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0日09:48 來源:光明日報
安吉縣梅溪鎮荊灣村一角。資料圖片
長興太湖圖影生態濕地文化園內,青年志願者將一萬多尾花白鰱投放進河道中,以改善水域生態循環,淨化水質。資料圖片
漁民在安吉賦石水庫捕魚。資料圖片
俯瞰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3月2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湖州市長興縣虹星橋鎮鄭家村內,不少民房村舍的牆體上被畫上了3D牆繪,卡通人物生動有趣,成了村庄裡一道亮麗的風景。資料圖片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綠意盡染山岡,清水潺流大地。一陣春風拂面而過,泥土中似乎騰起一縷青煙——在“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省,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生態環境優美。
走進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竹鄉的蔥郁和淳朴扑面而來。一叢一叢的竹庇護著河溪,一叢一叢的竹擁抱著村庄,一叢一叢的竹高上山去,一叢一叢的竹連接著山嶺。間或,杜鵑花擠個角落,熱烈地開著。春天,應該是屬於花的季節,但在安吉,所有的季節都屬於竹。那俊秀、挺拔、茂盛、蔥翠、接天曼舞的竹子,是這塊土地的衣裳。
此處乃竹鄉——唐代詩人白居易這樣說。或許,關於湖州的話題,就應該從竹子開始。
竹林青青,梅花報春:
與自然關聯的審美似乎是這裡的底色
秩秩斯干,悠悠南山,如竹苞矣,如鬆茂矣。《詩經》中的隻言片語,已經在地理和審美上奠定了中國人與竹子之間的特別關聯。
大約在第四紀冰川的后期,太湖周邊的地殼變遷剛剛完成,浙江省的天目山北麓,群山起伏,樹竹交蔭,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天目山和龍王山自然保護區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安吉就坐落在這綠水青山之中。《尚書·禹貢》記載:“震澤底定,筱簜既敷”,意思是太湖一形成,其周邊就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竹子。
在吳根越角的浙北,有一片大竹海,這片密林毛竹組成的竹海面積達108萬畝。“安且吉兮”——安吉由此得名。竹子成為安吉的符號,也是安吉萬物生息的根源。安吉人引以為傲的清代書畫家吳昌碩,不但率領鄉眾設立了“闔村公禁”碑,還親筆起草了“嚴禁風木碑記”。他希望每一位安吉后人,都不要忘記保護環境,守護竹海。
百年后,竹林依舊青翠。有人說,是因為安吉人善待竹子,竹子才還他們以生命的饋贈。
竹能食——
安吉最大的筍制品出口企業——浙江耕盛堂生態農業公司董事長伊奎鑫說,由於筍中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維生素B以及磷、鎂等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成分,加之鮮、嫩、香、脆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使得人們百吃不厭。安吉烹飪師傅曹位鈞分別以燴、爆、炒、燜、熘、蒸、煮等10余種烹飪方式呈現出近200道菜式,成就了著名的“百筍宴”。“我們的產品出口到日韓等國家,也很受歡迎,今年的銷售目標是突破1億元。”伊奎鑫說,“在我們公司,基層員工的年收入也超過5萬元,竹筍讓大家有了不錯的收入。”
竹可玩——
依山傍水的天荒坪鎮五鶴村,竹海連山,滿目蒼翠。在這裡拍攝的電影《臥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四項大獎,這也讓此地美景聲名遠揚。中國生態影視基地的授牌,讓100多部經典影片在此拍攝,安吉旅游由此開啟了新篇。自2005年后,在因竹而聞名的安吉,景區景點如雨后春筍:日本唯一輸出國外的凱蒂貓品牌——天使樂園、亞洲最大的水上樂園——歡樂風暴、裝機容量亞洲第一的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江南天池等30個景點景區開門迎客,國家旅游度假區實至名歸,2017年共接待游客223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82億元。
竹宜用——
2016年初春,安吉的十幾家竹制品企業,同時接到了一批特殊的訂單。這批訂單涉獵范圍很廣,大到桌椅屏風,小到杯墊筆架。竹桌、竹椅、竹包、盛器、食器、花器……這一批竹器的誕生,離不開安吉竹工廠高效的機械生產線,更離不開手工竹匠們代代相傳的技藝和無窮的想象力。9月,工匠們驚喜地發現,自己精心打磨出的這批竹器,竟然出現在了電視新聞裡。原來,杭州召開G20峰會,安吉竹匠們的作品,都是在會議中使用的。G20峰會上,安吉的竹產品在最高層級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審美、中國的品格。在安吉,竹制品去年出口創造了217億元的產值。
