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點亮萬家的藍領工匠──記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張黎明

蘇曉梅

2018年05月24日08:31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點亮萬家的藍領工匠(圖)

張黎明在老舊樓區開展志願服務 新華社發

黎明,寓意著美好和光明。

張黎明很喜歡這個名字,出生之日停電,恰好又趕上黎明,晨曦中,伴隨著啼哭聲,晨光洒入產房,父親說,兒子就叫黎明吧。張黎明的父親從未料想過,這個名字會伴隨著渤海灣的日出誕生,繼而又扎根於一個真正的海濱城市,后來,這個名字又伴隨著共產黨員服務隊,成為天津電力的標杆和品牌。

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濱海供電分公司配電搶修一班班長張黎明,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他人如其名,31年來,始終秉承“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扎根一線,不僅練就電力運維搶修的絕活,還帶領著“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活躍在愛心服務的街區裡巷。

在單位,他是“看旗爭優”的先進典型﹔同事間,他是扎根一線的技能工匠和創新先鋒﹔百姓中,他是初心為民的“光明使者”。

張黎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品格,扎根基層、埋頭苦干的敬業精神,勇於探索、矢志創新的進取意識,甘願奉獻、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都展現了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優良精神風貌。

不忘初心 人民群眾利益高於一切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就是要不畏艱難、不怕犧牲、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這是上個月,張黎明受邀參加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公開課上的一段講述。

張黎明不僅這樣說,更是這樣做。配網搶修工作不分晝夜,需要隨時待命,特別是風雨雪霧等惡劣天氣。31年來,張黎明極少不在崗位,即使是除夕之夜、兒子高考、父親病重……

“我極少關手機,有時夜裡聽到下雨,就起來穿戴好,把電話握在手裡,或者干脆到班裡看看,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趕到搶修現場。”翻開搶修工作單,大多數的搶修工單都有“張黎明”的名字。

2012年7月26日,暴雨中的抉擇深深印在張黎明腦海,天津地區遭遇60年一遇的暴雨突襲,當時張黎明正在病房陪伴病危的父親,雨聲卻攪動著他的心。沒有絲毫猶豫,他留下前來送飯的妻子,毅然趕到搶修班,剛進門就接到新港四號路港39線路電線斷落的故障電話,立即出發趕往現場。

那一晚,張黎明和同事跋涉在雨水中,車陷下去,就用手推,小區路窄,就一起蹚水走﹔那一晚,張黎明沒有喝一口水、吃一口飯,和同事在暴雨中奔波近8小時﹔那一晚,從17點開始,共完成報修工作81件,所有搶修任務全部完成已是次日凌晨1點。工作服由干到濕,又由濕到干,雙手被浸濕的手套泡到發脹,疲憊不堪的張黎明回到醫院,看到重症病房的父親和忙碌的妻子,愧疚地流出淚水。

在張黎明心中,“大家”永遠放在“小家”前面,他常說:“不管什麼時候,不管從事哪個崗位,干好本職工作就是對黨最大的忠誠。”

在張黎明的心中,他是黨的孩子,一舉一動都屬於人民群眾,隻需一聲召喚,他就出現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何麗,7年前,她還是天津市濱海新區擁軍裡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如今認識張黎明的7年間,她跟社區百姓一樣,把張黎明當成了自己家人。

她回憶,2016年11月20日,一場大雪襲津,雨雪結冰威脅著供電線路安全。當晚,小區忽然停電,居民打電話給張黎明求助,張黎明一句“馬上到”讓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不到半小時,張黎明的搶修車就趕到小區,20多戶居民不顧風雪迎在小區門口。

張黎明簡單和大家打過招呼,就火速開始排查。發現是一段埋在地下的電纜出現故障。張黎明知道,這種故障不難排除,隻要爬到電線杆上將相應刀閘斷開進行隔離,小區就能恢復供電。可當他和同事到電線杆旁時卻犯了難,隻見電線杆已在風雪中結冰,摩擦力太小,用於登杆的腳扣固定不牢,難以攀爬。

