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社會治理上“社區通”,三千難題迎刃解

2018年04月16日14:32    來源:解放日報

站在老屋前,顧賢良一家三代12口人,一齊沖著鏡頭笑了笑。隨即,照片定格。老屋即將動遷,因為顧賢良在“社區通”上看到一條“動遷村民家庭可免費享受在老宅前拍全家福”的公告,欣然召集全家拍照。

在寶山區羅店鎮南周村,離開故土的村民,最喜歡看社區通“鄉音鄉愁”版塊。林林總總的消息、公告、故事,總會牽動他們深藏心底的故土情懷。因為在那裡,他們可以尋根。

2017年,一個基於互聯網的社會治理“利器”——社區通在寶山誕生,目前已覆蓋寶山區550個居村。而地處上海北部城郊接合部的羅店鎮,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其鎮域面貌多樣,中高檔商品房、大居、古鎮、農村,都聚集於此。由於人員結構復雜,基層社會治理難度較大。

不過,上線8個月來,“社區通”在羅店鎮的城鄉社會治理中效果已然顯現。全鎮68個居村、4.5萬居村民實名加入,超過80%的黨員在“社區通”上亮身份,解決社區各類問題3000余個。在黨建引領之下,這個全天候即時性的基層治理功能平台,可以發揮解決問題、協商議政之效,亦有打造居村民的“家園歸屬”之功。

發帖回帖,問計問需於民

打開微信,進入“社區通”,瞄一眼小區裡的新消息,已經成為很多羅店居民的日常。

在羅店,3000多個堵點、痛點問題被解決的背后,有著一條線上線下社區治理的獨特路徑。

和寶山所有的居民區書記一樣,美羅家園佳翔苑居民區書記艾美蓮,在“社區通”上有著類似“群主”的身份,每天發帖、回帖,時刻維護著所在小區版塊的有效運行。

交通出行,一直是大居居民關心的問題。今年3月,佳翔苑的陳阿姨在“社區通”上發帖,反映上下班高峰時1607路擁擠等情況,並提交了《關於改善大居居民低碳出行的訴求》。艾美蓮看到后,第一時間回應,並將此提交給羅店鎮人大。經過多方調研、呼吁,在寶山區建管委等部門多次實地調研,並與公交公司協商后,計劃今年上半年前對1606路、1607路進行優化調整,包括增加配車、縮短間隔、延長首末班車時間等。居民們歡欣鼓舞,“社區通”上一片“點贊”。

一些居委干部透露,在社區治理過程中,他們常會碰到一些細小、尖銳、復雜的矛盾,有時指向物業、有時指向居村、有時指向政府,對這類糾纏於多方的矛盾,單憑一己之力很難解決。但現在,他們可以在社區通“議事廳”版塊將問題拋出,線上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讓群眾的聲音充分碰撞,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線下,發動群眾共同參與、達成共識,從而解決問題。

在羅店老舊小區改造中,各居村黨組織普遍運用“社區通”征集方案、征求意見、公布進展、接受監督。比如,羅南二村是典型的老舊小區,配套設施欠缺,在改造中,居民區黨支部線上提出改建議題,征集方案﹔線下走訪調研,消除分歧,得出最佳方案。改造后,小區新建了涼亭,增設了條椅,新鋪了步道,在綠意盎然中面貌一新。

正是通過這樣的線上線下群眾工作法,羅店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形成了自治公約。基層黨組織,則通過“社區通”實力“圈粉”,實現了“繡花”般的精准治理。

陽光公開,增進理解互信

由於“社區通”的互聯網產品屬性,也讓后台的大數據精准分析成為了可能。根據“羅店鎮社區事務問題分析統計”可知,大家關心的依次是物業管理、社區環境、社區文明、社區服務、社區安全和社區參與。