湖州,這裡不僅有安吉縣綠色的竹子,還有長興縣紅色的梅花。
望梅止渴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在江南吳地,常把梅子稱為“曹公”,就是因為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
湖州長興縣位於太湖之濱,曾是有名的青梅之鄉,栽培梅花有1400多年的歷史,鄉間遍植梅樹。在長興,傳統的青梅和以青梅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烏梅,明清時已負有盛名。21世紀初,長興還種有5萬畝青梅。然而,到2002年前后,因市場波動,青梅果的價格從高峰時期的每公斤7元降到4毛錢,梅農因無利可圖,大批砍伐青梅樹當作柴火燒。
長興縣東風梅園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吳曉紅愛梅成痴,眼看梅樹成片倒下,吳曉紅無比心疼。他決心引進用於觀賞的紅梅花,在老梅樁上採用嫁接技術,讓開白花的青梅樹,綻放出千萬朵紅梅,變身為園藝精品。
經過三四年的攻關,梅枝高位嫁接技術成熟。吳曉紅帶著精心培育的紅梅,在上海辦起了梅花展。吳曉紅的小兒子吳琅回憶起當初的艱辛:“梅花開放在最寒冷的時候,要做好各種保護措施,讓紅梅以最好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一開始,我們不要錢,隻求公園一角,讓紅梅容身展覽就好。”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梅花風骨瘦硬而不畏風寒,朴素淡雅又品性高潔。在江南的冬季,紅梅帶來了春的消息,也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在吳曉紅的影響下,長興縣成為中國的紅梅集散地,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梅花產業,帶動了廣大梅農致富。如今長興林城鎮在都會舉辦紅梅節,2.68萬畝梅林競相開放。這片梅林裡單是紅梅就有紅萼梅、美人梅、長興紅等數十個品種,更有江梅、綠梅穿插其間,逐一開放,也成為攝影愛好者們的聚集地。賞梅的游客除了能游園觀梅,還能購買到精致的梅花盆景,品嘗到梅餅、脆梅、梅酒等一系列有關“梅”的產品。此外,吳曉紅的公司還利用新科技手段創造性地研發出了梅花香料香水,並形成了系列產品。
在湖州,竹子與梅花展現出的生機說明一個朴素的道理:善待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就會給以豐厚的回饋。生態興則文明興。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本質上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縷茶香,一路山水:
入口入眼都能醉人
陽春三月,安吉成了人的海洋。來自安徽、江西、貴州等地的40萬名採茶女和各地茶商蜂擁而至,沿著蜿蜒的山路攀爬,來到溪龍鄉黃杜村。漫山遍野的梯形茶園裡,採茶女或紅或綠,或疏或密,恰似繁星點點,呈現出一幅景美人歡的圖畫。沏上一杯新茶,隔著透明的玻璃杯,看著白茶在水的懷抱中漸漸醒來,然后緩慢舒展,如蘭花朵朵長在杯中,似翡翠起舞婀娜多姿。品上一口,滋味鮮爽,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在黃杜村,見到茶農喻有珍、施阿連這對60多歲的老夫妻。盡管這幾天起早歇晚,兩人一臉疲憊,但愉快的心情依舊寫在他們的臉上:“我家有100多畝白茶,每畝能採30斤干茶,頭茶每斤在2000元上下,茶園就是綠色銀行,一雙兒女都有工作,他們的房子、車子卻是從我家茶園裡‘長’出來的。”
在安吉白茶城,上萬個攤位和門店前,凌晨兩三點就擠得水泄不通,叫價、還價、付款、發貨,茶商們個個都忙不過來,“今年因為幾場大雪,虫害少了,白茶品質升了,價格好於往年。”茶農周小林說。如今的安吉白茶,可是規模17萬畝、年產量1860噸、產值24.74億元的大產業。