張黎明和同事們緊急商議出救急辦法:砸開一段冰層,裝上腳扣,張黎明與其他兩名人員作為“人梯”,用肩膀牢牢頂住腳扣,托舉操作人員用加長至5米的拉閘杆上杆作業。風雪正急,寒風刺骨,看著張黎明他們在惡劣天氣下作業,居民的心提到嗓子眼兒。

“好了!”居民們聽到的依然是那句熟悉的話語,這句話在寒冬裡是如此暖心。

“我第一次走進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一進門,就發現了滿屋子的錦旗,還有很多榮譽証書和獎牌。看到這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想,那些錦旗、証書和獎牌的背后,是怎樣的令人感動的故事。”何麗說。

“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總書記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至高無上,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當選為十九大代表后,張黎明倍感肩頭責任更重了。十九大閉幕后,張黎明先后29次參加天津市國資委、天津市總工會、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組織的宣講活動,結合自己工作實際,聚焦學懂弄通做實,與廣大黨員干部、青年、農民工、學生等面對面交流心得,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送到機關企業、部隊單位、車間工地和田間地頭。

扎根基層 傳承擔當鑄就工匠精神

1987年,年僅18歲的張黎明從天津電校畢業,入行第一天,就進入一個“紅旗班組”。在這裡,誰有技術特長、急難險重誰沖得上去誰就是“英雄”,這深深影響了張黎明,讓他堅定了扎根一線的決心,31年來,他不願升到管理崗,主動請纓重回一線。

張黎明服務的轄區是天津市濱海新區,是北方第一個自貿區,落戶其中的世界500強企業達140多家。作為所在班組的負責人,保障區域用電安全、及時排除故障隱患是他的首要任務。

巡視、搶修、操作……在看似簡單的工作中,他堅持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工余時間巡線8萬多公裡,親手繪制線路圖1500余張,累計完成故障搶修、倒閘操作等2萬余次,從未發生過安全事故,梳理分析上萬個故障,練就了快速處理故障的絕活,積澱出電力一線工人的工匠精神。

張黎明的這手絕活得益於他的工余愛好──“溜達”,他總是沿著電力線路“溜達”,並不時掏出小本記錄線路沿途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回去再把一條條線路圖精確地繪制下來,並弄清所有配電線路所帶的用戶及用電性質。慢慢地,他對單位所轄線路全部參數指標、安全狀況、沿線環境及用戶特點等情況了然於胸,不僅線路所處位置和運行狀況在他心中非常清晰,伴隨長期搶修實踐,他對故障的判斷也更加精准,能夠根據停電范圍、故障周圍環境、天氣情況、線路設備健康狀況以及線路保護動作情況等,迅速判斷出事故基本性質和位置,准確地判斷出故障成因和故障點,每每能在搶修任務中為及時恢復送電贏得寶貴時間。因此,張黎明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搶修“活地圖”。

2016年7月20日,天津迎來一次暴雨。張黎明負責搶修工作,對於哪些地區增派人力,哪些線路加強巡視,哪些小區低壓電網薄弱,張黎明了如指掌。他很快將搶修人員分為三組,指定了搶修車和搶修人員所在位置,各就各位,整裝待命。果不其然,凌晨5點多,某線路跳閘導致一泵站水泵無法抽水,處於核心地段的北塘地道積水半米多深,嚴重影響出行安全。張黎明接到搶修電話后,告知對方5分鐘趕到泵站。

“這麼快?”泵站負責人很是納悶,而當對方看到張黎明率領第一組搶修人員來到他面前時,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很快,張黎明布置好應急搶險措施,由於小路泥濘不堪,很多地方積水沒過膝蓋,搶修車根本開不到故障線路跟前,他們就帶著工具蹚水前行。大風裹脅著豆大雨點灌進雨衣,他們深一腳淺一腳摸索前行,一段、一段巡視,平日隻需3分鐘的路程,他們足足走了20分鐘,最終到達故障點,開始緊急搶修。清晨時,人流車流行駛在早高峰的路上,許多積水險情已被排除,殊不知,張黎明他們在暴雨中先后到7處線路故障點巡線、搶修。