針對居民最關心的物業問題,羅店鎮今年在“社區通”上開通了“物業之窗”和“業委連線”,將物業和業委會引入,在網上直面居民。一段時間實踐下來,原本有些擔憂的物業和業委會發現,其實陽光公開並不是“洪水猛獸”,反倒是增進了他們與居民的理解互信。

美蘭湖郡園小區,屬於羅店鎮中高檔商品房小區。兩年前,居民區初次組建業委會時,一些居民認為業委會組建工作不透明,有暗箱操作的嫌疑,意見嚴重分歧,導致業委會組建“流產”。

今年,郡園居民區再次組建業委會,通過“社區通”進行“全過程直播”。郡園居委會主任龔長紅說,居民區將相關法律、流程、人選、選舉辦法等全數公布在“社區通”上,前后發了34篇相關的帖子,線下組織志願者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發放選票,按照得票高低產生了業委會,並予以公布,最終取得了業主的認同,消除了居民的疑慮,順利完成業委會組建,居民群眾的點贊率達到97%。

同樣,對於農村社區,羅店通過社區通“村務公開”版塊將與村民利益息息相關的村財務收支情況、動遷房分配情況、村干部薪酬情況,進行全面公開。一方面給村民提供了更方便的信息獲取方式,另一方面也向村民表達了一種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態度,讓村民明明白白知曉村干部是如何幫群眾當好家的。還有的村依托“議事廳”版塊引導村民協商,最終形成相關福利費發放標准等規則公約。

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之后,不少人發現,明顯“誤會少了、矛盾少了,大家的勁更往一處使了。”

互動交流,促成情感認同

“玉骨冰肌入夜香,潔白花蕊吐芬芳。輝煌生命何言短,一現奇芳韻久長。”這是羅店大居的一位居民在觀賞了曇花之后,在“社區通”上的留言。

原來,羅店大居的吳阿姨發現家裡的曇花即將開放,便將消息發布在社區通的“身邊事”版塊上,居民區黨支部書記看到后,當即邀請吳阿姨將家中的曇花搬至睦鄰共享中心,讓更多的居民共賞。當晚,盡管花期不過三四小時,卻讓許多頭一次見識的居民非常激動。原本來自各區的大居新居民們,也由此形成了一次相互認識交流的情感熱潮。此后,“社區通”上更是熱鬧非凡。

這件事原本很小,但通過“社區通”,居民區黨支部將這種聚攏效應擴大。冬天還提供地方讓居民保養曇花,使來自市區各地的動遷居民增添了對大居新家園的情感認同。

在羅店,“社區通”吸引50歲以下中青年人參與社區治理的佔比達到59%,改變了過去“老面孔”多、老年人多的狀況。全鎮居民總互動交流已超過206萬次,從“門對門的陌生人”,變成“社區裡的老熟人”。社區通把黨組織與群眾擰成一股繩,把“我和你”變成了“我們”,把群眾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最終形成社區生活共同體。

而在農村這個“熟人社區”,又有一番不同景象。它有著固定的人群,穩定的社會關系,但住戶分散,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人也面臨動拆遷的問題。在南周村,經歷了三輪動遷后,村民分散各處,但卻有著濃烈的鄉土情結。於是村裡在“社區通”開展“最美南周人”評選、“鄉音的呼喚”活動,四方村民積極參與,引發鄉土共鳴,同時發布在老宅前拍“全家福”的信息,留下老宅念想,這些都得到了村民的點贊支持,從而使村民“離鄉不離心、離土不離村、離村不離情”。

在羅店鎮黨委書記瞿新昌看來,“社區通”讓基層干部通曉社情民意,實現了信息隨時發布,意見隨時征詢,問題隨時處理,也讓群眾隨時隨地“看得見、找得到、叫得應”。今后將繼續創新運用這個載體,充分聽取民意、了解民情、解決民生,進一步鞏固基層黨的執政基礎、疏通基層黨建神經末梢、踐行基層黨的群眾路線,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記者 周楠)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