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四川黨的建設

柳街以詩歌為載體,傳承、弘揚先進文化,勾勒出一幅新時代鄉風文明的嶄新鄉村畫卷

鋤頭種糧筆種詩

2018年05月02日16:09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人間四月,草長鶯飛,走在都江堰市柳街鎮的社區與村庄,隨處可見農民詩歌的蹤影,濃濃的詩意在潔淨如洗的房前屋后“肆意彌漫”。自2003年柳風農民詩社成立以來,文化底蘊深厚的柳街大地,便因傳承與創新詩歌文化,營造出更加濃郁的文化氛圍,由此煥發出更加蓬勃的文化生機。被詩歌浸潤的家園,被詩意裹挾的柳街,潔淨安寧、民風淳朴、安居樂業,一幅新時代鄉風文明、萬象更新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詩意沃土 孕育全國首家農民詩社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03年。

邱崗、程光林、周興強、劉宗德等柳街鄉土文化人士,像往常一樣聚在一起茶敘,不知其中哪位將詩歌話題延伸到了成立農民詩社,這恰恰道出了大家的心聲,眾人紛紛表示認可。就這樣,全國首家農民詩社——柳風農民詩社誕生了。

最初詩社的成員,僅僅隻有邱崗等四位發起人,如何吸引更多有詩歌創作興趣的農民加入詩社,讓詩社真正成為廣大農民的精神家園,是當下最要緊的事情。“我們會經常搞一些詩歌活動,也會請市文化館的老師來做詩歌講座。”柳風農民詩社社長邱崗坦言,這些活動激發了不少農民的創作激情,大家紛紛提筆作詩並積極加入詩社。

楊奇旭便是其中一名。彼時,他以農民工的身份輾轉在全國各地的建筑工地。閑暇時,他十分熱愛看書,偶爾也寫點詩歌。2005年返鄉后,他聽說柳街成立了農民詩社,隨即加入。他說,“加入詩社,就找到了組織”。確如其言,加入詩社后,楊奇旭的創作熱情更加高漲,寫下一首首謳歌鄉村、謳歌生活、謳歌時代的優秀詩作。2017年,他的詩集《七裡壩之戀》由四川黨建期刊集團、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這在柳風農民詩社,甚至全國詩歌界都引起不小的關注與反響。

柳風農民詩社從成立至今,像楊奇旭一樣用詩歌“耕作”的農民詩人為數不少。邱崗表示,經過十余年發展,詩社成果豐碩,目前已有農民會員120余人,創作新詩、傳統詩詞、民歌等3萬余首(篇),在全國各級各類報刊發表3000余首(篇),編印成集《柳街農民詩歌叢書》10余冊,並有19名會員加入都江堰市作家協會,1名會員加入成都市作家協會,1名會員加入四川省作家協會,帶動鎮域內學詩、寫詩超過500人。

春風化雨 農民詩歌刮起文明鄉風

“詩歌確實豐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讓我在紛擾喧囂的世界能抱定一顆與世無爭的心。”楊奇旭在詩意的世界裡找到了安放心靈的淨土。無獨有偶,七裡社區農民姜群瑤同樣也因寫詩,尋到一方精神的樂園。姜群瑤說,以前,睡覺前的標配是玩手機,而如今卻是看書、寫詩,樂於享受詩意的“鳥鳴”與“花香”。

春風化雨,詩歌化人。柳風詩社的農民詩人,在實現自我精神滿足的同時,也承擔著鄉村移風易俗的義務。

“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敗政自明。莫怨清廉淡滋味,應愁貪婪鐵窗淚。”在七裡社區,農戶的牆上處處可見這樣的詩作,配以清新明麗的山水畫,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鄉村文明風景。水月社區的農戶牆上,《村規民約》十分醒目:“移風易俗,破除迷信,宴席從簡,反對浪費……院規民約,大家訂立,男女老少,共同遵守”。將枯燥乏味的條條款款改寫成通俗易懂的四字短句,讓普通農民也能輕輕鬆鬆讀懂、弄通並踐行。這些通俗詩作、《村規民約》正是出自柳風詩社的農民詩人之手,他們用詩意的方式悄然傳播著先進文化,弘揚著文明鄉風。

走在鄉間,無論是農戶的房前屋后,還是羊腸小道,都十分潔淨,如同一幅不染塵埃的山水畫,令人心情舒暢。水月社區主任周仕強表示,這些年來以詩歌的方式傳播、弘揚先進文化,傳承優秀家風家訓,大家喜聞樂見、耳濡目染,切實摒棄了不少鄉村陋習,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淳朴的民風。“我們社區成立了鄰裡互助協會、環境保護協會等多個協會,為進一步促進鄉風文明打下了良好基礎。”周仕強以生動的故事闡述著鄉風的轉變:2017年,就讀浙江理工大學的社區居民李潔,其父因車禍喪失勞動力,家庭十分困難,學費、生活費均無力承擔﹔鄰裡互助協會得知情況后,隨即組織村民捐款,共計募捐6300余元,解了李潔的燃眉之急。

這樣的淳朴與善良,在柳街蔚然成風。“忙時各自勤耕種,閑時相聚共吟哦。鋤頭種糧筆種詩,柳街農民最風流。”這首打油詩不僅生動地描繪出當下柳街農民詩歌文化的繁榮景象,也勾勒出柳街鄉村的精神文明風貌。

以詩為媒 詩意柳街邁向文化名鎮

“環境更加優美了、民風更加淳朴了,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周仕強感慨,水月社區每月游客量均超過500人次,由此帶來的年收入超過140萬元,還吸引了安徽衛視《蜜食記》節目組前來錄制,極大地提升了社區的知名度,這真有賴於詩歌文化營造的良好鄉村氛圍。

周仕強的感慨不無道理。柳風農民詩社興起的詩歌文化,不僅成為文明鄉風的有效載體,更成為柳街發展思路的文化內核。

柳街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趙常國表示,近年來柳街緊扣建設集“詩歌文化、生態農業、鄉愁田園、特色民宿、川西林盤”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川西田園文化名鎮,不僅硬件上打造了鶴鳴新村、黃家大院等5個詩歌大院,建成了泉水家園和陶蘭馨居詩歌廣場,水月社區等社區詩歌板報,以及“詩路小徑”和中國田園詩歌資料館﹔也從軟件上支持或策劃開展了系列農民賽詩會、詩歌講座、文藝匯演等活動,精排了“柳街薅秧歌”舞台劇,還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都江堰田園詩歌節”。

農民詩人盡情揮洒、吟誦,黨委政府鼎力支持、建設,柳街正以詩歌的名義,聞名全國。由柳風農民詩社會員收集整理、創新編排的“薅秧歌”成功申報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全力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連續舉辦三屆的田園詩歌節則為柳街披上令人矚目的榮譽光環——2008年國家文化部命名柳街為“中國詩歌之鄉”,2017年中國詩歌學會又授予柳街“中國田園詩歌小鎮”稱號。

倉廩實而知禮節。“物質的豐富與精神的文明相輔相成,柳街的鄉風文明推動著經濟發展,反過來經濟發展也促使鄉風更加文明。”趙常國表示,柳街的鄉村振興將以田園詩歌文化為引領,厚植文化、創新產品、打造名片,讓文明的鄉風吹遍田間地頭的同時,也讓發展的號角響徹廣闊天空。(記者 范宇)

《四川黨的建設》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宋美琪、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