31年如一日扎根搶修一線,以工匠之心堅守電力工人的初心,通過勤學苦練、技術創新和崗位奉獻,張黎明成為電力搶修領域的行家裡手。

“張黎明在工作上的精益求精是真正發自內心對工作的熱情。”同事張可佳說,張黎明為將經驗傳授給大家,梳理分析上萬個故障,形成50多個案例,總結形成“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庫”和“搶修百寶書”,用錄音、視頻等方式向身邊員工傳授,將其中常用的11個搶修小經驗、8大搶修技巧、9個經典案例,印成口袋書,指導電力搶修高效開展。

特別是在改進關鍵“小處”,抓好精益管理的重要“小事”方面,發明“黎明急修BOOK箱”,將搶修工具定置定位擺放,省去了翻找時間﹔將搶修車輛車頭一律向外停放,減少了車輛掉頭時間,出車時間由平均5分鐘減少到2分鐘以內﹔優化改進搶修工作流程,推廣實施以“受理、行動、評價、分析”為主要內容的“AAEA”搶修管理模式,將高壓故障平均處理時間由3小時縮短到1小時甚至更短。張黎明這種在工作中凡事“較真”、對待工作講究而不將就的精神,使故障搶修時間更短,搶修工作效率更高。

“踐行工匠精神就是要有傳承和擔當精神,要專業專注、持續改善,更要有為民情懷。”張黎明說,要繼續將國家電網公司的社會責任落到實處,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服務民生的實際行動,帶領更多的隊員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

勇於創新 展現新時代產業工人新面貌

張黎明擅長技術創新,對創新更有自己的理解。他說:“創新的過程是快樂的,創新的成果會讓工作充滿成功感和獲得感。這種成功感、獲得感就是讓老百姓感覺不到停電,用我們的創新讓百姓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這是張黎明的想法,也是他創新的原動力。張黎明從一名普通工人逐漸成長為行業裡響當當的創新先鋒。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中,團隊開展的技術革新多達400余項,大家創新成果的經濟效益超過1億元。

“可摘取式低壓刀閘”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張黎明發現,社區用電超負荷或遭遇暴雨雷電天氣時,線路變壓器易發生保險片短路燒毀故障。以前,作業人員須爬上電線杆帶電更換保險片,正常搶修耗時45分鐘左右。而一個變壓器出故障,起碼會影響150戶居民正常用電。停電維修,老百姓隻能干等。為攻克這一難題,張黎明和同事反復試驗,終於發明出一種一體式絕緣拉杆。利用物理學重力跌落原理,巧妙地將刀閘設計成可摘取式,搶修員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換,修復時間一下子縮短至8分鐘,既安全又省時。這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並得到廣泛推廣,僅這一項小革新每年就可創造經濟效益300多萬元。

在張黎明的身上,體現出很多新時代產業工人的閃光點,作為濱海供電公司創新發展的帶頭人,他帶領的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其特色更多體現在技術“創新”上。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從組建伊始就對備品備件進行科學管理,車輛載運等實行定置定位,車輛加裝GPS定位和電腦索引線路圖等。在他帶動下,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的“小改小革”蔚然成風,一件件小發明、小創造都是服務隊在實踐中總結研發的創新成果。

張黎明是個有心人,他將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與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的成長結合起來。“沒有完美的個人,隻有優秀的團隊”,在他看來,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他要將這支隊伍打造成“能夠為同行業提供急修服務示范標准,提供電力緊急故障處理經驗的專家型團隊”。

榜樣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自2011年張黎明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創新孵化基地、創新工作室和班組創新工作坊的“三級聯動”機制應運而生,著力打造“眾創、青創、班創”平台。在他的帶領下濱海供電公司先后孵化出“志鵬”“蒲公英”“金種子”等班組創新工作坊8個,創客隊伍由最初的十幾人,逐步發展到如今的157人,獲國家專利140多項,並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勁號角。張黎明創新工作室堅持產學研深度融合,為企業創新再添新色彩。

創新的腳步一刻不曾停止,2017年以來,為解決帶電作業安全風險,張黎明和他的同事利用傳感、識別、認知等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帶電作業機器人研究,成功研發導線上的“鋼鐵俠”──基於人工智能的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

