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張黎明:用創新服務點亮萬家燈火

孫玉鬆

2018年05月24日07:47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張黎明:用創新服務點亮萬家燈火

縱橫交錯的高壓輸電線路,猶如大地上的琴弦,連綿不斷,點亮了萬家燈火。但受天氣、季節及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干擾,它們偶爾也會出現斷點,此時,電力搶修工人便成了再次點亮光明的人。

年近五旬的張黎明就是這樣一名電力人。身為國網天津濱海公司運維檢修部配電運檢室黨支部副書記兼配電搶修一班班長,他在鐵塔線路間爬上爬下,一干就是30年,成為了百姓心中的“光明使者”。

“這麼多年,我從未關過手機”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就是要不畏艱難、不怕犧牲、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這是今年4月16日,張黎明在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公開課上的一段講述。

配網搶修工作不分晝夜,需要隨時待命,特別是遇到風雨雪霧等惡劣天氣。“這麼多年,我從未關過手機,有時夜裡聽到下雨,就起來穿戴好,把電話握在手裡,或者干脆到班裡看看,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趕到搶修現場。”翻開搶修工作單,幾乎每一次搶修記錄中都有“張黎明”的名字。

2012年7月26日的那場暴雨中深深印在張黎明腦海中。那一天天津地區遭遇60年一遇的暴雨突襲,當時張黎明正在病房陪伴病危的父親,雨聲卻攪動著他的心。留下前來送飯的妻子,他趕到搶修班,剛進門就接到天津新港四號路港39線路電線斷落的故障電話,張黎明立即出發趕往現場。

張黎明永遠將“大家”放在“小家”前面,他常說:“無論在平常還是在關鍵時候,不管在哪個崗位,干好本職工作就是對黨最大的忠誠。”

茶余飯后走成“活地圖”

從業30年來,張黎明始終堅持在一線,茶余飯后走街串巷巡線8萬多公裡,繪制1500多張線路地圖,為故障搶修爭取寶貴時間,被同事形象地稱為“活地圖”。

張黎明的這手絕活得益於他的工余愛好——“溜達”,他總是沿著電力線路“溜達”,並不時掏出小本記錄線路沿途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慢慢地,他對單位所轄線路的全部參數指標、安全狀況、沿線環境及用戶特點等情況了然於胸。

不僅線路所處位置和運行狀況在他心中非常清晰,由於長期搶修實踐,他對於故障的判斷也更加精准,可以根據停電范圍、故障周圍環境、天氣情況、線路設備健康狀況以及線路保護動作情況等,迅速判斷出事故的基本性質和位置,准確地判斷出故障成因和故障點,每每能在搶修任務中贏得寶貴時間,盡快恢復送電。

他還將多年遇到的近萬個故障總結成50多個案例,形成“急修案例庫工作法”和“搶修百寶書”,將常用的搶修經驗、技巧、經典案例印成“口袋書”,與同事分享共用。

張黎明說,踐行工匠精神就是要有一種傳承和擔當精神,要專業專注、持續改善,更要有為民情懷。

如今,他的手機號出現最多的地方,是社區敬老助殘服務卡上、街道市民服務手冊上、便民愛心卡上。以張黎明名字命名的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更是將“黎明出發、點亮萬家”服務百姓的真情送到千家萬戶。工作以來,他累計完成故障搶修、倒閘操作等作業2萬余次。

潛心鑽研 成為“藍領創客”

“服務沒有最好,創新就能更好”,這是張黎明常說的一句話。他時刻留意工作和服務中的“疑難雜症”,將點滴創新火花變成創新火炬,成為點亮萬家的藍領創客。

張黎明在工作中發現,社區用電超電荷或遭遇暴雨雷電天氣時,線路變壓器易發生保險片短路燒毀故障。以前,作業人員需爬上電線杆帶電更換保險片,正常搶修耗時在45分鐘左右。他和同事一起反復試驗,歷經無數次失敗,終於發明出一體式絕緣拉杆,巧妙地將刀閘設計成可摘取式,搶修員不用爬電線杆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換,修復時間一下子縮短至8分鐘。如今,這項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並得到廣泛推廣,僅這一項小革新每年就可創造經濟效益300多萬元。

在配電搶修中,對故障設備的定位查找佔了整個事故搶修的很多時間。張黎明召集青年骨干歷時3個月研發出“配電設備地圖APP”,並將此軟件植入到現有的搶修移動終端PDA中,實現了配網設備的快速精准定址定位,設備定位時間大幅下降60%。

2011年,張黎明創新工作室成立,成為有志創新者的“頭腦風暴場”。工作室成立以來,張黎明帶領同事們實現技術革新200余項,獲得國家專利130余項,20余項成果填補了智能電網建設空白。創新工作室還孵化出“星空”“蒲公英”等8個創新工作坊,培養出眾多“藍領創客”。

張黎明堅信“把工作干出彩就是對黨最大的忠誠”,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他表示將繼續堅守電力搶修一線,以更便捷的服務、更精湛的技術、更務實的作風,展現當代產業工人的時代風採。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