,春風漸入百島縣

地處東海之中的洞頭,距離溫州市區33海裡,由302個島礁組成,有“百島之縣”的美稱,於2015年成為溫州最年輕的一個區。

多年前,洞頭的交通基礎設施可謂一窮二白:零國道省道,零高速公路,農村公路、水運設施待完善。當地人總說這裡就是水路一條,“水”在溫州話裡與“死”同音,水路一條,死路一條。

要致富,先修路。2002年,洞頭五島相連工程通車,7座跨海橋梁連接起了本島、三盤島、花崗島、狀元岙島、霓嶼島5個島,將小島變成大島。2006年,溫州(洞頭)半島工程建成通車,大島又變成了半島,洞頭區位優勢更加明顯。今年,全線36.753公裡的330國道洞頭段正式通車,改寫了洞頭沒有國道的歷史,成為洞頭向外發展的交通主動脈。

如今,一座座跨海大橋,一條條海島公路,連起了鄉村與城市,帶來了發展與希望。

道路通到哪裡,老百姓的幸福感就延伸到哪裡。洞頭有著得天獨厚的海域自然條件,是浙江省第二大漁場,通過縱橫交錯的道路,大量高品質海產品及時銷往全國各地,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給當地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一個個海島漁村也被漸漸激活。

沿著半屏山的環海公路一直深入,就能到達金岙村。這裡曾經是洞頭最偏遠的村庄之一,雖然與著名的半屏山風景區同屬一島,但是卻鮮有人知,鮮有人至。如今,路修好了,優質項目隨之而來。

2017年7月,“海峽雲村”101特色民宿項目落戶金岙村,建設青年雙創中心、海峽鄉創學院、文創工坊等項目。“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洞頭,一半在台灣”,一首民謠唱出了洞頭與台灣的地緣、親緣關系。金岙村逐漸成為洞頭推進項目共建、民宿共營、文化共享、民間共融的重要陣地。

金岙村黨支部書記方后文算了這樣一筆賬:“村民把房子租給村裡的合作社,然后交給專業公司打理,初步估計,每年村民人均增收1萬元,村裡還有20萬元收入,周邊的村民還有配套的活兒干,多方共贏。”

人海和諧,海外桃源別有天

離海近一點,再近一點。

在大沙岙景區,臨海懸崖棧道蜿蜒曲折,描畫了一道曼妙的海岸線,也為游客勾勒出一片親海空間。

這是洞頭東海第一臨海懸崖棧道,2017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是目前東南沿海最長的臨海懸崖棧道。11.4公裡長的棧道連接起了仙疊岩和大沙岙兩大核心景區,途經洞頭最具魅力的山海地段,游客可以一路觀景、聽海。

棧道將景區連成片,帶來游覽方式的轉變。從單一的觀光游覽,到立體的休閑體驗,游客的腳步慢了下來,從趕景點變為逛景點,與此同時,周邊的民宿、餐飲也都跟著火了起來。

大沙岙景區的變化,是洞頭挖掘生態資源、發展旅游業的一個縮影。“堅持原生態保護,遵循海島自然肌理。”洞頭區委書記王蛟虎這樣介紹當地的生態保護理念,“生態環境是洞頭最大的資源和優勢,要舉全區之力保護美麗海洋,做好保護、修復、提升3篇文章。”

近年來,洞頭區先后完成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規劃及三年行動方案、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海域利用規劃和海島保護規劃等多項規劃的編制,從制度上保証了海洋生態保護的科學性和全局性。2014年12月,《洞頭國家級海洋公園總體規劃》成為全國首個通過評審的國家級海洋公園總規。

擁抱大海,人海和諧。洞頭的每寸土地都在講述著生態撬動、產業激活的海島新故事。

5月的東岙沙灘上,游人如織。一座座海邊民居變身民宿,一到旺季一房難求。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東岙村污水直排、垃圾遍地、赤潮頻現。2016年“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開展以來,海洋生態修復提上日程。歷時5個多月,投入850多萬元,東岙沙灘終於恢復了原貌,提升了人氣。

在生態環保理念的引領下,洞頭一批傳統產業也迎來了轉型升級,利用海島資源的優勢,不斷向綠色低碳、安全優質的方向發展。

白龍嶼生態海洋牧場位於洞頭區東北部的鹿西島,這裡養殖的大黃魚遠近聞名。

“利用白龍嶼天然的屏障,建造了兩條柵欄式的堤壩,形成了一個650畝的養殖水域,可投放兩三百萬尾黃魚。”浙江東一海洋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加新介紹,柵欄式堤壩圈養出來的黃魚口感接近野生黃魚,價格僅是野生黃魚的十分之一左右。

“這是一種生態友好型的海洋漁業生產方式。”鹿西鄉黨委書記蘇劍群說,由於養殖區域水體大、水的通透性強、天然餌料豐富,能減少甚至不投養殖餌料,有效保護了海洋生態環境和海島生態環境。

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美麗經濟,也讓洞頭的漁民嘗到了甜頭。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近200人回鄉創業,近千人上岸創業,或者實現再就業。“藍色經濟”帶來“藍色希望”,不斷給這座海島帶來新氣象。

以文為魂,洞天福地從頭越

駕車駛過花崗大橋,再步行穿過一個涵洞,便到了花崗村,一片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石頭房映入眼帘。

花崗村是洞頭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也是洞頭首批“花園村庄”建設實施村之一。村裡最大的亮點就是100余座石頭房。石頭房大多建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年頭不長,勝在有特色。

洞頭地區盛產石料,當地漁民就地取材,用石頭蓋房子,石頭有紅有黃,造出來的牆體也紅黃相間,遠看就像老虎的斑紋,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虎皮房。虎皮房堅固實用、冬暖夏涼,體現了海島居民的營建智慧和生活活力。

為盡量保持傳統村落的原貌,從20世紀八十年代起,花崗村就不再新建住房了。設計師姚量對這個村落一見鐘情:“這裡的石頭房特別密集,沒有明顯的道路,石頭房群落很完整,在整個洞頭都是很少有的。村民的居住關系也很有意思,我們看到一間房子的前庭可能就是另一間的后院,這種建筑原有的狀態就很像原先的鄰裡。”

2016年,溫州一家文化公司與花崗村簽訂協議,引入“民宿+整島開發”模式。虎皮房外牆、院落格局、石頭小路等海島古村落的原生態面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下來,除民宿外,還加入了全景花房、陶藝坊、木工房等配套設施,為漁村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元素。

有文化底蘊支撐的美麗鄉村更具活力。“借助資本之力,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找准市場定位,尋求差異化發展。”洞頭區區長林霞說,如今“古韻風情·魅力花崗”“媽祖福地·美麗東沙”“森林花園·寫意金岙”“紅色海霞·軍民小鎮”各美其美,形成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合力,實現了百姓、企業、村集體和政府共贏。

2017年以來,洞頭共為17個“花園村庄”設計了主題。比如,小荊村以“鄉賢”為主題建設“鄉賢紳士·風情小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山坪村以“家文化”為主題打造“鹿島慢城·家園山坪”,讓海島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海、記得住鄉愁。

海島從來不缺故事。古樹、古屋、古村落,記錄了那些與風抗爭、與浪搏斗的歲月。如今的洞頭人變得更加自信、開放、大氣,也更加堅定了擁抱山與海、講好海島振興故事的決心。(記者 方曲韻 陸健)

(責編:宋美琪、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