今年,帶電作業機器人研發快馬加鞭,進入產學研深度融合新階段,“激光雷達+雙目視覺”識別系統正在加快研發,機器人將由單臂操作轉變為雙臂操作。今年年底前,機器人將可從事配網帶電作業全部工作,實現操作型機器設備向智能化機器人的跨越。該成果將減少工作人員高空作業以及避免高壓觸電,提升供電可靠性。項目成功入圍天津市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

張黎明說:“創新不怕小,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就是創新。創新還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敗。這才是我們新時代產業工人該有的樣子。”

甘願奉獻 有黎明的地方就有光明

除了搶修班班長,張黎明還有一個特殊的“頭銜”──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工作閑暇,他為這個“頭銜”傾注更多精力與熱情,他總是說:“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這幾個字的分量很重,這面旗幟既然打了出來,就意味著責任和奉獻。”

張黎明常說:“我就是一個為老百姓做事的供電服務員”,於是,他把手機號印在社區敬老助殘服務卡上、街道市民服務手冊上、便民愛心卡上……

“謝謝,謝謝,多虧你們幫忙,以后霧霾天,我們老人就可以在室內活動了。”2013年12月10日,塘沽丹東裡社區老年活動室完成裝表接電,社區主任一把握住張黎明的手,激動得連連道謝。就在幾天前,張黎明接到社區主任求助電話,反映社區一些老人愛好下棋,平時都在戶外活動。可隨著天氣轉冷,且霧霾嚴重,考慮到老人身體狀態,居委會打算將社區門口一間小空屋開放,供大家開展文體活動。老人一開始挺高興,可沒過幾天,人就越來越少了。原來,這間屋子長期空閑,根本就沒有電源。冬日下午4點以后,室內光線就暗得什麼都看不見了。社區主任急了,首先就想到給張黎明打電話。

張黎明第二天一早就跑到現場了解情況,並安排人從業務申請、現場勘查到接線裝表,全程引導辦理全部手續,一周的接電工作流程3天就辦完。社區主任一提起這事兒,就贊不絕口:“黎明服務隊真是我們丹東裡貼心的‘電保姆’。”

“節能互助、點亮鄰裡”公益項目,使600多層老舊樓道告別黑暗,近2000戶居民從中受益。該項目源於張黎明到老舊小區搶修或看望孤寡老人時的觀察和思考,這些小區樓道大都光線不好,腿腳不便的老人行動更為艱難。張黎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和公司的青年志願者們商量解決方法。終於,他從網上找到一種能聲光控制的LED節能燈泡,非常節能,一年使用電費僅需1.5元左右。他還將濱海新區發放給他個人的1萬元文明個人獎金悉數捐出,成立“黎明·善小”微基金,用來購買這種LED燈泡,為社區居民帶去了光明。

10年來,張黎明和“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走進社區保民生,與11個社區150余戶老弱孤殘住戶建立幫扶關系﹔走進石化企業和“大火箭”基地,安全檢查保供電﹔走進鄉村,推行節約用電小竅門,增加電力設備讓農村告別低電壓﹔走進校園,向孩子們宣傳安全用電常識﹔走進醫院,檢修線路保安全……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20支分隊、326名隊員已經把志願服務制度化、常態化,累計開展志願服務近萬次,惠及居民10萬余戶。每月的服務出勤表裡詳細記錄著他們走訪慰問烈軍屬、殘疾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他們用點滴奉獻,詮釋著“客戶所需、黨員所及,讓黨旗飄揚、讓百姓滿意、讓愛心傳遞”的鄭重承諾。

張黎明一身工裝四季穿在身,他代表一個產業工人對自身崗位的無限熱愛,他說:“我要時時刻刻牢記自己是一名電力職工,時時刻刻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

有黎明的地方就有光明。從搶修到創新,從管理到服務,張黎明的每一個行動,每一次出發,都是為了點亮萬家,讓光明溫暖人心。出席黨的十九大歸來,張黎明更加篤信,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奮斗者是最幸福的。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