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6日10:06 來源:福建日報
喜訊4月從意大利羅馬傳來。在第五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尤溪聯合梯田作為“中國南方稻作梯田系統”四個子項目之一,獲頒“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証書。深山碧玉從此走出深閨,走向世界。
無獨有偶,4月上旬,尤溪縣桂峰古民居景區獲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繼湯川俠天下、朱子文化園后的又一個4A級景區。至此,尤溪已有3個4A級、3個3A級國家旅游景區。而在2015年底以前,尤溪全縣A級景區數為零。
以龍頭帶動全域旅游,以全域旅游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傳統農業大縣尤溪,正在經歷一場發展觀念、發展方式的全方位嬗變。
從“吃飯農業”到“功能農業”
5月中旬,聯合梯田正迎來新生。
在聯合鎮東邊村,景區大門、旅游服務中心、旅游公廁等工程正在抓緊建設。東邊村村支書蔡啟錫告訴記者,這是今年初剛剛開工的錦繡梯田旅游項目,總投資2億元。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金字招牌的取得,打破了聯合梯田旅游招商難瓶頸。
綿延於聯合鎮8個建制村的聯合梯田規模宏大,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依山開墾,傳承千年,聯合梯田形成一套獨特的灌溉體系。通過人工挖掘水渠和溪流,使山上涵養的水源流入村庄和梯田,一部分滿足村庄的人畜飲水需求,另一部分滿足梯田耕作需要。田中有寨,寨中有田,人與自然在這裡和諧共存。
聯合梯田多年前就先后被評為世界十大梯田和中國五大魅力梯田之一,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同時,由於人口外流,這裡出現梯田拋荒現象,被認為是“可持續發展典范的農耕稻作文化”一度面臨難以持續的危機。
鎮裡曾想通過收取門票的方式發展旅游,但發現行不通。2014年,鎮裡好不容易引來一家旅游公司幫助開發,卻因為“門票都沒地方收”搖搖頭便走了。農業鄉鎮就不能搞旅游嗎?
在俠天下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池昭穩看來,答案是否定的。5年前,他被湯川鄉胡厝村的山水所吸引,決定在尤溪開發以俠文化為主題的山水體驗旅游景區。2014年底,景區試營業一個月,過去這個“施工隊連吃面都找不到地方”的小村庄,每天迎來3000多名旅客,全鄉1.8萬人口有5000多周邊群眾因它吃上了旅游飯。
正是看中旅游帶來的綜合效應,2015年底,尤溪首次提出“我家在景區”的發展目標。這個擁有朱子故裡、中國傳統古村落、土堡、銀杏林等旅游資源,金柑、綠竹、竹子、油茶等四個“中國之鄉”,“尤溪綠筍”“尤溪綠茶”“尤溪茶籽油”“尤溪金柑”“尤溪紅”等5個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的傳統農業大縣,由此邁上“全域旅游”的轉型升級之路。
處處皆景非處處造景
“除了正在建的梯田休閑觀光區、生態休閑自駕車露營地、梯田攝影、書畫展示館、田間咖啡館、農特產品購物街等配套項目也正著力動工。”聯合鎮黨委書記陳祥耀告訴記者,“這一切的前提是保護,不搞大拆大建,目的是通過提升公共服務體系和公共基礎設施,為游客提供良好體驗。”
保護,從梯田復墾開始。針對拋荒現象,尤溪安排專項資金對復墾和種植進行補助,2017年完成核心區929畝拋荒田復墾﹔“公司+基地+農戶+標准”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村民收益。
東邊村村民李時運,此前試種1畝紅米,每公斤售價20元,是普通優質米的數倍,這回他果斷擴大種植15畝。
錦繡梯田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祥前說:“梯田核心村將以田地、專項扶貧資金入股等方式參與梯田保護開發。景區門票收入及旅游業態將以分紅的形式返回給農民,形成緊密利益共同體。”
保留傳統的生產方式,也保留下傳統農耕文化。聯合梯田還保留著耕牛節、伏虎廟會等農耕時節的慶典儀式,農耕文化融入當地農民四季生活。梯田人家傳唱的山歌、農諺,宋代大儒朱熹留下的古詩詞,以及這些傳統文化節日都已編入尤溪縣中小學鄉土教材。觀景之外,游客在尤溪可以品朱子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
“我家在景區,表面是賣風景,其實賣的是文化。既然文化是最好的風景,那又何須大拆大建。”尤溪縣委書記楊永生說,處處是景並非處處造景,因地制宜,科學謀劃,不管本地居民住在哪裡,都像住在景區一樣,青山縈翠,碧水流雲,整潔美觀,秩序井然。近年來,尤溪先后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和福建省全域旅游試點縣。
觀念轉變也需制度跟進。2016年,尤溪縣首次將旅游工作納入鄉鎮年終考核體系——總分100分,旅游佔7分。以“六不六多”為標准: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搞村裡的寬馬路,不過多使用水泥鋼筋,不在門前屋后搞過度硬化﹔多依山就勢、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庄綠化、多用鄉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
新思路新主體新活力
放眼尤溪,一個包含“一心、兩帶、兩體、五區”,輻射全縣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以旅游綜合服務中心為核,東部鄉村文化體驗旅游帶、西部生態休閑康養旅游帶聯動,東、西部田園綜合體為睛,鄉愁風情體驗區、農耕文化體驗區、鄉村休閑度假區、綠色康體養生區、山水生態休閑區互動發展。
尤溪口鎮,位於尤溪河匯入閩江的匯合處西側,水口水庫上游,是尤溪縣乃至三明市通往閩江的唯一口岸,人口僅890人。去年以來,鎮裡陸續開展了主街道白改黑、人行道景觀提升、房屋立面修繕、燈塔公園等一系列基礎提升工程,並結合庫區移民小鎮特色,規劃打造漁樂小鎮。
“整個鎮變了一個樣,非常漂亮!”在鎮上開漁家樂的鄭金旺,瞅准商機,大刀闊斧著手改造提升。目前,漁家樂正重新裝修,計劃這幾天重新開業。
“有山有水有文化,家鄉這麼美,沒有新業態怎麼行?”在尤溪,像鄭金旺這樣的“新農人”越來越多。蔡華續去年返鄉帶頭成立了桂嶺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看中的正是洋中桂峰村的“錢景”。
眼下,桂嶺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福建五行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展開合作,計劃創建生態循環休閑健康智慧農業園區,總面積8000多畝。目前,已實現土地流轉4000多畝,打造集生態循環有機種植養殖農業、農產品粗加工、休閑游樂觀光、農耕體驗、農業文化實踐教育、養身健康、民俗民宿農家樂為一體的生態園區。
“新農人”們謀劃跳出山水,深入挖掘尤溪本土農耕文化、飲食文化和鄉土文化,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創建休閑農業品牌,打造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景點。
目前,悠游下村、萬畝吉祥茶文化園等10多個重要建設項目正在加快打造﹔15條精品旅游路線、二日深度游線路、外部旅游線路設計等多元化線路已經形成。(記者 方煒杭 通訊員 邱慧敏)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