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7日09:28 來源:遼寧日報
綠野春風起,耕田正當時。
春耕生產的質量直接關系著全年農業農村發展,更關乎農民增收致富。今年是鄉村振興開局之年,也是全省深化改革年,如何邁好第一步?透過春耕,可察全局。
年初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全省各地早謀劃、早部署、早落實,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扎實推進春耕生產工作,全省春耕備耕工作實現良好開局。
改革為先,質量為重。春天裡,田野中,我們看到了農業生產的新氣象、新作為和新篇章。技術、綠色和品牌意識已深深扎根在很多農民心裡,春耕生產正積極推進農業由傳統向現代、粗放向集約、低效向高效轉變。
新技術新機制新農民 共同開創鄉村新未來
填土、播種、覆土、裝盤……
5月,在鐵嶺開原市慶雲堡鎮朝光村的一塊稻田地裡,採用機械化育秧,一台育秧播種機1小時就完成了約1.33公頃稻田的播種任務。
“機械化育秧不僅撒籽密度均勻,苗兒出的也一致,省工省力,便於管理。以前半個月的活,現在兩三天就干完了。”慶雲堡鎮農科站站長宋宏宇說。今春,慶雲堡鎮計劃播種水稻近7333.33公頃,全部採用機械化育秧。
在鐵嶺,當地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求,通過媒體和農業技術人員等多種渠道,向農民推薦了水稻雙減(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及綠色防控技術、遼北地區高粱高產栽培技術、遼北地區谷子高產栽培技術等11項農業主推技術,指導農民科學備耕。
鐵嶺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說,這些農業技術集中體現了近年來鐵嶺主要農作物農業科技成果的集成創新,既考慮了廣泛的適應性,保証全市不同地區都能覆蓋到,又突出了在生產上的主導作用。
偏遠農村的農產品運輸是個問題。在大連,隨著農村物流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開展,農民將可通過農村物流配送平台,在田間地頭實現用手機APP叫車運貨,在解決車貨對接不暢的同時,還可享受公道的運輸價格。
田間地頭的技術變革,解放了生產力,也為豐收打下了良好基礎。來自省農委的數據顯示,去冬今春,全省各級農業部門已舉辦各類科技培訓9607場次,培訓農民117.8萬人次。今年春耕中,全省各地堅持創新驅動,用科技創新夯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越來越多帶著科技元素的現代化手段讓農業生產朝著更加標准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發端於農村的改革開放推進至今日,鄉村振興依然要靠改革。堅持改革為先,黑土地上發生的新變化正在為老工業基地積蓄振興新動能。
土地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也是農村改革的關鍵。
借助土地確權,阜新市彰武縣率先開展“互換並地”,村民的地由分散變集中,大型農機有了施展空間,降低了村民種植、田間管理及收獲成本。
這一改,讓7年來一直到鄰村租整塊地種烤煙的彰武縣前福興地鎮徐家村村民田靖平感受到了實惠,“通過‘化零為整’,我家的7塊地變成了一大塊地,今年我不用租地了,自家地上就能種,節省了一筆租金。”
這個春天裡,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大營子村村民孫寶恆同樣充滿干勁兒。自從將土地入股謙朴食用菌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后,他的地每公頃保底收入1.5萬元,是過去種玉米時收入的3倍。再加上給合作社打工的收入,孫寶恆有了“雙保險”。
土地“活”起來,鄉村才能“旺”起來。我省各地正在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互換並地”試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等方面著力,進一步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激活土地更大潛能。
新時代的春耕需要人才,新時代的改革呼喚人才。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才奔向遼寧鄉村,這個春天裡,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正在黑土地上拔節生長。
走進朝陽市朝陽縣大廟鎮鞠杖子村,於虎元的食用菌基地試驗區大棚裡,肥厚的平菇正從菌袋裡探出來,鮮嫩可愛。
返鄉創業的於虎元說,他們企業研發出的“菇農樂”系列食用菌專用增效劑和防污染劑兩項國家級發明專利,填補了國內食用菌技術空白。新技術、新產品提高了平菇產量,降低了污染率,實現增收20%。
從省、市、縣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選派1萬名以上干部到鄉鎮和村工作﹔加大以“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當前,我省正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讓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進入鄉村,助推現代農業發展,也助力春耕生產。