黃杜村白茶基地的山岡上,茶農為保証茶葉的綠色衛生,堅持不用除草劑,每年的有機肥隻用到10月份,距採摘的間隔期有6個月。茶園裡隔不多遠,就有一台太陽能除虫器,橘紅色的機身在茶叢中格外顯眼。這種太陽能除虫器白天利用太陽能儲存電量,晚上通過多光譜的光源誘集害虫,當害虫聚集過來,再利用風機將害虫吸入到一個集虫袋中,而被吸入的害虫,則成為高蛋白的飼料,用於喂養家禽。這樣就減少了農藥的使用。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白茶的未來更美好:休閑觀光園區、茶園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白茶小鎮越來越多﹔茶食品、茶含片、茶博園風生水起﹔“印象溪龍”實景劇、白茶手工炒制非遺、白茶會客廳目不暇接。“2017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顯示:安吉白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34.87億元。安吉縣縣長陳永華說:“作為綠色產業,富民產業,‘安吉白茶’不僅成為安吉呈現給世界的一張金名片,而且帶動種植戶達15800余戶,產業鏈從業人員19.8萬人,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興村富民的金山銀山。這樣的例子又豈止白茶一例。
湖州市莫干山角下的勞嶺村,是高端民宿“洋家樂”的發源地。這裡的村民用閑置的舊農舍改建成民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資者,2017年接待游客超過30萬人次,給村裡帶來房屋和土地租金收益350多萬元,全村“洋家樂”全產業收入1億元左右。湖州市德清縣縣長王琴英說:“最典型的例子是裸心谷,一張床一年的稅收就有11萬元。”裸心谷是一個頗有名氣的度假村,新鮮健康的山居度假概念和環保可持續的建筑設計,吸引了大量來自上海和江蘇的消費者。略顯特別的是,這個度假村對游客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裸心集團副總裁朱燕介紹:“度假村的每個房間裡都有一張能源卡,如果客人消耗的電、水低於平均值,就會獲得一定的消費折扣。”
裸心谷度假村景觀設計建造均採用環保材料,最大限度地就地取材,建筑的外牆、餐廳的麻繩吊頂、酒店的竹竿吊頂、夯土小屋的草制屋頂、混凝土圓筒外牆、朽木棧道等,均充分利用山體原貌及原生態材質,營造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淳朴體驗感。“不能無限量的攫取自然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也要保護。度假村沒有大體量的建筑,不與山體比大小,也是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朱燕說。
在德清縣的青山秀水間,還有一個地理信息小鎮。這裡以打造國際地理信息產業聚集區為發展目標,隨著中科院微波特性測量實驗室落戶所產生的集聚效應,目前這裡已引進各類地理信息企業和科研機構160余家。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邵芸說:“實驗室之所以選擇這裡,看重的是這裡青山綠水,人好景美。與此同時,希望借助遙感技術,填補我國各類物質與目標微波特性測量和科學數據積累方面的空白。未來,我們要繼續做好藍天、綠水、青山、淨土的守護者。”
正是有了良好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企業,開始青睞美麗的湖州,綠水青山蓄足了發展的動力。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優先,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搞好開發利用。
在生活中,在心頭上:
每一寸土地更加金貴,每一滴水更加清澈,每一個人更幸福
長三角如同一隻手自然伸開,安吉處在掌心。
曾經是浙江26個貧困縣之一的安吉,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有過痛苦,有過困惑,有過彷徨。在安吉母親河西苕溪,因為上游企業孝豐紙廠排放污水,致使溪水裡魚蝦絕跡。而關停紙廠,則意味著這個當時貢獻全縣財政收入三分之一的國有企業停產。
當時有兩種發展觀點:一種觀點是,安吉要發展,繞不開“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另一種觀點是,安吉的優勢在山水,潛力在山水,絕不能“吃了祖宗飯,斷了子孫路”。
這兩種對立觀點提交縣人大表決,表決結果代表了大家的意志——鐵腕治污打出了組合拳:封死工業企業污染源頭,關一批,停一批,治一批,轉一批,全縣投入8000多萬元,對74家水污染企業進行強制治理,關閉33家污染企業,其余企業全部達標排放,243家礦山企業整治后隻剩下達標的17家。
2005年8月15日,天荒坪鎮余村一間簡陋的會議室裡,當聽到村干部關停礦山走休閑旅游路子的匯報后,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展之路由此越走越寬廣。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是人的觀念的一場革命。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才能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不到湖州,不敢相信湖州人是如此發自內心地愛護環境。
