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今日浙江

創新:鄉村發展新動能

2018年04月17日15:29    來源:今日浙江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從浙北水鄉古鎮到浙南田園村落,從浙西秀山麗水到浙東海島漁家,如果說美麗鄉村是一幅五彩的潑墨圖,那麼因為有了產業的植入,鋪陳開去的鄉村振興畫卷更顯厚重和恢弘。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浙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態勢良好,農產品加工業穩中向好,農村流通服務業特別是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風生水起,農村創業創新活力迸發,農民獲得感不斷得到提升。

在浙江,農業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鄉村四處蘊含勃勃生機。

新融合

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公布了148個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單位。其中,浙江有6地入選,包括德清東衡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武義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仙居仙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

農村產業融合,主要是指在以農業為依托的基礎上,推進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代表的二產,以休閑農業為代表的三產,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目的。

近年來,浙江在加快提升傳統農業的同時,產業融合呈現出形態多樣、質效提升的良好勢頭,逐漸成為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的新渠道。

2011年以來,德清縣東衡村以礦基復墾、全村土地大流轉等改革措施,在礦山開採留下的數千畝礦基上形成了2000多畝礦基復墾耕地,建設中心村和1200畝鋼琴“眾創園”工業平台,推動農業資源向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集中、農村工業向開發區和功能區集中、農民居住向農村新社區集中。

記者在東衡村看見,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推出的第一個特色產業區初見雛形,幾幢現代氣息的大樓拔地而起,14家鋼琴企業搬進了新的廠房。不遠處,通過土地流轉整理出的5000畝土地上,浙江水產研究基地、德清縣農業眾創園等項目紛紛入駐,與村裡正在建設的農業觀光園、鋼琴特色小鎮、孟頫文化園相連成片,產業融合發展的藍圖已經打開。

在浙江中部,武義縣依托優越的生態環境優勢,積極探索農業產業“接二連三、跨界融合、多業態增長”,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成效明顯,逐步形成了以“農業+旅游”“農業+工業”“農業+養生”“農業+電商”“農業+超市”等為代表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有效放大了三產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水平位列全省前列。

作為全省唯一的縣域綠色化改革試點縣,仙居將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作為重要抓手,專門發布以種植業、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生態循環農業為核心內容的綠色農業標准,著力推進農業綠色化以及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當地干部告訴記者,仙居仙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佔地面積約1.26萬畝,村民將土地流轉給園區,並在園內從事保潔員、種植員等工作,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加收入。目前,該園區已落地項目27個,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

新業態

點點鼠標,各類優質農產品便可從田間地頭直抵城市餐桌﹔動動手指,通過手機就可完成大面積農田的施肥與灌溉﹔曾經的空心村,一家家網店蓬勃生長,打開了村庄發展新空間……

近年來,浙江大力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搭建“淘寶特色館”等農產品銷售平台,互聯網的基因已滲透到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成為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縉雲縣北山村,沒有奇山秀景,也沒有豐饒物產,卻在短短兩三年間生長出近400家網店,開創出農村電商中的“北山模式”,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6年的3000元上升到目前的1.3萬元。

在浙江,鄉村旅游既是一個融合三產的新興產業,也是一個促進農民增收就業和滿足居民休閑需求的民生產業,更是一個緩解資源約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

寒冬臘月,溫州市甌海區肇山村剛建成的桃源景觀帶很是熱鬧,前來觀雪的游人絡繹不絕。忙著開民宿、農家樂的周邊村民,告別往年在家“貓冬”的習慣,過起了在家門口“當老板”的日子。

村黨支部書記陳道聰向記者透露村裡日漸殷實的“家底”:“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比上年增加了6萬多元,我們打算繼續做好基礎配套,打造3A級景區,擦亮桃源景觀帶的金字招牌。”

伴隨“萬村景區化”行動的深入推進,像肇山村這樣的“開發一次旅游,改變一片鄉村”的農旅融合案例在浙江已呈星羅棋布之勢。全省目前共有鄉村旅游村(點)近3萬個,評定A級景區村庄2236個和3A級景區村庄285個,鄉村旅游年經營總收入近300億元。

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上,民宿經濟無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到節假日,家住青田縣顏宅村的民宿負責人王星華的手機就響個不停,“都是來預約訂房的”。

顏宅村地處山區,平均海拔500米。在開發民宿之前,村裡平常就住著幾個老人,幾乎成了“空殼村”。近兩年來,顏宅村依托良好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集體民宿經濟,村庄發生了顯著改變,成為浙江省級宜居示范村、麗水市級花樣村庄。