春耕年年有,農情卻年年變。我省春耕新圖景的背后,恰好是農業生產的深刻變革,新技術、新機制、新農民的疊加共振,開創著鄉村新未來。
重質量興綠色強品牌 多措並舉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今年是農業農村部確定的“農業質量年”,我省提出,從春耕開始,要主動引領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
走質量興農之路,是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堅持質量為重,我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優生產結構,調綠生產方式,多措並舉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質量興農,調整結構是重點。
春播是安排茬口、調整結構關鍵一季,要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務歡池鎮有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有春在不斷探索提質發展之路。今年春耕前,合作社已經與270戶社員達成協議,托管現有400公頃農田,在種植傳統玉米的同時,調整出一部分土地改種優質花生和高端高粱,再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延長花生和高粱的產業鏈條。
“以前花生和高粱我們也種過,可因品質較差,往往是搭了辛苦還賠錢。這回我們不但請了農業專家,也購買了優質良種,向高質量發展要效益。”李有春說。
李有春們的改變,正是我省農業生產轉型升級的縮影。放眼遼寧,春耕生產正和結構調整一起推進。省農委介紹,今年我省繼續開展種植業結構調整,全省預計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4萬公頃以上,主要發展優質水稻、專用大豆、特色雜糧、出口型花生以及設施蔬菜、中草藥等高效作物,優質特色高效作物種植面積將繼續保持穩中有增,進一步推進種植結構優化、種植效益提升。
質量興農,要靠綠色打底。
在葫蘆島市南票區金星鎮網戶村,走進金星更好家庭農場場長高建新的蔬菜大棚,滿目蔥翠,西紅柿和茄子長勢喜人。
“這種西紅柿摘下來可以直接吃,是純綠色無公害產品。” 高建新說。看中綠色農業發展前景,身為“80后”的他大學畢業后選擇返鄉創業,如今,他的家庭農場蔬菜大棚已經發展到200多棟,數量上比去年翻了一番,高品質綠色蔬菜讓家庭農場的顧客會員由400多戶增至1000多戶。
在我省,許多像高建新一樣的“新農民”正在把綠色、優質、安全的發展理念深植黑土。我省正推動實施農業綠色發展工程,積極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區域循環農業項目區,力爭實現新的突破。
質量興農,品牌是抓手。
5月初翻地育苗,11月初草莓上市,直至翌年5月銷售結束。在丹東東港,約9萬戶草莓種植戶就這樣周而復始地辛勤勞作著,同時還有2000余名經紀人以及百余家企業從事草莓產業,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鏈條。
“東港草莓”的品牌暢銷全國,靠的是品質的不斷升級,市場的有效拓展。
育品牌如種樹,根固才能枝繁葉茂,質量是立足市場之本,也是品牌價值實現的根本原因。隻有多年如一日嚴把質量標准,品牌形象才會在消費者心中慢慢積澱。
農業有其特殊性,靠單個市場主體往往難以打造出好品牌。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是一條路子。
公用品牌建設,全省各地都邁出了扎實步伐。
沈陽正持續實施品牌培育工程,專門成立了農業品牌發展促進會,編制了十大農業品牌打造規劃,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大連通過重點培育並做大做強“大連大櫻桃”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積極推進品牌農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今年我省將加快實施農業品牌建設工程,打造一批區域農產品、大宗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產品品牌,全年認定遼寧名牌農產品10個以上,叫響“品牌遼寧”。
優質供給加上去,低端供給減下來﹔“綠色有機”加上去,農藥化肥減下來﹔品牌意識加上去,無序發展減下來……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我省全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春耕如多棱鏡,悄然展示了傳統農耕方式在新時代的變化,也呈現出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走進新時代,開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遼寧人正在春種中揮洒汗水,播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希望。(記者/董翰博 李江天)
| 相關專題 |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