“港口溪銀坊自然村河邊有一名婦女淘米洗菜,將紅色塑料袋丟在河邊,請派人清理。”在安吉縣水利局一樓監控室內,工作人員從顯示屏上發現情況后,立即通知天荒坪鎮。不到5分鐘,屏幕上出現垃圾被清理完的畫面。
如同電視新聞直播間的這間監控室,牆壁上6台60英寸液晶顯示屏每隔5分鐘,自動更新實時畫面,全縣53條主河道、81座水庫在4000多個探頭的嚴密監視下,一清二楚。由於前端點位監控攝像頭可360度旋轉,每個攝像頭能覆蓋一公裡范圍,如果切換成單個畫面放大,能清晰看到河裡魚蝦在游弋。“有了千裡眼,少了水中憂!”安吉縣水利局長戴先才說,這能保証河道24小時處於水清、岸綠、流暢的常態。
公路能“吃”汽車尾氣嗎?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斯康研發出納米級二氧化鈦溶膠,該材料一經噴洒在公路上,汽車尾氣氮氧化物濃度降低10%到20%,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4%,安吉縣城所有道路全部噴洒了這種液體,由此成為全國第一個道路“吃尾氣”的縣城。
長興縣小沉瀆村,北臨太湖,東望吳興,位於“太湖風情”實驗示范帶沿線,是一個典型的水鄉型村落。古諺語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間,小沉瀆到新塘。小沉瀆歷史上曾是一個古河商埠,曾經繁華一時,現在還保留著“古橋、古樹、古宅,古堤”等遺跡。昔日太湖漁民都在村口的老街上進行水產交易。但是,由於地理位置偏僻,家家戶戶出門大多靠船擺渡。小沉瀆村裡原先的村道都是用太湖淤泥堆積而成的,一下雨,就寸步難行。除了打魚為生,村裡家家戶戶還靠織布代加工增收,最多時全村有2000多台織機,不僅整日噪聲轟鳴,還造成了水污染。
如今,小沉瀆村已經建成太陽能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池1座、微動力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池兩座及配套污水管網,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池291座,宅裡自然村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全行政村污水處理率最新已達到90%以上,排放的水質達到國家一級B標准。以前化糞池是農戶自己做的,水滲透到地裡,再排到河裡,影響太湖水質。現在經過納管處理,污水排到玻璃鋼污水處理池,再統一進入附近的洪橋污水處理廠處理。
農村是垃圾和污水的集散地,美麗鄉村建設繞不開這塊最難啃的骨頭。由浙江大學量身定制的單戶、多戶、整村、連片和動力式、微動力、非動力式等11種污水處理方式讓安吉11萬戶農家建起生活污水處理池,使污水出門變清波。當城裡人還在為垃圾分類糾結時,安吉農村已經實行垃圾不落地,定時定點投放已成了農民的一種習慣,戶集、村收、鄉鎮中轉、縣處理的模式已經運行了十年。
污染企業不讓來,進來企業不污染。說來也怪,逐利的資本卻特別鐘情於生態。剛剛過去的一年,湖州全市共有23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居浙江省前四位,休閑旅游業成為繼裝備制造業后又一產值突破千億元的產業,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連續第四年居浙江省首位。湖州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999元,高於全省四千多元。
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所指引的道路,僅僅十幾年的時間,湖州從山到水,從生活到人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寸土地更加金貴,每一滴水更加清澈,每一個人更加幸福。美麗的環境,向善向美的心靈,到處勃勃的生機,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圖景。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下,從余村到湖州,從浙江到全國,神州大地正歡欣鼓舞地建設著一個又一個綠水青山的村庄,自然和諧的城市。那一個個地方,也正以自己各具特色的美麗、文明和現代,帶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復興夢想,走入一個偉大而全新的時代。
(作者:殷燕召 陸健 陳毛應)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