王星華說:“沒想到如今農房變成了景觀、農村變成了景區、農民變成了房東、村集體變成了合作社企業﹔也沒想到在家種種花、燒燒菜,村民每年就能拿到1萬元分紅。”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浙江全省民宿客房直接收入達28億元。

有專家說,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將過去難以就地資本化的農村資源,變現為發展資本,浙江鄉村振興在此條件下迎來了新的契機。

新農民

在鄉村振興的熱潮中,越來越多的村鎮改變了以往“臟亂差”和隻剩老人、孩子留守的面貌,吸引了一大批鄉村能人、大學生、工商資本等要素流向農村,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沈杰畢業於中國科學院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從事物聯網研究和實踐15年,是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的副院長。2016年,他回到家鄉——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創辦了慶漁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始以“農創客”身份活躍在長三角漁業重鎮的池塘邊。

在浙江各地,和沈杰一樣具有高學歷的“農創客”超過1600名。他們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不僅影響和改變農村傳統的生產方式,帶動農民跟養跟種,也讓更多農民分享二、三產的利潤。

新一代植保無人機、農業農村智慧雲平台、智能交互雲種植系統、連鎖庄稼醫院、青創農場……這些現代農業項目,都是“農創客”的創業作品。

“80后”陳小東法學科班出身,曾在上海一家金融機構就職8年,但2013年他毅然回到海鹽縣沈蕩鎮尤甪村創業,創出“水稻+水產+瓜果”的稻田立體生態循環種養新模式,實現了“百斤魚、百斤瓜、百斤菱、千斤糧、萬元錢”。

在浙江,企業家、成功人士參與鄉村經濟發展已成為普遍現象。他們不僅把新理念、新思路、新資源帶入鄉村,而且還把許多社會資本、人力資源導入鄉村,形成了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看到生我養我的村庄比其他地方落后,心裡燃起一股要去改變的激情。”寧波凹凸重工董事長朱劍君16歲離開村庄,至今已有40多年。4年前,他將企業交給兒子,自己到寧波市海曙區橫街鎮萬華村當起了黨支部書記。

當年的橫街鎮萬華村是一個經濟“塌底”村。朱劍君以企業家的眼光,先將陳年的欠款收回來,隨后,請來專業機構對村庄進行總體規劃,並東奔西跑,為村裡爭項目、籌資金。

“舊村整理、新村建設將啟動,商業綜合體項目、四橋二路項目將實施下去。”朱劍君說,萬華村今后還要引進“高新特”精品農業項目,將萬華村建設成經濟繁榮、四季花香的美麗鄉村典范。

把人喚回來,這是鄉村振興的初衷,也是鄉村振興的必要之舉。

新動力

義烏、諸暨、東陽三市交界的義烏市紅峰村,銀杏、火柿傍山繞水,山林間古越國遺跡尚存,但多年來紅峰村旅游人氣匱乏。“交通不便,沒有規劃,農家樂都開不下去。”紅峰村村民金慶良說。

目前,義烏市交通投資集團正在紅峰村內籌建總投資約8億元、總規劃面積320.95公頃的古越文化園,重點打造以區域鄉村休閑養生和古越文化為特色的4A級的旅游綜合體。

在義烏,包括紅峰村在內的8個村庄牽手義烏市八大國有企業,結對共建美麗鄉村。

義烏市政府負責人說,國企與鄉村結對共建,可以助推鄉村從“環境美”到“發展美”,從“一時美”到“長久美”的轉變。

在振興鄉村的大棋局中,搶先落子的並不僅僅是國企,瞄准潛力巨大的產業“聚寶盆”,善於尋找機會的民間資本,早已將目光轉向農業。

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發展全產業鏈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不僅為公司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還讓當地農民從中得到實惠。“青蓮食品”是浙江省全力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位於磐安高山深處的高二鄉依托優質生態資源,引進浙江品尚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啟動農業綜合性開發項目——“我的幸福計劃”,發展綠色精品農業,打造民宿產業帶,帶領農戶走上增收致富路。

如今,高二鄉已從一個落后山鄉,變成浙江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全鄉農民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的5575元增至2017年的12175元。最近,高二鄉又著手打造“我的幸福計劃”升級版,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在嘉興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有一家特殊的國資企業——平湖市強村租賃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有5幢標准廠房,由平湖市54個村聯建。廠房所用的120畝土地指標,是由其中36個村通過復墾“小、散、亂”農村存量建設用地解決的。

“這些廠房嚴格按照國際制造企業的標准來設計。目前,已有來自美國、德國的兩家外資企業確定入駐。今年起,這個項目將使每個參與的村集體收入年均增收超過24萬元。”平湖市鐘埭街道鐘南村黨委書記馮建衛說,打破傳統思路,抱團發展給農村產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記者 吳堅)

《今日浙江》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宋美琪、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